1997年,无人在意的行业

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让亚洲各国不同程度地受创,泰国惨烈,日韩强国也未能幸免。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国内最出色和成长最快的公司大多数出现在日用消费品领域和家用电器领域,但1997年发生的经济崩塌意味着这两大明星产业的“狂飙时代”已经基本结束。猎头从业者们不敢轻易服务民营公司,毕竟,弱小时,让自己活下去是首要任务。

民营猎企的创始人背景各不相同,但大家所服务的公司基本集中于外资公司,这一局面,一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后才陆续有所变化。

内资公司对猎头行业了解甚少,需求也几乎没有。一则,那时占经济主导地位的国企的管理层人员大多是委派、委任的,基层人员的流动性很小,多数人没想过放下“铁饭碗”;二则,少数放下“铁饭碗”的人大多“下海”经商,成了民企老板,早期都处于野蛮生长阶段,管理层人员不是亲戚、熟人,就是论资排辈的老员工。总之,在国企和民企里,都不存在对职业经理人的招聘需求,更谈不上雇佣猎头去专门招聘这类人了。

在所服务行业的选择上,早期的猎企也是比较趋同的。大家都选择了外资公司相对比较集中的行业,如快速消费品行业(以下简称快消品行业)、医药行业、工业。可以说,老百姓觉得耳熟能详的公司,基本上都在这些行业中,如肯德基、宝洁、柯达、诺基亚、摩托罗拉、波音、福特、大众、西门子、巴斯夫等。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国内猎企几乎都在做外资公司的生意,帮它们招聘双语人才。当然,这些外资公司在用它们的先进技术、产品、管理理念换取我国廉价的高质量劳动力和广大的消费市场的同时,也推动了我国内资公司的发展。一时间,让中国公司的名字被写入世界500强名录成了老一辈企业家的愿望。

在这一阶段,打造世界级、国际化的猎企的梦想也在猎头行业的广大创业者心中埋下了种子,不少人为此奋斗至今。

有人说,中国的“国家队”向来是大多数经济领域的主力军,只有在“国家队”不怎么参与的领域内,民营经济才有机会大展拳脚。这话不无道理,但在国内猎头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国家队”一开始就没有缺席。只是在这个领域里,民营公司因自身的优异表现,吸引了更多人的目光——对于多数人来说,草根创业、白手起家的故事更激动人心。

为了服务外商驻华代表机构及国外公司在国内注册的公司、代表处顺利开展业务,从20世纪80年代起,各地的外服公司相继成立。这些外服公司成立的目的是为上述公司提供各种人力资源外包服务,早年集中于提供劳动关系挂靠、薪酬福利代发放等服务,后来陆续延伸到招聘业务,其中包括猎头业务,即中高端人才的招聘服务。大家熟知的上海外服(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国际技术智力合作集团有限公司,都是很早就成立的国有中介机构。

1997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家叫博思的猎企(如今叫博思人才集团,以下简称博思)在河南郑州成立了,它的前身是两年前的博思信息商社。博思的创始人滕超臣的入行充满机缘巧合,甚至可以说是急中生智之举。为了让自己有工可打,他花钱买了电脑,租了办公室,自己找到人力资源服务这条路,初衷是为了替当时经营其他业务不善的老板继续坚守。

这次的亚洲金融危机对于当时的企业主来说是刻骨铭心的。滕超臣在不知不觉中走上了创业路,值得庆幸的是,幸运女神选择了他,他选择起步的城市避开了大城市激烈的竞争,他选择的行业是当时很少有人关注的行业,而且,他是从人才招聘网站、当地的线下招聘会起步的,可以说,一时之间,在当地没有遇到什么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这使得他的公司能够在2004年正式专注于猎头业务领域。

即便国家推动了一批国有性质的中介机构成立,但还远没有普及到所有城市。

与日后回望的其他国内老牌猎企不同的是,滕超臣的公司一开始没有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落地,却也发展至今。这样的例子不多见,却也非个例,足以说明我国人力资源行业的市场具有属地化特点。

很多猎企在布局办公地点上有过失败的经历。

对于失败经验的总结,业内普遍认同的观点是败在了因地找人,而非因人设地。换言之,别家猎企在一个城市运营得成功,并非说明这个城市比其他城市更适合布局,只是因为这个城市有合适来运作这项业务的人,他可以招到顾问,也可以拿到职位。很多猎头创业者因为盲目跟风而在选址上吃了不少苦头,“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这句出自《孙膑兵法·月战》的老话,用在猎头这门生意上真的是再精准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