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原来少年天才之间也有那么大差距

宁博也是远近闻名的少年天才。

他的事迹也是被广为报道的。

他两岁能颂教员诗词,3岁可数数至100,4岁识字400余个,6岁自学中医可以开药方,8岁精通围棋,9岁熟背唐诗宋词,还可以自己作诗。

这样的天赋在70年代教育资源匮乏的环境中相当的突出。

宁博天赋在赣市非常出名。

遂由赣省冶金学院教师倪林向当时的科学院副院长方义递交了10页推荐信。

方副院长非常重视,当即批示:如果这事儿属实,应该破格收入大学学习。

于是,中科大就派员赴赣市面试宁博。

宁博在面试中表现抢眼,数学笔试中获得第二名成绩,还现场推导出了自己没有学过的数学方程式。更是当着面试官的面作了一首诗。他还在和方副院长的围棋对弈中赢下一局。

方副院长对宁博非常的欣赏。

而宁博也因此被国内媒体广泛报道。

宁博比郑星海出名要早。

但是,郑星海涌现出来之后,风头却是迅速就把宁博给压了下去。

主要是郑星海展现出来的天赋还是要比宁博要硬核不少。

尤其是,郑星海在高考模拟考中竟然考了将近总分满分。

这对于10岁的孩子来说,堪称奇迹!

而郑星海作的那首《沁园春.喜闻高考恢复》也比宁博写的要好了太多,如今甚至已经广为流传,还被京城电视台的主持人在节目中朗诵过。

宁博心里好胜心还是相当强的。

他渴望能够力压郑星海。

所以,他也一度想要参加高考。

他想在高考中证明自己。

但是,他做了几套高考模拟卷子之后,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因为,以他的知识储备,并不能得到一个超级高分。

他担心自己考砸了,那样的话,就会很没面子。

当宁博看到郑星海参加高考,还估了380分的超高分,被国内媒体广泛报道时,他的心里就有点儿酸溜溜的。

他多么希望自己也能那样洒脱那么自信啊。

但他瞻前顾后的性格让他不敢去冒险。

少年成名获得的神童声誉让他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宁博非常关注郑星海的消息。

他渴望着有一天能够力压对方一头。

但是,这一次,当郑星海在《科学通报》上发表重磅论文的新闻再次传来,宁博感觉,自己这辈子很可能都无法再赢过郑星海了。

“没想到,他的数学竟然会那么好。”宁博沮丧地对自己的父亲说。

他的父亲宁恩泽严厉地看了儿子一眼说道:“也许他的天赋也主要就在数学方面吧?”

“你的数学不好,你可以往其他方面发展。”

“振作起来,遇到一点挫折就垂头丧气,这算什么?”

“好好加油吧!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宁博,你知道你的缺点是什么吗?你的得失心太重了!”

“放轻松一些!人生还长着呢!”

宁恩泽狠狠地呵斥了儿子,事实上,他心里也是有点儿难受的。

因为,他对自己的儿子也是寄予厚望的。

他希望儿子将来能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大人物。

但儿子的这个性格,他觉得真不讨喜。

宁恩泽心里还有点儿不服气,他认为,儿子在聪明才智方面绝对不比那个郑星海差。

郑星海能在数学方面快速出成果。

没准自己的儿子若是潜心钻研,也能做到这一点。

于是,宁恩泽就托人找来一本最新一期的《科学通报》,他让宁博去看郑星海那篇论文。

宁恩泽心想,这个费马猜想既然这么有名的,郑星海只是研究出来一个解决费马猜想的条件,就能产生全国性轰动。

那要是自己儿子能把费马猜想给证明了,那岂不更厉害吗?

岂料,宁博硬着头皮看完郑星海的论文,抬头怯生生地对宁恩泽说:“爸,对不起,我,我根本看不懂这篇文章。”

宁恩泽说:“我给你找来的那套高等数学引论,你看了多少了?”

“郑星海的父亲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他儿子可是没花多长时间就把那套书给看完了。”

“郑星海看完那套书之后,才决定去研究费马猜想。”

“然后人家很快就出成果了。”

宁博苦笑了一下说:“爸,我,我自己看不懂。”

“我也没地方去问老师。”

“第一册我只看了不到一百页。”

“我看不下去了。”

宁恩泽怔了一下。

他也受到了沉重打击。

他没想到,原来少年天才之间的差距竟然也会那么大。

人家郑星海10岁就可以迅速自学高等数学引论,而且还能学懂学透,马上开展研究。

而他儿子,却连看都看不懂。

……

其实吧,10岁的郑星海就在费马猜想证明过程中写出重要论文,并在《科学通报》上发表这个事情,打击的可不止是宁博。

他把世界上很多有名的数学家都给打击到了。

美国,旧金山湾区,著名的华人年轻数学家邱成同正在翻看一份纽约时报。

邱成同1976年完成了卡拉比猜想的证明。

这个成就涉及高维空间几何结构的存在性,是微分几何领域的核心难题。

卡拉比猜想的证明可不仅仅是解决了一个长期悬而未决的数学难题,更是开创了数学新分支几何分析。

这也影响到了此后四十余年的数学研究方向。

这个时候,邱成同可谓是春风得意。

要知道,此时他不过才27岁而已!

他已经成为闻名遐迩的世界级数学家了。

邱成同翻看着纽约时报上的一篇文章。

他的眉头皱紧了又舒展开。

“真的才10岁吗?”

“10岁大的孩子,竟然开始研究费马大定理了?”

“而且,他居然还研究出了阶段性的成果?”

“如果是真的,那可就太强了吧?”

邱成同看完了这篇报道,他对郑星海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他也产生了想要回去华夏看一看的冲动。

华夏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那里也是他的祖国啊!

他当然希望能够回去看一看。

当然,他还有一点私心:他想见一见那个神奇的少年数学天才。如果有可能,他希望能够收为学生,好好培养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