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中科大数学系副主任龚胜

龚胜是华夏著名数学家华罗耿的得意门生,在国内数学界也是个腕儿。

这次中科大第一届少年班的选拔是全国性的。

龚胜本就负责南河省这个人口大省的少年班选拔任务,郑星海只要得到龚胜的认可,那基本上就可以确定入选。

话说,龚胜本人这会儿其实正准备到正州出差,他要组织一次少年班选拔的笔试。

华罗耿跟何兰舟通过电话之后,他就特别把龚胜找过来交代了一下。

他说:“你这次到了正州,先去他们的市教育局一趟找一下何兰舟局长,他那里有个好苗子,一个10岁的孩子,参加他们市举行的高考模拟考试,差一点考了满分,很了不得了。你看看实际情况怎么样。”

龚胜答应下来,他当晚就乘坐火车出发。

这个时候的绿皮车速度很慢,最快也就时速60公里的样子。

好在单位能买到卧铺,龚胜睡了一夜,第二天一早,火车就到了正州车站。

龚胜下了火车,一手拎着个帆布行李包,身上斜跨了个绿挎包,他随着人流向出站口走去。

出了站,他向着右前方1路公交车的站牌走去。

这时,广场上一个报刊亭里传来叫卖声:“看报,看报了!特大新闻,正州晚报报道,我市一名10岁少年参加全市高考模拟考试,满分400,他考了398分!绝对全国罕见神童!”

这叫卖声把龚胜给吸引了。

他心想,这说的就是郑星海吧?那得买一份看看。

龚胜就走到报刊亭边。

卖报的是个五十多岁的中年男子,看到龚胜走近来,笑着招呼:“同志,想买什么报?”

“本市今天最大新闻就是高考模拟差点满分的10岁神童横空出世。来份正州晚报吧?”

龚胜点头:“拿一份吧。”

他掏出一毛钱递过去,对方给了他一份正州晚报。

龚胜看了一下报纸头版,关于十岁神童郑星海的报道在第三版的头条。

挺大的篇幅,足足占了半个版。

这就说明,这个是重磅新闻。

龚胜看完了报道,他有点儿小激动。

他其实之前已经见过不少教育部门以及其他单位推荐过的神童了。

那些孩子也都挺聪明的,大部分都是记忆能力比较好一些。

但经过考察,又让龚胜觉得差了那么一点意思。

这个叫郑星海的孩子能靠自学掌握高中各科知识,还能灵活运用,在考试中考出距离总分满分只差2分的好成绩,这就足以说明这孩子有着无比强大的自学能力。

一个城乡交界处的十岁孩子,正是最贪玩的时候,能坚持自学,把初中、高中的所有功课全都学完学透,这充分说明孩子的自律性、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是超强。

报道里讲了,正州举行的这次考试,是全市统考,高度模仿高考,监考什么的都挺严。

所以,基本上可以把弄虚作假这个可能性给排除掉了。

龚胜看着报纸上孩子的照片,瘦瘦小小的,但眼睛很有神,而且神态相当成熟。

龚胜心想:这真的会是个少见的天才吗?

龚胜又翻到了第四版也就是最后一版。

这一版是副刊正风。

刚才那个报道说郑星海还以记者林滨给的命题现场写了一首沁园春.喜闻高考恢复。

龚胜想要看看,这孩子写的词到底怎么样。

他翻过去看,这版最左边就是郑星海的那首词。

龚胜看完之后,有点儿动容。

这,写得也太好了点吧?

虽然可以看出来是模仿《沁园春.雪》,另外还有一点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影子,但是,一个10岁的孩子能合辙押韵完全符合韵律地填一首词,词中表达的意思还能紧扣主题,文义粲然,已经算是很有天赋的了。

可是,一个10岁的孩子,真能写这么好的一首词吗?

会不会是记者配合舞弊?

这个可能性,龚胜也不能不考虑。

因为太多望子成龙的家长,为了孩子能进入中科大少年班,是真会不择手段的。

不过,看这孩子的出身,是一名乡镇高中老师的孩子,母亲只是个农村社员,那家里应该也不会有什么了不得的背景吧?

龚胜摇了摇头:不想那么多了。等见到孩子之后,自己亲自考察吧!

龚胜上了1路公交车,也就四十多分钟后,他就在正州市教育局门口那一站下了车。

他刚下车呢,就听见有人喊:“龚教授!”

龚胜扭头一看,见一个黑脸戴近视镜的中年男子推着一辆自行车正向他微笑。

此人正是正州市教育局的郭开福副局长。

两人之前就见过面。正州市教育局之前就推荐过两个神童,目前正在考察中。具体能否入选,还要经过一轮笔试考试和一轮面试考试。

只有通过笔试考试的,才能得到面试机会。

“郭局长,真巧啊!”龚胜跟郭开福握手。

郭开福说:“您应该告诉我们车次,我去接您。”

龚胜说:“大家都挺忙的,再过不到一个月就要高考了,怎么能忍心打扰你们工作啊。”

“郭局长,郑星海这孩子,你是亲自考察过的,你如何评价他呢?”

郭开福说:“这孩子,感觉心智成熟得不像话,稳重得像个小大人,行事说话都很得体。”

“我认为,这样早慧的孩子,应该是能成大事的!”

龚胜点点头,说:“那,要不郭局长找个人带我去见一见?我想先做个简单的考察。”

郭开福一拍胸脯说:“我带您过去就成。”

“这孩子如今都已经不去原来的小学上学了,就每天在他爸爸工作的高中阅览室里自学呢。”

“您知道吗?他现在正在自学高等数学引论呢,昨天一上午他就看了半册书,我考察了一下,他看完之后的内容后面的题目还全都会做。”

“龚教授,我干革命工作也三十多年了,见过的聪明孩子也不老少,还没见过这么灵透的。”

龚胜说:“这些报纸上我都看过了,我老师主编的这套教材难度还是不小的,他能自学还能学懂,实在难得。”

龚胜就先去见了一下何兰舟。

然后,何兰舟让办公室派了局里唯一的一辆伏尔加小轿车,让司机送郭开福和龚胜过去。

伏尔加这车要说挺结实耐开,就是油耗大。华夏进口的其实并没有多少辆。

市教育局这辆伏尔加都有二十多年车龄了,还是上面淘汰下来给他们用的。平日里基本上没什么人乘坐,因为要节约经费。

话说,正州晚报的这篇报道让郑星海在整个徐水镇一下子成了名人。徐水镇高中订了好几份报纸,这天的正州晚报按惯例先送到了学校大门口的门岗,门卫李老栓也是个识字的,就先翻着看了,看完郑星海的那篇报道,李老栓高兴得嘴巴裂到耳朵根了,他拿着报纸就往郑国梁的办公室跑,一路上逢人就说,很快就全校无人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