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声誉鹊起之时
- 穿越大唐,成为太子李承乾
- 古拾易
- 2942字
- 2025-03-12 08:07:13
在系统的助力下,李承乾在书画、武艺等诸多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而他的传奇故事,才刚刚开始在大唐的舞台上精彩上演。
长安城内,文人雅士们时常举办各种聚会,吟诗作画,饮酒作乐,以此彰显才情。这日,一场盛大的诗酒聚会在一处风景秀丽的园林中举行。众多长安城内的才子佳人、名门子弟纷纷受邀而来,现场热闹非凡,酒香与墨香交织弥漫。
李承乾得知此消息后,心中一动,他知道这是一个提升自己在文人圈声誉的绝佳机会。在系统的“知识宝库”中,诗词歌赋的知识储备丰富得犹如汪洋大海,这让李承乾信心满满。他身着一袭白色锦袍,手持一把折扇,风度翩翩地步入园林。
刚一踏入,便有不少人投来异样的目光。毕竟,这位太子殿下以往的名声可不太好,众人都好奇他今日前来所为何事。李承乾仿若未觉,径直走向人群中心摆放着美酒与纸笔的案几旁。此时,一位身着青色长衫的年轻公子正站在案几前,摇头晃脑地吟诵着自己新作的诗词,周围的人纷纷叫好。李承乾凑近一听,暗自摇头,这诗词虽有几分文采,却也中规中矩,并无太多出彩之处。
待这位公子吟诵完毕,李承乾微微一笑,上前一步,说道:“诸位,今日如此良辰美景,在下也想凑个热闹,献丑一番。”众人闻言,先是一愣,随后发出一阵轻笑,有人小声嘀咕:“太子殿下今日莫不是来寻乐子的?”李承乾并不理会这些议论,端起一杯美酒,仰头一饮而尽,借着酒兴,脑海中瞬间浮现出李白的千古名作《将进酒》。
他清了清嗓子,高声吟诵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声音激昂顿挫,充满了感染力。众人一开始还带着些许戏谑的神情,可随着李承乾的吟诵,一个个都渐渐沉浸其中。当李承乾吟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时,现场已然鸦雀无声,所有人都被这大气磅礴、豪情万丈的诗句所震撼。
“好诗!好诗啊!”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学究率先回过神来,激动地鼓起掌来,“太子殿下此诗,真乃神来之笔,纵观古今,能有此等才情者,寥寥无几啊!”众人这才如梦初醒,纷纷跟着鼓掌叫好,掌声经久不息。李承乾见状,心中暗自得意,又端起一杯酒,笑道:“诸位过奖了,今日如此高兴,不醉不归!”说罢,又连饮数杯,丝毫没有醉意,反而愈发神采奕奕。
此时,人群中走出一位身着华丽服饰的女子,正是长安城内有名的才女苏瑶。她莲步轻移,来到李承乾面前,微微福身,说道:“太子殿下诗词一绝,酒量更是惊人,小女子佩服不已。不知殿下可愿与小女子对饮一杯,再作一首诗词?”李承乾看着眼前这位美丽聪慧的女子,心中一动,笑道:“能与苏姑娘对饮,实乃在下荣幸。”
两人举杯对饮,苏瑶说道:“小女子以这园林中的花朵为题,出一上联‘园中繁花似锦,蝶舞蜂飞春意闹’,不知殿下能否对出下联?”李承乾略一思索,脑海中灵光一闪,笑道:“那我便对‘天上明月如盘,星稀云淡夜色幽’。”苏瑶眼睛一亮,赞道:“殿下果然才思敏捷,此下联对得绝妙。”周围的人也纷纷点头称赞。
李承乾兴致愈发高涨,又接连与众人对诗饮酒,他凭借系统提供的海量诗词知识,应对自如,妙语连珠。一时间,“诗仙”之名在这场诗酒聚会上不胫而走,众人皆对这位太子殿下刮目相看。而李承乾在与众人的畅饮中,也逐渐展现出他豪爽不羁的一面,“酒仙”之名也随之而来。这场聚会结束后,李承乾的名声在长安城内迅速传开,百姓们对这位才华横溢、豪迈洒脱的太子充满了好奇与敬仰。
朝堂之上,向来是风云变幻,各方势力明争暗斗。李承乾深知,要想真正稳固自己的地位,为大唐的未来奠定坚实基础,必须在朝堂上展现出自己的才能与智慧。
这日早朝,大臣们纷纷上奏,汇报各地事务。此时,户部尚书出列,忧心忡忡地说道:“陛下,近日黄河流域暴雨连连,河水泛滥,多地受灾严重,百姓流离失所,恳请陛下定夺。”李世民闻言,眉头紧锁,问道:“可有应对之策?”众大臣面面相觑,一时无人应答。
李承乾见状,心中一动,他在系统中搜索关于治理水患的知识,很快便有了主意。他上前一步,说道:“父皇,儿臣有一策,或许可解黄河水患之急。”李世民看着自己的儿子,眼中闪过一丝期待,说道:“乾儿,你且说来。”
李承乾清了清嗓子,说道:“黄河水患,根源在于泥沙淤积,河道不畅。儿臣以为,可先组织百姓加固堤坝,防止洪水进一步泛滥。同时,可派人在黄河上游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从根源上解决泥沙问题。另外,我们可以借鉴都江堰的治水理念,在黄河下游开凿一些分支河道,将洪水引流,分散水势。”众大臣听了,纷纷交头接耳,有的面露惊讶之色,有的则暗自点头。
李世民沉思片刻,说道:“乾儿所言,颇有道理。此事就交由你负责,务必妥善处理,解救受灾百姓于水火之中。”李承乾领命道:“儿臣定当竭尽全力。”
退朝之后,李承乾立刻着手安排各项事宜。他召集了朝中一些有治水经验的官员,与他们详细商讨具体的实施方案。在讨论过程中,却遇到了一个小插曲。工部侍郎站出来说道:“太子殿下,您这开凿分支河道的想法虽好,可这工程浩大,所需人力物力众多,且不说能否成功,万一失败,岂不是劳民伤财?”
李承乾微微一笑,说道:“侍郎大人有所不知,这开凿分支河道乃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我们可以先进行详细的勘察,选择合适的地点开凿。而且,我们可以采用分段施工的方式,逐步推进,这样既能减少一次性投入,又能确保工程质量。另外,这治水工程,本就是为了百姓,若能成功,百姓将受益无穷,何来劳民伤财之说?”一番话说得工部侍郎哑口无言,只得点头称是。
在处理黄河水患事务的同时,边境又传来消息,突厥使者前来大唐,态度傲慢,言语间多有挑衅之意,似乎有意挑起战争。李世民召集众大臣商议对策,朝堂之上气氛凝重。
突厥使者进入朝堂,大摇大摆地走上前,对着李世民行了一个并不标准的礼节,说道:“大唐皇帝,听闻你们大唐富饶无比,可我突厥勇士个个骁勇善战,你们若不想开战,就乖乖送上大量金银财宝和粮食。”众大臣闻言,纷纷怒目而视,却又不敢轻易发作。
李承乾心中怒火中烧,他上前一步,直视突厥使者的眼睛,说道:“突厥使者,你莫要嚣张。我大唐疆域辽阔,百姓安居乐业,岂会怕你突厥?你们若敢来犯,定让你们有来无回。”突厥使者轻蔑地一笑,说道:“你不过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有何资格在此说话?”
李承乾冷笑一声,说道:“我乃大唐太子李承乾,今日便让你见识一下我大唐的威严。你说你们突厥勇士骁勇善战,可你们不过是依仗着草原上的马匹,在战场上横冲直撞罢了。我大唐有先进的武器装备,有训练有素的士兵,更有足智多谋的将领。你们若真要开战,吃亏的必定是你们。”
突厥使者被李承乾说得脸色一阵白一阵红,却又无法反驳。这时,一旁的长孙无忌说道:“使者大人,我大唐向来以和为贵,但也绝不怕事。你们突厥若想与我大唐交好,我们欢迎;若想挑起战争,我们也绝不退缩。”突厥使者见形势不妙,只得灰溜溜地离开了朝堂。
经过这两件事,李承乾在朝堂上的威望大增。李世民对他更加信任,众大臣也对他刮目相看。李承乾知道,自己在大唐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他也清楚,未来的路还很长,还有更多的挑战等待着他。他将继续凭借自己的智慧、勇气和系统给予的能力,为大唐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在这大唐的历史长河中,留下属于自己的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