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抢收蛏子
- 1983小渔村,全村集体创业
- 林北不想点外卖
- 2485字
- 2025-03-25 08:38:37
陈海浪的修到很晚,眼睛都给看花了,总算把表给修完了,有些表很好修,只是零件位移。
等回过神时。
都已经凌晨两点多了,可能是先前他是夜猫子的缘故,哪怕到了凌晨,这身体都没有半点睡意。
陈海浪来到庭院伸了伸懒腰,发现码头那边灯火通明,还挺热闹的,全都是渔民,很多人都背着箩筐。
要是没猜错的话,他们应该也是要去抢收蛏子和海蛎的。
毕竟隔壁村死了那么多海蛎,这蓝色海水继续爆发下去的话,
海边人的生活作息跟潮汐息息相关,对渔民来说,并不一定都是白天干活晚上休息。
关键还是要看潮水,捕鱼的渔民一般都是涨潮时,渔船才会出港和进港。
而搞养殖的养殖户则刚好相反,需要退潮时才能去干活,一旦涨潮就得跑。
今天农历十八。
是大潮水天,到时候潮水会退得非常远,非常适合蛏子采收。
差不多这个点,海边已经开始退潮了,村里那些养海蛎、蛏子和花甲的养殖户们全都出动。
他们要趁着退潮这段时间,多采收一些海蛎和蛏子上来,尽量赶在蓝眼泪到来前,将损失降至最小。
陈海浪望向爹娘家,发现庭院的灯也是亮着的,没有睡意的他,便赶往了爹娘家。
发现他们已经把工具都装在板车上,腰间还都挂着马灯,正打算往滩涂的方向赶。
这次抢收蛏子,连家里的小孩都出动了,陈宇航虽然才小学二年级,可却已经有三年工龄,打小就帮忙干活。
可陈海浪见到他时,一脸没睡醒不情愿的样子,可也没有办法,在农村长大的娃,打小就得学会干活。
像他们南方沿海算不错了,孩子能帮忙做的事情并不是很多。
最多就帮忙补网,讨小海赚点零花钱,可北方多平原,很多都是种植庄稼的。
那里的农村孩子就没那么幸运的,还有个专门的秋收假,就是让孩子回家帮忙干活的。
统统都得去掰玉米、剥玉米、割稻谷、刨花生、刨红薯......
老太太也拎着一个小竹篮,本打算帮忙抢收蛏子的,可却被陈金山拦了下来。
因为家里还有个鼻涕虫需要照顾,她要是也去的话,还得分一个人出来专门照顾最小的宇椿,所以这一老一少就给留了下来。
等他们出发时,见到海浪也来了后,张玲花很是惊讶:“海浪,你该不会一晚上都没睡吧。”
陈海浪笑着说道:“先前我是夜猫子,晚上根本就睡不着。”
“赶紧回去睡觉,这里不需要你帮忙,你要没睡好的话,怎么帮人修表。”
“表都已经修完了。”
陈海浪二话不说,扛起了阿娘肩膀上的泥马来:“干点活的话,还是比较好睡觉。”
见海浪过来帮忙,大嫂和二嫂反而很是担心,两人互相看了几眼。
见她们那担忧的表情,陈海浪笑着说道:“不用担心,我就是纯粹来帮忙的,不会跟你们去分那个滩涂和蛏子钱的。”
听到这话后,大嫂王翠芬笑得那叫一个开心:“你以前要是不分家就好了。”
老太太冷哼了声,实际上当初海浪急着要分家,跟她这两个孙媳有很大关系。
早些年,海浪他们兄弟间感情还是非常好的,可自打老大老二娶了女人后。
这个家就彻底乱套了,一针一线都变得斤斤计较起来,这两个孙媳还是比较有心计。
在包干前,怂恿那时候,还不是很懂事的海浪提前分家了,这也是王翠芬很怕海浪回来分滩涂的原因。
可有些东西大家都懂,可就是不能戳破,否则这个家,还真就鸡犬不宁。
这些道理老太太都懂,反正左右横竖都看这两个孙媳不爽,尤其是那个没法给陈家传宗接代的李秀丽,她看着更不爽。
......
陈海浪扛着的泥马,是一种在滩涂中行驶的“人力车”,这玩意就跟反过来的凳子一样,就跟滑雪板的原理一样。
想吃滩涂这碗饭,没这玩意是行不通的。
陈海浪记得,当年阿公还在那会,他们家就是负责养蛏子的。
说起来,他们家还真算是个养蛏世家,都已经养了三代人。
他们家由于人口比较多,包干那会,并没有选择渔船,而是选了这片滩涂。
差不多分到十五亩左右,且运气不错,抽签抽到的都是最好的潮间带,非常适合蛏子养殖。
而蛏子在这个年代,可以说是海鲜里的硬通货,挖起来后,裹上一点泥巴保持湿润,只要天气不是太热,哪怕没有冰箱,照样可以活个五六天。
要是天气太热的话,也可以晒成蛏干,价格也是不错的。
这个季节一斤带泥巴的鲜蛏价格差不多是三毛,而一斤蛏干的价格则是五块左右。
不过要十多斤的鲜蛏才能晒一斤蛏干,正常情况下每亩能产差不多一千斤蛏这样。
要是把这十五亩蛏子全都做成蛏干的话,一年差不多可以卖个五千块这样。
在这个年代,这个收入算是非常高的,由于包干的缘故,每亩还得提留一百二,真正能分到手的,差不多就是三千块钱。
说实在的,这么一个大家庭才赚三千的话,还真不算特别挣钱。
但至少比捕鱼要稳定的多,其实他们这里并不适合捕鱼,主要是不远的地方就是金门。
他们的渔船还不能太靠近,否则对面那些王八蛋,还真会向他们开枪。
且这种事情还真没少发生过,反正陈海浪非常讨厌海对面那帮人。
记得当初关系差的时候,浪浪村就曾有渔船被他们驱赶,从而造成的翻船事故。
总之呢,在陈海浪眼里,海对面那帮人就是那种,对外人恨不得跪舔的那种,可对内是真的会下狠手的那种。
......
可也有个不好的地方,那就是每次涨落潮只有两三个小时露出来。
一天有两次涨落潮,哪怕他们想干活,一整天能干的时间也就五六个小时。
再加上这次是抢收,所以时间非常宝贵几乎是潮水一退下去,大家就都开始挖。
由于蛏子壳很薄,还不能使用工具,否则把壳弄碎了,蛏子就很容易烂掉。
一般挖蛏子都是徒手挖,可手太嫩的话,还真没法干这种活,极有可能被蛏子壳划伤。
而挖蛏子最废的还不是手,而是这个腰,由于要弯着腰不停刨黑泥巴,常年养蛏子的,没有一个腰是好的。
这也是他爹平常在家总喜欢躺着的原因,常年搞蛏子养殖,这腰就不可能好。
二哥也曾抱怨过,说他腰总是很酸,吃再多中药也于事无补,还老嚷嚷着,等挣到钱了,再也不干这行了。
漆黑的滩涂上,有很多盏马灯亮着,村民都在抢收蛏子还有海蛎。
一开始,大家都觉得海浪就是蛮来帮忙的,可没想挖蛏子的速度,一点都不比他们漫。
阿爹才刚挖完一筐,陈海浪也挖好了,并将那筐蛏子放在了泥马上。
大哥陈海滨笑着说道:“海浪,你这效率可以啊,别告诉我,你在其它地方偷偷学会挖蛏子了。”
“这玩意还需要别人教,不是有手就行吗?”
说完,陈海浪一边膝盖跪在泥马的板上,另一脚则反向蹬向滩涂上泥巴,泥马就会顺势滑出去。
“我去,这孩子怎么回事,连泥马踩的比我还要溜啊。”
看到陈海浪变化这么大,张玲花那叫一个开心,这孩子总算让人放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