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孤儿

到了黄昏时分,登州府卫所汇集来的勤王大军总人数接近三千人马,最繁忙的当属参谋部,组织大量人手登记在册,并将官兵分配给各个大队。

这其中少不了扯皮打嘴仗,有些卫所为了凑人数,把部分不合格士兵塞了进来。

毕竟进入战争阶段,各大队眼里不容沙子,不合格士兵原路退回,换青壮填补缺口。

除了军队一片忙碌,登州府也没有闲着,当然也要包括莱州。

只不过莱州知府刘崇德在今日清晨刚刚从登州往回赶,稍稍晚一点而已。

勤王大军的总兵力只是一个大概,需要多少粮草也测算出来了,一时间登州府各县摊派的粮草开始往这边集中。

除了粮草,还要有各种物资。

打仗嘛,各种后勤保障都不能少。

到了此时,沈度将率领登莱地区军队北上京师勤王的消息不胫而走,传遍了全城。

在这之前,沈度的名字已经够响亮的了。

除了把登莱第一美人范玉冰弄到手这件事情传的沸沸扬扬。

后来又传出是个商业奇才,有人怀疑最近的奇缺产品出自他之手。

好吧,财色有了,现在又以副千总这种低级职位领军北上勤王,这就有点说头了。

毕竟登莱地区卫所指挥使一抓一大把,凭什么让一个芝麻大点的副千总担当如此重任?

尼玛,要什么有什么,全都占了。

不得不承认,沈度有一个好爹,毕竟是登莱总兵嘛。

说什么的都有,有赞誉的也有诋毁的,一时间沈度名声大噪。

至于斩杀巡抚曾华龙之事,除了当时极少数人知道之外,暂时没有传开。

毕竟当初在场的人是登州府最高层,事情的严重性谁都清楚,绝对影响到自己头上的乌纱帽,不排除有杀头的危险。

让底层百姓知道了,那还不乱套嘛。

这种事情只能往上捅,比如某位心里有某种想法,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提前通知自己在京师的靠山。

想想看,当朝廷知道登莱巡抚被杀,会是何等震怒!

那么,登莱官场将发生地震,有人将会获罪,比如总兵沈括,相应的有人会高升。

至于登莱巡抚正式公文,肯定要上报朝廷。

包括沈度父子在内,他们也要考虑其他官员趋利避害的心理,没有人愿意承担责任。

而且还是沈度的提议,前提是目前北上勤王才是大事,上报朝廷这件事情不能影响大军北上勤王。

这是人性,沈家父子想隐瞒是不可能的,毕竟此等大事牵扯到登莱官场上所有官员利益。

就算沈家父子用刀把子压制,那也难以保证别人不会私底下将消息传递出去。

所以要顺从大家的意愿,要顺毛捋,安抚住人心。

沈度建议拖一段时间,等勤王大军北上之后再择机上报。

道理很简单,重要的是登莱巡抚曾华龙被杀这件事情太大,所造成的后果很难猜测,谁也不清楚朝廷会如何处置,登莱官员会不会被牵连,根本无法揣测。

他这是缓兵之计,沈度率兵北上勤王,掌握着登莱地区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压根不在意他们把事情捅出去。

有登莱总兵沈括、莱州知府刘崇德两位大员的支持,登莱官场一致同意推后上报详情。

当前首要任务是集中精力筹备登莱军队北上勤王诸般事务。

沈度布置完卫所那一头事务,剩下的工作自有各大队长、参谋部以及战训部忙碌。

他则一头扎到西山作坊区。

半年来,沈度想快速发财,他在西山作坊区倾注了大量精力。

作坊一直在扩张,基本建设从没有停下来。

当初沈度拿出自家部分好土地置换西山那片贫瘠土地,现在不仅在山前河流之间的土地上搞建设,目前已经蔓延到山坡上。

而且前一段时间还向山后扩展,为那些孤儿建造了房屋,与生产作坊隔离开来。

道路纵横划分出一个个作坊区,虽然是土坯房子却整齐划一。

土地不缺,人工不缺,关键在于不断有新项目上马。

香皂、牙膏、牙刷、化妆品、食盐精加工、精糖加工、织布以及服装等被服制造、造纸以及纸制品、炼钢以及锻造等项目。

作坊扩大,居住区需要增加,供生产用的作坊需要增加,基本建设根本停不下来。

所用的劳力主要是当地流民,所谓代价也不过是一口饭而已。

不要忘了登州在山东最东部,能有多少难民跑到这里来?

不错,随着沈度不断招募,登州原来的难民越来越少。

可别忘记人人都有一张嘴,好消息会长翅膀一样传播开来,周边地区的难民听到风声都在往这边集中。

都为了一口饭食啊。

那些有钱人没有尝到过饥饿的滋味,尝一尝就知道了,真的很遭罪啊。

不单是饥饿问题,是能不能活下去的问题。

后世和平年代无法想象那种场景,最底层的人存活率相当低。

尤其是当下的明朝末年,土地集中度已经到了历史巅峰,失去土地的人靠什么养活自己?

更何况还有天灾、战乱。

可以预见,山东境内难民向东移动的趋势还将继续。

这是一个双向选择,难民需要活下去,需要有饭吃。而沈度需要大量人力,仅此而已。

这年代没有机械化,全靠手搓,需要大批人力,沈度能做的只是稍稍改变制造工艺,以适应当下的条件而已。

不光是招募的人工越来越多,连收养的孤儿也越来越多。

按照当下的趋势,超过数千孩童不是大问题。

若是加上作坊中劳动的部分人家在知道沈度免费让孩子们读书,恳求让自己的孩子也跟着读书,当下读书孩童的总人数还会大幅增加。

这么多的孩子养得起吗?

开什么玩笑,不过是一口吃食,以目前沈度的财力,不过九牛一毛而已。

当然不仅仅是粮食的投入,要请教书先生免不了要花些银子,那也是小钱。

请当地大儒根本没必要,沈度从没有想过花大价钱请他们。

收养这些孩子的目的绝对不是让他们去科举,只是普通的扫盲而已。

请本地那些在科举中失败、家境贫寒的秀才教授读书识字。

不是每个人都是读书的料,随着时间推移需要进行分类。

有些孩童天生就是读书的料,那就下功夫培养。

有些孩子一读书就犯迷糊,又何必让他遭罪呢。

孩童们可塑性很强,将来供他们选择的方向很多,要有的放矢,按照各自的特长确定未来目标。

都快半年了,从刚开始的粗线条管理,逐渐过渡到精细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