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要不也跟着你出征

大明江山都要坍塌,哪有什么科举。

不过沈度不能把大明朝必将完蛋这种实话告诉他们,只是拿李自成说事。

战乱嘛,很难预测的。

至于最后结果明了,那也只能说是沈度的无意瞎猜,不足为奇。

董博文瞪着怪眼:“皇帝不是下诏勤王嘛,大明天下兵马齐聚京城,那李贼还不亡命逃窜嘛,等平息战乱不就又恢复到正常嘛,怎么会没有科举?”

心情可以理解,董博文苦读圣贤书若干年,突然说科举没了,心里很难接受。

每个人选择的道路不一样,沈度选择行伍,如今已经小有成就。

董博文要往文臣方向发展,选择让他改弦易辙有点难度。

至于董博文有这种说辞,其实很正常,普天下大多数人都这么认为。

毕竟是一个王朝,岂是乱贼轻易动摇的吗?

在老百姓看来,大明王朝能动员百万大军,真打算下决心平寇也就在朝夕之间。

以前也不是没有灭过李自成,只不过让他死灰复燃而已。

朝廷中枢那些事情与底层百姓相距甚远,朝中腐败,军队战斗力强弱,也不是人人都清楚的。

京城三大营战力强悍,那都是老黄历,现在只剩下一个空架子。

不要说他们这些小辈,哪怕他们的父辈大概也不太了解实情。

齐浩云唯恐天下不乱,也跟着起哄:“是啊,李自成乱军已经打到京师了,那还会举行科举,博文啊,我看你这次科举够呛。你想啊,即便平息了战乱,那也不是短时间内能平静下来的,是两三年还是三五年,你等得起吗?”

这个就不好说了,有可能很快结束,有可能长时间处于战乱之中。

齐浩云也不过是瞎胡说。

在这之前,这个问题他连想都没有想过,更何况细致分析。这种场合不说话代表无知,顺着话题聊几句而已。

一时间董博文内心无比纠结。

紧接着徐世吉说:“都发布天下兵马勤王诏令了,说明事态应该非常严重,博文啊,你要有思想准备。”

他这番话多少有点靠谱。

如果时局不是很严重,也不会让皇帝发兵勤王诏令。

王敬仁叹道:“是啊,朝廷剿匪这么多年,愣是没有剿灭他们,反而闹腾到京师,实在是令人费解,也不知道那些朝廷大员都干了些什么。哎,幸亏登州府远离中原,否则也不会有好日子过。”

众人议论纷纷,反倒是董博文不说话了,坐在那儿发呆。

刚开始董博文没有往乱世这方面想。话题展开了,大家七嘴八舌一番议论对他多多少少有些影响。

读书明理,这方面他可不像其他人那般头脑简单。

董博文把这些年所发生的的事情过一过脑子,倒是相信沈度的话语绝非空穴来风。

如果真被沈度言中,他该怎么办?

总不能在家中苦等吧,等上一年半载的还可以,万一等上三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岂不是蹉跎岁月嘛。

想起与父亲的对话,以及最近沈度的变化,董博文心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

与其在家中苦等,不如跟着沈度走一趟。

或许战乱很短,一旦时局清晰,自己随时可以改变主意。

如果战争持续很长时间,自己也算有所作为,在履历上留下印记。

当然,这不过是初步想法,不是最后决定,他要征询父亲的意见。

不过,可以试探一下滴。

“呵呵,我这也是命运多舛,读书若干年到头来竟然没有了科举,这人生啊,果然充满戏剧性。”

他冷不丁来这么一句感慨,令众人心里一阵唏嘘。

王敬仁试探着问:“董哥,你这是想开了,准备放弃科举准备?”

董博文苦笑一声:“正像大家分析的那样,战火燃起一时半会儿也很难消停,科举之路充满变数,短时间内不要想了。”

看着董博文苦涩的样子,张继勇有些不忍。

“董哥,既然不能科举,在家里闲着还不如像我一样跟着沈哥出征,幸运的话打了大胜仗,那也是功勋不是?”

齐浩云撇撇嘴嘲弄:“你丫的光想着好事,没想过万一打了败仗的后果吗?”

张继勇不高兴了,这还没有出征就说丧气话,必须反驳。

“呸,乌鸦嘴,净说些丧气话,你以为沈哥是你?想当年咱们在登州城从来没有吃过亏,还不是靠着沈哥的神勇,别人领兵打仗胜负我不知道,但沈哥出马必定是最后的胜利者。”

沈度听着心中暗乐,果然是铁杆小弟,盲目崇拜啊。

王敬仁不像张继勇那么无脑,驳斥:“你说的那是打架,可不是军队打仗。好吧,沈哥打架很厉害,现在是军队打仗,你总不能让沈哥这个领军人物亲自下场与敌人交手吧。真到了连沈哥都下场的时候,整个军队有可能打光了。”

张继勇认死理:“反正我就是相信沈哥,你爱咋说就咋说,而且我还是想劝说董哥也跟着沈哥混。”

众人无语,这货没救了。

众人瞎聊一会儿,董博文也想了很多。

“呵呵,张继勇如此看好沈度此次出征,让我心里有些意动,要不我也跟着去,沈度你觉着怎样?”

董博文愿意跟着出征,对沈度而言是好事,直接后果是绑牢登州知府董知章。

但是,董博文跟着出征这件事,不应该从沈度口里说出去。

“博文啊,这件事情你应该回家征询你老爷子的意见,而不是我说如何。你是个文人,跟着大军勤王在外很艰辛,甚至会遇到危险,绝对不是咱们兄弟几个在这里把酒论事那么潇洒。”

试想一下,董博文回家跟他老爷子说,沈度都建议我跟着出征,他父亲会怎么想?

特么。你这是觉着我儿子活得不耐烦了呀。

麻痹的,这是上战场呀,兵凶战危不知道吗?

虽然董知章不会当着沈度的面抱怨,心里会给他记上一笔账,你说冤不冤。

董博文不会像张继勇那样草率决定,刚才的话也没有说死,其实就是一种试探而已。

“呵呵,还是沈度思虑周全,是我草率了,放弃科举,弃笔从戎毕竟是人生大事,理应慎重考虑,至少要征询父亲的意见。”

其实董博文在心里给沈度加分,再一次印证了他父亲所说的话。

沈度此人要比他的年龄成熟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