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总论 第一章 心理卫生之意义及其重要

一 卫生的意义

卫生一个名词,在英文称为“哈艾金”(hygiene)。原来的字义,系从古代希腊健康女神的名字“海吉亚”[1](Hygeia)而来,所以卫生便是一种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学问。

二 生理卫生和心理卫生

生理上的卫生,到了现在,大家已经知道注意。无论是个人卫生或是公众卫生,只要稍稍受过一点教育的人,都有了相当的认识。譬如早晚刷牙、常常洗浴、种牛痘、与传染病者隔离、不吃苍蝇停过的食物等等,全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常识了。至于公众卫生,例如扫除秽物、肃清沟渠、改良饮料、检查船舶、举行清洁运动、取缔不洁摊贩等,也都由政府利用它本身的力量,积极地执行。在小学校中,最近亦竭力提倡“健康教育”,一方注意于卫生知识的灌输,他方着重于卫生习惯的训练,以谋改进儿童身体的健康。我们翻开部分中小学以及师范学校课程标准来一看,“卫生”的科目,都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这样多方面注重身体卫生的结果,当然减少了许多身体上的疾病,所以目前各国的死亡率,都要比以前减低不少。可是整个的人是包含着两方面的:身体和心理。身体要讲究卫生,心理也要讲究卫生;身体要健康,心理也要健康。以往我们所研究实行的卫生,是单独地注意身体方面,忽略心理方面的。这样畸形的发展,虽然使身体上的疾病,减少了许多,可是心理上的疾病——或者叫它精神上的疾病——在社会上,却与前者相反地,一天一天地增加起来了。

三 心理疾病的范围

只要一提及心理的疾病,一般人的设想,总以为是很严重的。其实,它也有各种不等的程度。坎贝尔[2](C.M.Campbell)教授很正确地告诉我们:“心理的疾病和身体的疾病一样,有些是很轻微的;也有着轻重不等的程度;有些竟和出水痘一样的无关紧要。”[3]由此,可知心理疾病的范围很大,不仅单是指疯狂;反之,无论哪一种心理上的失常,决不是要待到疯狂的程度,才可被称为心理疾病的。所以凡是病的原因属于心理的,都可以包括在心理疾病范围之内。譬如一个人头痛,是因为某种问题不能解决的缘故,这便是心理疾病了。又如一个人失眠,是因为忧虑过度的缘故,这又是心理疾病了。又如一个人呕吐,并不是因为饮食的不谨慎,而是由于一种非常的厌恶而起,这又是心理疾病之一了。再如一个人瘫痪,并不是因为生理的机构上有若何损伤,而是由于精神上受了深重的刺激所致,这又当列入于心理疾病的范围了。学校里往往有许多训育上的问题,如某人时常偷别人的东西;某人异常胆小;某人常喜逃学;某人性情孤僻,不爱交朋友;某人过分顽劣,喜欢恶作剧;某人做事没有勇气,处处退却……这些行为上的症状,正是心理上失却健康的表示。其他社会上的许多罪恶,如同强奸啊、自杀啊、离婚啊、酗酒啊,也都是心理疾病的结果。

四 心理疾病的发轫

上述种种心理上的疾病,并不是无缘无故突然发生的,发源都在儿童的时候,经过了日积月累的经验,方才逐渐显露。假使父母或教师能够注意儿童的心理卫生,对于他们的一切生活和习惯,随时予以适当的指导,使他们的人格,都有健全正常的发展,这些疾病便不致发生了。即或发生,倘能及早救治,也还容易矫正。但若既不能防患于未然,而开始之后,又漫不注意,则病根随着时日的增长而加深,终于成为不治之症。

五 提倡心理卫生的要则

卫生的目的,着重在疾病的预防;可是预防的工作,根本便不容易。一般人对于未来的危险,常是不注意的,总要等病上了身,才去请教医生。世界上只有很少的人在没病的时候肯自愿地到医院里去受一次体格检查,这便是一个很明显的例证。不但如此,普通的学校里,每年或每学期总举行一次全校学生的体格检查,虽去受检查的,不必花上一文钱,但是对于这样有益无损的事,大多数学生常会想出各种方法以图避免。又如一个人总要死,所有世界上的事,没有一件比死更有必然性的了;但是保险公司要想说服一个主顾去保寿险,是很不容易的。此外,明知道多吃生冷是不相宜的,见了不洁的水果,仍然会贪婪的大嚼。这种人,又何尝不比比皆是?这些例子,都足以证明预防工作的困难,所以提倡心理卫生,如要想有点成效,不仅须人人懂得心理卫生的原则;更紧要的,还在人人都能够实行。

六 心理卫生的工作

心理卫生的工作,有消极和积极两方面。消极方面是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改良心理疾病者的待遇;积极方面是促进心理的健康,养成完整的人格。这两种工作比较起来,自然后者更为重要。

七 提倡心理卫生之必要

自从实业革命以后,文化逐渐发达,都市逐渐繁华,环境比较从前复杂得多了,因此适应的困难程度,也要较前增高许多。而城市之中,各种机械噪声的吵闹,人烟稠密的喧嚣,以及其他高度的刺激和兴奋,使人的精神,无时无刻不在紧张之中,以致造成人们浮动的不稳固的情绪。这种现象也是一世纪以前的社会所没有的。再加以社会的组织,家庭的结合,都不如以前的巩固,很容易破裂。至于各种职业的没有保障,失业者的增加,农村的破产,市面的凋敝和工商业的不景气,更充分地显示出现代生活的不安全。以一个普通的人,要想去适应这个繁复的环境,自然很不容易。难怪心理异常的人,非常普遍,因此心理卫生之在今日,就更有提倡的必要了。

心理疾病既然非常普遍,各国政府每年花在病人身上的经费,简直有惊人的巨数。姑以美国为例:根据1932年的统计,在州立精神病院的病人,全国共有318000人以上,一年所需的维持费为美金200000000元,加上病人不能生产的损失,据纽约州立心理卫生部统计家波洛克[4]博士(Dr.H.M.Pollock)的估计,当在美金500000000元之谱。这两笔直接和间接的损失,合计共有美金700000000元,约合国币2400000000余元。各州政府对于医治精神病人的耗费,有占全部收入八分之一的;有几州的比例,竟比此还高。这仅是根据住院的病人数,加以统计,那些有心理疾病而不住院的人,还不在内,他们的损失自然更难以数计了。[5]但是假如心理疾病的损失,只限于经济方面,还不能算十分严重,此外还有社会道德的损失和精神的损失,更不是数目字所能表示了。

低能也是心理卫生的一个重要问题。据美国的统计,凡是不能维持自己生活的低能者,约占全人口的2%。其中约十分之一是在低能院中受相当的训练和保护的。社会上维持这种慈善机关的经费,加上低能者不能生产的损失,数目也是很大。此外,根据美国全国心理卫生委员会的调查,全国一年中罪犯的数目约有五十万人;因犯罪所遭受的损失,约美金数十亿元;而这些罪犯之中,三分之一是有心理疾病的。

假如我们将上述种种损失,无论是道德的、经济的、秩序的、事业的,一起综合起来,便不能不相信心理疾病在现在已成为如何可虑而且可怕的一个严重问题!倘若我们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要想免除这种种不可估计的损失,则提倡心理卫生,实为急务。

八 实行心理卫生的负责人

我们的生活,要想能得到最大的适应与最小的冲突,关于心理卫生的常识,自然任何人都应该知道一点。尤其是医生、父母、教师、审判官以及实业的管理者,对于心理卫生,更不能不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

(一)医生

医生的工作,本注重病后的治疗;心理卫生却注重病前的预防。可是疾病在初起的时候,一定有许多征候。倘若医生能够认识这些证候,而预为防范,设法矫正,则病的程度,就不致变为严重。譬如肺病在初起的时候,原是不难医治的,但若等到了第三期,良医也将束手。心理疾病的情形也正是如此。所以最可怜的,就是有许多人心理已经失常,而没有人知道。例如有人在写信写毕套进信封之后,必定还要抽出来再反复地看上几遍;或是在出门时锁好房门之后,必定还要再走回去推上几下;或是一信已经投进了邮筒,而担忧着写错了信封或没有贴邮票。诸如此类的过虑,实在是心理不健全的表示,但是这些常被认为是不值得注意的小事。非但病人本身不自觉有病,普通的医生也往往不能认识,还以为无病。因此迁延贻误,竟变成不可救药的沉疴,这岂不是一件使人叹息的事?若是医生有了心理卫生和精神病学的知识,那又何至于此呢?

(二)父母

许多习惯,都是儿童时代养成的;而儿童从襁褓中起,便日夕处于父母的维护与教导之下。所以供给适宜的环境,培养有用的习惯,从教育的观点上看来,父母的责任恐怕再没有比这些更重要的了。汤姆[6](Thom)说:“我们所遇到的许多不能适应的儿童,问题大半不在儿童本身,而在于父母和环境。”[7]因此父母训导的是否适宜,和儿童人格的发展,关系很大。其实我们还可以说,父母自己也是儿童环境中的一部分,而且是主要的一部分。倘使父母的行为健全适当,必能使好模仿的儿童渐渐孕育成一个完整健全的人格。有许多父母往往忽略他们本身的行为,反只注意其他不关紧要的刺激,这样不但是谬误,而且是徒劳的。前几年很多的人提倡“儿童教育”,最近大家却都在那儿大声疾呼的提倡“父母教育”了。原因正如上面所曾叙述地,父母们假如不知道应该怎样做父母,怎样训导子女,怎样以身作则,儿童教育就根本没有希望。因此,要想教育儿童,必先教育父母,使父母们都能够肩负他们应负的责任。

(三)教师

当一个儿童成长到应受学校教育的年龄,他底行为,便同时受父母与教师等量的影响。于是,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除父母以外,教师也应负很重的责任。只要看一般儿童把教师的行为尊为至高无上的模范,把教师的言语视作不可违背的金科玉律,就足见教师对于儿童行为关系的深切。为着这,教师们不仅应该熟悉他所担任的功课,并且更重要的,他应该熟悉他所教的人。以前我们称教师为“教书先生”,以为教师唯一的责任,就在教书,可是现在知道这是太错误了。教师除教书以外,还有更重要、更神圣的工作,就是教人。西蒙兹[8](Symonds)说:“现代的学校,不仅是一个求知的机关,让学生学些国语、习字、算术、史地等功课,就算完了学校底任务的。整个的儿童进了学校,学校自然就有指导儿童全部生活的义务——不仅是知识方面,而且应该指导他们如何做一个社会的一份子,生活在社会的环境里面。”[9]教育的目的,原是在使儿童的身心能有正常的发展,所以小学和幼稚园的教学目标,应该集中于儿童的生长和发展上。教师具备了心理卫生的知识,一方面知道如何适应每一个儿童的需要,一方面又知道如何处置许多成问题的儿童,才不致妨碍他们的生长。必须要如此,然后才能完成学校的使命。

(四)审判官

人的犯罪,大部分是和社会不能适应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心理失却健康的表示。所以做审判官的,应该熟悉罪犯的个别情形,给予适宜的措置,使他们的心理恢复健康,以后就不致再会犯罪。倘若审判官不从这里着手,但知用严峻的刑罚——恐吓、斥责、鞭打、监禁等等——这只能使罪犯不健全的心理,愈趋严重,结果一定是和社会愈不能适应,而犯罪的事实,也一定是层出不穷。所以无论是替罪犯个人着想,或是替整个社会着想,做审判官的都应当研究每个罪犯的人格,设法使他们恢复常态。但我们一想现在罪犯人数之多,便不得不承认心理卫生对于司法界贡献的重要。

(五)实业的管理者

学生从学校中毕业出来,便有一大部分人踏进实业机关的门,去谋生活,或是做店员,或是做工人。所以在这儿,管理者对于雇工的关系,正如学校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关系一样。而且儿童在学校里肄业,年限是有一定底限制的;在实业机关中工作,却因为是选定的终身职业,时间很长,甚至会一生一世都在里面,过着遥遥无期的生活。因此,实业机关的管理者底一切设施,对于雇工身心的健全,自然影响很大。若是他们措置得不当,大批雇工的心理健康,无疑的都会全被牺牲的。倘若他们懂得心理卫生的原理,使每个工人都能各尽其长,从工作中获得满足与快乐,则不但各人的心理完整,得以保存,即从工作的效率上计算起来,也一定会增加不少。

九 心理卫生的有待发展

心理卫生是一种新兴的科学,还没有脱离幼稚的时期,因此,有许多关于人格发展的复杂问题,目前还不能够解决。恐怕还得再经历几十年的研究和试验,心理卫生才能达到成熟的程度。任何一种科学,都须经过一个很久长的试探时期,搜集了无数学者的心力,建设巩固的基础,然后逐渐地走向真理。心理卫生又何能例外?凡是研究心理卫生的同志,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努力,将各种矛盾冲突的学说,用明察审慎的态度,根据累积的经验,加以批判或修正,使它们更合于事实及需要;对于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效力也更加伟大。这是著者所热诚地期望着的。

十 结论

心理卫生是预防精神疾病、促进心理健康的学问。由于以往对于心理卫生的忽略,以致精神疾病像春潮一般急流而且泛滥着。这些心理上的疾病,使社会受到许多有形的(如经济)或是无形的(如道德)可怕的损失。为要免除这些损失,使社会有较现在更大的进展,心理卫生的提倡已是迫于眉睫了。并重地用着积极的与消极的方法,同时由医生、父母、教师等作为实施心理卫生的先驱者,如此,才能获得实际最大的成效。

参考书:(西文参考书以书籍为限,杂志论文不录)

1.吴南轩:《心理卫生之意义范围与重要性》,《中大教育丛刊》第2卷第1期。

2.Beers,C.W.:A Mind That Found Itself.22nd.Printing.Doubleday.1935.

3.Burnham,W.H.:The Normal Mind.Chap.I.Appleton-Century.1931.

4.Rosanoff,A.J.:Manual of Psychiatry.Part Ⅲ,Chap.7.John-Wiley.1927.

5.Taylor,W.S.:Readings in Abnormal Psychology and Mental Hygiene.Chap.I.Appleton.1927.

6.Wells,F.L.:Mental Adjustment.Chap.I.Appleton-Century.1920.

7.Williams,F.E.(Editor):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Mental Hygiene.1932.


[1]原文为“哈艾姬亚”,今译“海吉亚”,古希腊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的女儿,被称为健康女神。——编者注

[2]原文为“肯培儿”,今译“坎贝尔”。——编者注

[3]C.M.Campbell:A Present-day Conception of Mental Disorders.p.16.

[4]原文为“卜洛克”,今译“波洛克”。——编者注

[5]数字采自C.W.Beers:A Mind That Found Itself(22版)附录第二章The National Committee for Mental Hygiene,第319页。

[6]原文为“韬姆”,今译“汤姆”。——编者注

[7]D.A.Thom:Everyday Problem of the Everyday Child,p.44.

[8]原文为“赛蒙”,今译“西蒙兹”。——编者注

[9]P.M.Symonds:Mental Hygiene of the School Child,p.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