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达大殿的时候,陈觉和冯廷巳早早便候在了一侧。
议政大殿选在了皇帝偏殿,与李璟平日里审批奏对的地方不远。
与往日百官殿前议政不同,眼下的气氛明显要轻松缓和了许多。
冯廷巳坐在距离国主较近的位置,看见太子入殿,连忙站起身弯腰行礼,一旁的陈觉则是显得有些迟钝,过了片刻才站起身来。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他是故意的。
李从嘉行了一个回礼。
“钟御史好久不见。”冯廷巳挤出笑脸,上前半步和善的说道。
“冯相安康。”
钟谟一把抓住冯廷巳的手,颇为热忱的回应道:“冯相乃国之重臣,要多加注意身子骨才好。”
陈觉被他这番举动弄得不知所措,冯廷巳什么时候与钟谟这般亲近了?
最令他感到不满的是钟谟竟连一个好脸色都没有甩给他,完全没有将他这个枢密使放在眼里。
冯廷巳握着钟谟的手,心中也是半分不解,硬着头皮回应道:“都为国主做事,自当尽心竭力。”
说着,就伸出手请钟谟入座。
一旁的李从嘉看着三只老狐狸斗法,心中觉得有趣,原来电视里演的宫廷争斗这般有趣!
到了位置,钟谟将目光重新聚集在了李煜身上,不再发话。
冯廷巳瞥了李煜一眼,笑眯眯的开口说道:“不知太子殿下最近在为何事操心,看起来脸色倒是较往日差上了半分。”
李从嘉知道他话中有话:“承蒙冯相关心,只是我最近睡眠欠佳,想来也有太子妃的责任……”
“父王让我善待朝中忠臣,重光心里也清楚冯相与陈枢密是可以托付的人。”
拍拍马屁嘛,是个职场人都会的。
冯廷巳不比陈觉,对他的恶意并没有达到顶峰。
再加上他的把柄多多少少都掌握在手里,想来今日也不会怎么刁难自己。
冯廷巳只觉得嘴巴里面塞满了棉花,想要用力却是软绵绵的。
李煜已经将话说到这般地步了,若是自己再多加刁难,反倒是显得他这位宰相小肚鸡肠。
但是一码归一码,他总归还是宋党的核心人物。
想到这儿,他眉头紧锁,拱手以示回应:“承蒙殿下的信任。”
两人一番交谈下来,终究是李煜占了上风。
李璟在屏风后听的真切,也是啧啧称叹了一番。自己这个小儿子,当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李璟将浸着血丝的帕子塞回袖中,慢慢走出来,抬头扫了一眼众人。
李煜带头问安,各回其位。
九枝连盏灯映着御案上的《盐铁论》,书页间夹着三张素笺:一绘牛首山硝矿分布,二列淮南盐价波动,三抄韩愈《论变盐法事宜状》残句。
李从嘉心中若有所感,今日的朝堂议政,分为了两拨人,始作俑者则是自己的这位“好父亲”。
“嘉儿可知管仲官山海之策?”李璟突然发问,枯指划过青瓷盏沿。
李从嘉立马回过神来,正襟危坐:“齐桓公设盐官计口授盐,岁入倍于田赋。”
“然我朝盐户逃亡三成,皆因官仓之盐未入市,已入私囊。”
李璟轻笑一声:“你倒是反应的快,一下子就联想到了本朝的朝政。”
“若命你总领盐政,当以何破局?”
“儿臣有三策。”李煜神情一顿,心中思绪翻涌:“一曰平准官盐,二设常平仓,三行盐引法。”
盐引法实为宋代首创,商人凭盐钞购盐运销,官则用所得之钱收购粮草。
盐引分为长引和短引。长引销外路,短引销本路。严格批缴手续和缴销期限,长引1年,短引1季。
李煜心中所想,正是将着这盐引之法大力推广,从而直接抑制官吏贪腐问题。
钟谟稍显吃惊的看了李璟一眼,他也没想到李煜会这般直接的切入主题。要知道盐引之术,得罪的可不仅仅是大官的利益啊……
世家子弟,乃至皇室,都会受到多多少少的波及。
他递给李煜的奏折,可从未教过他这般行事啊。
当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
“太子欲夺民利乎?”
如同钟谟所料,李煜开口不久,陈觉便跳出来开口反驳道。
“陈枢密可知'民'字何解?”
李从嘉露出内里絮着的沙土,“此乃扬州官仓之盐——盐户熬断脊梁,百姓食沙充饥,独肥硕鼠!”
话糙理不糙,就是在大殿上这般鲁莽行事,终究是有些煞了风情。
“臣请设盐铁使,以平准法调控盐价!”话已至此,钟谟也是坐不住了,连忙起身谏言道。
“那太子这是要断江南商脉!”
陈觉说的倒也不夸张,一旦盐引法实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商脉造成损害。
毕竟这麽多年了,官商“经济互通”已经成为了一个既定的事实。
陈觉的象牙笏板顿在半空:“殿下欲效亡汉旧制?”他绯袍上的仙鹤补子随冷笑颤动,“可知王莽改制之祸?”
凡是变革便要扯上倒霉蛋王莽,历朝历代的有效变革是选择视而不见的……
“谬矣。”
“枢密眼中只有船头,不见船尾。”李从嘉硬着头皮,迎难而上:“官盐三十文时,船夫日赚五十文;黑市百二十文时,反降为二十文——钱进了谁的囊?“
“诸卿俸禄可够吃盐?”
话语之间都在暗指陈觉。
“太子慎言。”李璟咳嗽了一声,似乎也没有想到李煜这般威猛,竟敢直接内涵陈觉。
有那么一瞬间他在担心自己的这位小儿子也会突然暴毙而亡。
定了定心神,李璟将目光转向了一旁不发言的宰相冯廷巳身上。
“冯相对于变革一事如何看待?”
李从嘉愣了一下,将目光转向了闭着眼睛沉思的冯廷巳。
后者面无表情,在三秒之后给出了在场众人都没有意料到的答案。
“老臣认为,太子殿下的变革之法倒是可行!”
————————
注释:
①:《管子·海王篇》载“官山海之利,盐铁为大宗“。
②:南唐盐价数据见《南唐书》官价与黑市价差达四倍。
③:南唐船夫日薪数据见《江南野史》,“漕运兴盛时,日得百钱“。
④:《宋史·通货志》,“盐引每张,领盐116.5斤,价6贯。”盐引法沿用至明清两朝。明初盐商须赴边塞纳粮,再由官府酬给盐引,称之开中法。晋商以山西地缘优势,获利万巨,盐商形成行帮,称为“纲”。
票盐制“不论资本多寡,皆可量力运行,去来自便”,“官督商销”,该政策实行以后,盐价“暴跌”,“楚西各岸,盐价骤贱,民众为之欢声雷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