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工业时期包装设计的发展

工业时期作为人类历史上生产力飞跃发展的阶段,发端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首先在棉纺织业中新兴的机器取代人工,后扩展到其他行业门类。工业化的大生产成为该时期最为典型的特征,同时机器生产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生产力的发展,进而促进现代商品经济模式的快速形成。伴随商品批量化的机器生产制造,包装设计的作用与效果在商品竞争中愈加明显,与此同时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包装领域的新材料、新技术、新观念层出不穷,推动包装设计工业化制造体系的日趋完善,逐步形成现代包装的概念。

关于包装设计的材料,根据人们对商品包装功能的需求进行开发应用,具有防水、防潮、防震、抗压等特殊性能的包装材料不断出现,如塑料(图1-14)、亚克力、瓦楞纸(图1-15)、铝制品(图1-16)等在包装设计中广泛应用,人造材料占据了包装设计材料的主要地位,同时传统材料经过不断演变发展,都极大丰富了包装的形式。1871年美国人琼斯发明的瓦楞纸,具有质量轻、成本低、保护性能好、容易加工成型的特点,一经出现便成为包装设计的主要材料。1903年铝制易拉罐诞生,由于铝制品包装具有柔软性好、质量轻、光泽度好、使用方便、成本低廉等特性,许多日用品和食品都开始采用铝制软管作包装,如牙膏、胶水、鞋油、酱、奶酪、炼乳等。

图1-14 使用塑料制作的包装容器

图1-15 瓦楞纸

图1-16 百事可乐易拉罐包装|爱尔兰

同时工业印刷、材料粘贴、真空塑封、一体成型、智能包装等新技术都为包装设计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1936年塑料热成型技术广泛应用于食品类包装,后来结合真空技术,通过包装大大延长了肉类食品的保质期。凭借其成本低廉、不易碎等优势,逐渐取代了许多玻璃瓶包装,原先的金属可挤压软管也逐渐被塑料软管取代。1929年出现的喷雾压力技术于1940年应用在包装技术上并取得了成功。

随着科技的进步,商品的流通手段与渠道也有了巨大的发展,从工业革命早期的远洋运输、铁路运输,到后期的公路运输、航空运输,使商品流通的范围扩展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在这样的发展情况下,包装设计配合商品流通的需要以及销售方式的变化逐渐产业化。例如中国的茶叶通过海洋运输到达世界各地,立刻成为广受欢迎的饮品。同时借鉴其他商品分装便于销售的经验,将茶叶按照不同的质量进行分装,在包装上突出商标、产地,并且使用显眼广告语,实现了通过包装设计方便消费者购买、树立良好品牌形象的目的。

伴随着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文化消费、审美认知也极大地促进了包装设计的发展。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生产、生活的方式,传统的手工业被机器大生产所替代,与此同时人们在文化、消费、审美上也完全区别于手工业时期,人们对包装设计的需求也不仅仅局限于保护、运输的功能,审美感受成为人们购买商品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商家开始将包装设计的视觉审美作为商品促销的手段,人类开始进入了“消费时代”。同时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商品经营展陈模式的创新、信息交流的频繁,商品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包装设计在商品营销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图1-17)。

图1-17 DAY & NIGHT食品包装|亚美尼亚

工业革命后期,机械在包装领域的应用促进了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形成,各国相继制定了包装的工业标准,以便于包装在生产流通各环节的操作,在各工业化国家已发展成集材料、机械、生产和设计于一体的包装产业,并逐渐成为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仍在逐年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