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若西特乐魂穿南宋赵构,又当如何

“朕承天命,抚有四海,当以社稷为重,太子李显,仁孝克彰,宜承大统。”

“自今日始,东宫之仪,一遵旧制。然武氏子弟,皆朕宗亲,当与李氏共保富贵。”

“嗣君即位后,武氏爵禄如故,有司不得轻议削夺。若违此誓,天地共诛!”

群臣山呼万岁,武三思等伏地泣谢。

“李氏与武氏,皆朕之骨肉。今敕:武氏子侄,凡适龄者,当尚公主、郡主;”

“李氏宗女,亦择武门俊才而配。另着修《两姓谱牒》,昭告天下,使李武并为国柱,永绝猜嫌。”

狄仁杰进言:

“陛下圣明,此周召共和之道也!”

“武承嗣、武三思等,久参机务,功在朝廷。特加开府仪同三司、食邑三千户,改授东都留守、荆州都督,非诏不得入朝。

其原领羽林卫、凤阁侍郎职,即日移交太子詹事崔玄暐。”

武氏子侄叩首:“臣等谨奉诏,惟愿辅弼新君,守土安民!”

“朕以妇人君临天下,二十年间,未尝负苍生。”

“今当归政李氏,复唐正朔。武氏子孙,非叛逆不得加刑;其田宅财帛,永免籍没。”

“若后世天子违此令,宰相当执《则天遗制》谏之——昔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朕不欲武氏为莽,惟愿为周公!”

李显涕泣受诏:

“儿臣必遵母皇遗训,保武氏如保肺腑!”

就在这时,司天台奏报:

“臣等夜观天象,紫微垣中,武曲、文昌二星并耀。此乃武氏当为唐室辅弼之兆。请铸‘李武同辉’金匮,藏于太庙,以为万世法!”

武则天颔首:

“准奏,另命上官婉儿作《李武同德颂》,刻石凌烟阁。”

望着下方跪伏一片的众大臣,武则天再言:

“昔汉光武不罪梁窦,乃明君之范。今朕全骨肉之情,尔等当体朕心。若使武李相残,致苍生离乱,则九泉之下,朕不汝赦!”

群臣顿首曰:

“陛下圣虑深远,臣等敢不奉诏!武李同心,共保大唐!”

……

与此同时。

坐在出租屋的宁安,慵懒地伸了一个懒腰。

眼瞅着第二个历史段子的热度如此之高,他加班加点,终于把第三个历史段子也做出来了。

宁安没有犹豫,直接将该历史段子投向各个时空。

很快。

各个时空之中,风云变幻。

刚刚安静下来没多久的光幕,再次变动了起来。

【若是西特乐,魂穿南宋之主赵构,会发生什么。】

很快。

原本刚刚恢复平静生活的各个朝代,再次喧哗了起来。

不过当他们看到第一个名字时,他们不免有些好奇。

这西特乐是何人?

为何念起来如此古怪。

完全不符合汉人取名字平仄的习惯,破有一种离经叛道的味道。

众人都不经围绕着这个名字,开始了热议。

……

大秦,章台。

嬴政保持抬头望天的动作很长时间了。

天空中异象再动,他也是第一时间看到的。

“西特乐?”

“名字如此奇怪,莫非就是后世之人所说的蛮夷?”

闻言,李斯上前,大秦的最强大脑也一并上线:

“据臣所知,无论是六国,还是早就消失的小国,亦或是北边的蛮夷和南方的百越,都没有这种起名字的方式。”

“哪怕是极西之地,四方之山,有野人出没,臣也未曾在典籍之中查阅到这种起名方式。”

“臣斗胆,此人或许就是后世之人口中的蛮夷。”

李斯能当上大秦的丞相,自然是有过人之处的。

博览群书、才富五车那都是基操,全天下的书,他不说都认真读过,也是略有耳闻。

可如今光幕之上的那个奇怪的名字,李斯却不知出处。

这其中缘由已经很明显了。

嬴政点点头,微微吐了口气:

“如此,这人便是后世之人口中之蛮夷了。”

“可就是不知,这蛮夷究竟是在何处。”

“莫非是天外来人?亦或者茫茫大海深处,还有蛮夷存在?”

对于嬴政来说,未来的历史就是眼下的现在。

他并不在乎史书上如何评判自己,他要的是大秦一统!

他一直没有弄明白的蛮夷之地,或许这次段子就是抓机。

……

大汉,未央宫。

刘邦看着天幕之上的名字,同样是内心有些好奇。

“乃公的,去,叫萧丞相过来。”

“喏。”

小黄门急匆匆的离去。

很快,萧何就被请了过来。

“萧大人,你读的书最多,你来看看,这个名字可能来自哪里。”

一如打天下时,刘邦对萧何的称呼从来没变过。

萧何看着天上的光幕,苦笑着摇了摇头:

“陛下,臣还真不知道,这个名字可能来自哪里。”

刘邦身子往后一仰,往嘴里塞了一颗干果,大咧咧笑道:

“想不到这天底下,居然还有能瞒得住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萧大人,说出去都没人敢信。”

萧何没好气地哼了一声,随手拿过果盘,也跟着吃了起来。

两人都盯着天上的光幕,期待后续的变化。

对于古人来讲,娱乐生活是很少的,甚至可以说贫瘠。

纵然刘邦当了皇帝,也无非是看看宫女表演,揍两下大臣,很难再有其他的娱乐项目。

而今。

天上光幕的出现,却大大改变了这种局面。

所以,天上光幕发生变化,只要手里无要紧的事,大家都会乐呵呵地去看。

只不过,此时众人内心只有一个想法。

这个西特乐,怎么名字这么奇怪?

……

大宋。

同一时刻。

赵匡胤看到了天上光幕变化。

他看到“赵构”这两个字后,内心瞬间咯噔了一下。

虽然他并不确定这是否是他这一脉,是不是他的后人,但他内心还是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对于光幕的秉性,他现在也多少有一些了解。

光幕所播放的历史段子,选的人基本都是历史上的名人。

而能稳定在历史上留下大量事迹的,只有皇帝!

除了金刀之谶的刘家,赵匡胤想不到哪个姓氏可以重复统治中原。

纵然是唐太宗再世……

也值得商榷!

“赵构……”

赵匡胤念着这个名字,目光里有些凝重:

“朕杯酒释兵权,崇文抑武,兵权分离,保险可以说拉满了。”

“那群文臣死死盯着朝堂,就算我赵家出了一个昏君,朕培养的文臣傲骨也该派上用场了,不能出什么大问题吧?”

赵匡胤喃喃自语,不断盘算着自己设计的国本。

思来想去,却也并没有发现有什么问题。

“问题不大!”

“应该是朕想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