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阳都县
- 穿越三国:开局成了太子
- 倔强的小蜜蜂
- 3248字
- 2025-04-04 21:40:44
“我乃邺州晋国人,家父正是晋王刘崇。”刘赟目光坦然,语气从容不迫,仿佛在叙述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
颜良闻言,脸上难掩震惊之色,急忙问道:“如此说来,您便是晋国的世子?”
“正是晋国世子刘赟。”文直在一旁迅速补充,语气中带着几分自豪。
文丑亦是满脸惊愕,连忙拱手行礼,恭敬道:“先前那位名叫文直的年轻人前来时,我便觉得世子一行身份非凡,只是万万没想到您竟是世子本人。先前多有失礼,还望殿下恕罪。”
“无妨,我本就有意隐瞒身份,你不必介怀。只是我很好奇,你是如何从蛛丝马迹中猜出我们身份的?”刘赟神色平和,嘴角带着一丝淡淡的笑意。
颜良谦逊地答道:“此事并不难。那位名叫文直的青年,虽自称是府上的马夫,但从他的体格与动作来看,显然是习武之人。此外,他的谈吐举止皆显露出不凡的学识与涵养,绝非寻常市井之徒可比。”
文丑点头附和:“如此年轻便文武双全,怎会屈居商队中做一名车夫?因此,我便猜测,诸位的身份或许只是伪装,实则是位高权重之人微服私访。”
刘赟听罢,心中暗自赞叹:“果然目光如炬,心思缜密,不愧是袁绍麾下的得力干将。能成为将军,绝非仅凭勇力。”
“二位所言极是。我此次远行,正是为了亲眼看看百姓的生活境况,并寻觅能为国家效力的贤才。”刘赟语气诚恳,目光中透露出坚定。
颜良与文丑闻言,眼中顿时闪过一抹光芒。
刘赟似乎并未察觉他们的激动,依旧神色平静,缓缓问道:“我从文直那儿听说,二位曾加入义军,参与镇压土匪。不知能否为我详细讲述其中经过?”
“是,殿下。”颜良应声,随即与文丑一同向刘赟娓娓道来。
原来,颜良与文丑自幼便怀揣着出人头地的抱负。在家乡时,他们一边刻苦习武,一边钻研学问,积累了丰富的学识。然而,当时的世道,若不被举荐为孝廉,又不贿赂十常侍,想要升官晋爵,简直是难如登天。两人空有一身本领,却报国无门,心中满是无奈与愤懑。
所幸,他们皆是身强体壮、武艺超群之人,在家乡时便各自率领着一支勇士队伍。恰逢黄巾之乱爆发,朝廷招募义军镇压叛乱,颜良与文丑便抓住这个机会,投身到北中郎将卢植的麾下。
起初,他们满怀希望,将黄巾之乱视作崭露头角、建功立业的良机。然而,官军却将他们这些义军视为杂牌,不仅粮草补给供应不足,甚至对他们立下的战功也视而不见。后来,卢植将军遭人陷害,被朝廷免职,他们深感失望,最终黯然逃离军营。
“自那之后,我游历了冀州和兖州,与那些为保护村庄、抵御土匪而组建的民兵团并肩作战,一同镇压了不少残余土匪。可我毕竟不是当地之人,大多时候,他们只是在有需要时才会找我帮忙,过后便将我晾在一旁。无奈之下,我这才踏上返乡之路。”颜良语气中带着几分落寞。
颜良的故乡乃是徐州南阳县,文丑在卢植营中与颜良结识,此番也随他一同出营,打算前往颜良的故乡。
听完他们的故事,刘赟神情坚定,目光炯炯地看向二人,郑重说道:“起初,我欣赏二位身为义军,敢于与土匪作战的勇气;听完你们的经历,我更钦佩你们的为人。我如今正率领队伍前往青州,打算从青州购置几匹马带回晋国。二位可愿随我一同前往晋国?我虽无法即刻许以高位,但定会给你们安排与能力相称的职位。只要你们与我同去晋国,你们的家人也定能衣食无忧。”
颜良与文丑瞪大了双眼,仿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对于一心渴望功成名就的他们而言,刘赟的这番提议,无疑是天降良机。
“我愿追随世子殿下,誓死效忠!”颜良单膝跪地,语气坚定。
“我亦愿追随,唯世子马首是瞻!”文丑也紧随其后,郑重宣誓。
刘赟心中欣喜若狂,表面却依旧沉稳。他得到了两位连袁绍都引以为傲的猛将,此番西州之行,光是收获他们,便已不虚此行了。
刘赟勉励了二人一番,随后回到同伴们等候的地方。回到队伍后,刘赟将颜良和文丑介绍给杨阜和陈到。尚未任职的颜良与文丑,恭恭敬敬地向杨阜和陈到行礼。
待颜良和文丑加入队伍后,刘赟便下令众人上马出发,朝着南阳县进发。
“世子可真是贪心呐。”杨阜笑着打趣道。
“杨先生,此话怎讲?”刘赟一脸疑惑,看向杨阜。
“殿下,就说您刚收留的颜良和文丑吧。看他们的体格,便知他们胆量过人;再瞧他们的面容和眼神,也不像是会轻易背叛殿下之人。殿下,您可是得了两位良将啊。”杨阜笑着解释。
刘赟听了,心中十分畅快。杨阜对颜良和文丑的评价,让他愈发确信杨阜是个眼光独到的贤才。“这确实是意外之喜。我虽知颜良和文丑勇猛,可杨先生一眼便能洞察他们的不凡,实在令人钦佩。”
在颜良和文丑的陪同下,一行人顺利穿过东海郡,朝着目的地兰溪县前行。刘赟的目的地是兰溪县的阳都县,此地有诸葛氏的宗族村落,诸葛的家族便居住于此。
临近阳都县时,刘赟勒马驻足,对颜良和文丑说道:“此去并非回南阳的必经之路。我打算先赴青州,再折返南阳,最后返回晋国。因此,在我从青州归来之前,你们先回故乡与家人团聚,同时筹备举家迁往晋国之事。”
“世子,此举万万不可!我等愿时刻侍奉左右。”颜良急忙表态。
文丑也紧随其后:“我也不愿先行返回南阳。”
刘赟耐心劝道:“若此次不回故乡,日后恐难再有机会。待迁居晋国后,事务繁杂,恐无暇顾及。因此,此番务必先回故乡,与家人商议迁居之事。”
最终,刘赟坚持让颜良和文丑回南阳,并赠予他们一百两银子和两袋大麦。与他们约定,待自己从青州归来后,再前往南阳会合。随后,刘赟带领众人继续向此次远行的真正目的地——阳都县进发。
抵达阳都县后,刘赟找到诸葛珪的宅邸,礼貌地询问:“我们从邺州前往青州,此时天色已晚,众人疲惫,不知可否在此借住一晚?”
诸葛珪热情回应:“贵客临门,自然欢迎。只是寒舍简陋,不知能否容得下诸位。”
进入宅邸后,刘赟意外得知诸葛珪与诸葛玄兄弟二人同住于此。出于对诸葛瑾、诸葛亮父亲诸葛珪的好奇,刘赟迫不及待地前往拜访。
在诸葛氏村落中,一座气派的府邸便是诸葛兄弟的住处。刘赟询问能否留宿一夜,诸葛珪爽快应允。得到许可后,士兵们伪装成护卫和府上的工人,有序进入府邸。仆人们也将马匹牵到马厩,马车停在谷仓前。
尽管得到了主人的许可,但府邸一下子住进了一百多人,着实有些拥挤。刘赟吩咐杨阜拿出粮食和盐,杨阜取出五袋大麦和一袋盐送给诸葛珪。诸葛珪本欲推辞,经杨阜诚恳相劝,才勉强收下。
待众人安顿好行李,晚餐已然备好。士兵们在院子里用餐,刘赟则与杨阜、陈到和诸葛珪、诸葛玄兄弟一同进餐。饭后,杨阜、陈到一边品茶,一边与诸葛珪兄弟相谈甚欢,刘赟则在一旁静静聆听、观察。
诸葛珪学识渊博,谈吐不凡,举手投足间尽显大家风范,果真是培养出诸葛瑾和诸葛亮这般英才的人物。而诸葛玄同样学识出众,只是与诸葛珪相比,多了几分洒脱随性。
众人散去后,刘赟悄悄来到杨阜的房间。“杨先生,您觉得诸葛珪兄弟二人如何?”
杨阜思索片刻,认真说道:“殿下识才的眼光着实令人钦佩。诸葛珪和诸葛玄都是极为博学聪慧之人。不过,诸葛珪似乎更谙世事,深谙世间运行之道,若委以军事或县政事务,他定能处理得妥妥当当,毫无差错,堪称栋梁之才。”
刘赟心中暗自惊叹:“果然如此。原本打算先招揽诸葛瑾、诸葛亮兄弟,如今看来,既然杨先生都如此认可诸葛珪,那自然没有理由不将他一并招揽。”
“那您觉得诸葛玄又如何呢?”刘赟接着问道。
“诸葛玄确实博学多才,聪慧过人。只是相比诸葛珪,他对世间道理的理解似乎稍欠火候,还有更多需要学习之处。”杨阜如实评价。
“杨先生眼光独到,无论是诸葛珪还是诸葛玄,都是晋国急需的人才。明日我便表明身份,邀请他们移居晋国。”刘赟目光坚定,已然拿定主意。
“果然,世子殿下雄心勃勃,继颜良、文丑之后,又盯上了诸葛珪、诸葛玄。殿下身边人才汇聚,实乃晋国之福啊。”杨阜笑着说道。
二人正商议着招揽诸葛氏兄弟的计划,门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怎么回事?”刘赟疑惑道。
“像是有人在敲门。”杨阜说道。
“快开门,有急事!”门外有人大声呼喊。刘赟和杨阜赶忙起身,走出房间。
此时,陈到、文直、许褚和士兵们已聚集在院子里,府邸的仆人听到声响,也纷纷走了出来。“怎么回事?快开门!”诸葛珪一出来,便朝仆人们喊道。
仆人打开前门,一个男人匆忙冲进宅邸,大声叫嚷:“大人,不好啦!有强盗,强盗都闯进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