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两元胜于十万

范仲淹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我在市政务大厅工作,平时工作不多。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业余时间学习函授中医。这不,刚拿到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证,小侄就病了。

小侄今年才3岁。大哥想让我给治治,可嫂子信不着我这个业余天使,非要上省城大医院找专家看。我跟大哥把孩子送到了省城一家医院。挂专家号等了一上午,还托了人,到了下午才见到专家。戴眼镜的白头发专家说:“这个,从检验结果看,孩子的肠梗阻非常明显。这个,再从便血、便常规判断,小肠有结肠炎。嗯,根据钡灌肠的提示,腹部出现了长段型先天性巨结肠。”

嫂子急了,站起来问:“要紧不要紧呀?”

“这个,建议作结肠造瘘术,费用十万元。”

十万,开什么玩笑?这对我们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家里砸锅卖铁也凑不够这么多钱。嫂子一下子跌坐在地上,大哥一听眼泪就下来了。我赶忙把嫂子扶起来,没办法,我们只好哭哭啼啼地回家了。

第二天中午一到家,邻居二嘎子就来了,说他媳妇会跳大神,能治一切疑难杂症。大哥婉言谢绝。回头对我说:“老弟呀,死马当活马医。孩子交给你了。”

我说:“大哥放心,治不好小侄的病,我就不行医了。”

根据中医学说,我开始为小侄辩证:食指根部紫色,舌苔黄,脉弦数,便干燥。这些都是肠胃有火的症候。

我没吃中午饭,躺在炕上想小侄的病情,常言说:智者千虑,也有一失,愚者千虑,也有一得。有资料显示,现在医疗事故率已高达27%。小侄的病,专家看的不对症。宋代小儿科大家钱乙说:“欲得小儿安,留得三分饥与寒。”按照中医理论,我觉得小侄的病根,在肺与大肠之间。肺与大肠,互为表里,平日,嫂子对小侄特别娇惯。常年让孩子睡炕头,还给孩子盖厚被。蒙得严严实实。孩子的肺伤热了。加上她又让孩子每天多吃饭,餐餐多是大鱼大肉,使肠内积满毒素。排不出去。不得病才怪。找到了病因,我就可以用药施治了。想当年,元代名相耶律楚材,多才多艺,常读医书,兵营里闹瘟疫了,他认为士兵长期劳累、饮酒、吃肉,病积累在肠胃,于是熬大黄汤,治好了士兵们的病。一想到这儿,我腾地一下从炕上跳到地下。

骑自行车上街。到药店花一元五角买了一两大黄,回家把药分成五份,用药壶先熬第一份药。半小时后,小侄喝下了第一碗药。然后,我又挂吊瓶引管,用肥皂水先给小侄灌了肠,不到10分钟,大便就通了。我又在其肛门处上了点豆油,孩子就止住了哭闹。我让嫂子熬了小米绿豆粥(清热解毒),切一碟芥菜咸菜(润肺),小侄吃了不少。大黄汤我又熬了两份,两个小时喝一碗。晚上,小侄又排便两次。我一看,这是好兆头。

第二天,小侄的病开始出现转机,能下地玩了。一周下来,小侄彻底痊愈,可以上幼儿园了。算起来,治小侄用的大黄、豆油、肥皂,一共所需费用也不过两元钱,尽管目前物资大幅度涨价。治好了小侄的病,全家人都高兴起来了。左邻右舍都问是哪个专家治好的?嫂子说:“谁是专家?我小叔子是天使,专家要十万,我小叔子两块钱就给治好了!”邻居二嘎子调侃道:“看你把他夸的,要是有来生,你还要嫁给小叔子呢!”

嫂子正色道:“人家有学问,瞧不上俺,要是瞧上了,我非他不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