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身体与心理

人生有两样东西最为重要,不能放弃,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自己操控。一是身心健康,一是个人发展。有健康的身心,可以享受生活,无论物质还是精神。坚持发展自己,不仅可以维系生命,而且可以减少许多不可避免的遗憾和孤独。

生活常有突然的变故,难保谁能陪谁到底。爱护自己,保全自己,能独立地抗起自己的世界,毫无疑问是一个人的天职。搭个援手,尽一份责任,献一丝爱心,都远远无法运转一个自我依赖的生命轴心。没有谁能永远扶着一个不会自己走路的人。说实话,这跟道德无关,而且不管什么事,最好少往道德那里扯。

年轻时候可以创,可以犯错误,但最好不要混。生命应该是一个增长过程,而不是原地打转。一个停滞在半道的生命,总感觉是人生最遗憾的事儿。在传统社会,将血脉延续看作自己最神圣的自我发展。现代人已远不满足这一点,而将自己的能力提高和全面发展看得更为重要。自由、独立、全面发展……在个人价值中日益重要,这当然应该算作进步。

二氧化人性,是硬脊,也是软肋。生命一旦赋有人性,会集中更多的力量,因为人性不是来自个人,而是来自群体、文化和历史。但是,生命中若是渗入人性,也可能变得柔弱,因为人性软化了某些坚硬的力量,将个体的本能削去一部分。

即便如此,人性也不可能是一片光明,因为它需要负载和背景。一片光明等于虚无,满分纯净便是空洞。凡是有所在乎,就会存在负面。你在追求目标,就不可能放弃竞争。你在争取一份爱,就不可能排除醋意。你若养护自己,就难以彻底放下。你若关涉世界,就会投下一片阴影。人性难以独立地自存,它必须有所依托。

人性来自一种驯化。它软化了动物的某些方面,以便于人能游走世间,容纳万物。但是,驯化需要恪守一定的限度,过度的驯化会削弱生命力,驯化的不足又影响社会融入。保持野性和人性的平衡,身体和心理的协调,外在和内在的张力,不仅对于个人的教育和成长,而且对于社会文化的建构和评判,都是重大的课题。

不竭的创造力来自强大的生命力。强大的生命力来自身心积蓄的能量,有先天的基础,有后天的教化,形成材质、教育、经历、文化、环境……的复合体。野性提供生命能量,人性把握生命方向。该硬的别软,该软的别硬,有底气,善吐纳,才可能有一番作为。

失眠,如果成了习惯,成了痼疾,当然是一大危害。但是,如果善加理解,引以为戒,它又有不可多得的好处。

失眠,一旦习惯化,的确是身体的大敌。它不仅耗竭内脏,而且弱化神经。它让皮毛暗淡,感官老化。长期失眠的人,自主神经会紊乱,内分泌容易失调,大脑陷于迟钝,免疫功能下降。失眠的危害,远过于饥饿,更胜于懒散。

失眠,一旦成为负担,果真是心理的罪过。它不仅用清醒对付夜晚,而且用昏沉应付白天。它把浊气扬上脑壳,却把清心踩在脚下。一个失眠的人,可能在哈欠中丧失斗志,在懒腰中失去效率,注意力涣散,美感顿减。

但是,凡事都有两面。失眠,何尝不是生命的警示?它告诉你,身体已有些不适,生活存在坏习惯,心理藏着杂念,六根还没清净。除了偶然的天灾人祸,人生是生与死的漫长搏斗过程。衰败和死亡在渐进过程中,不断释放破坏性能量,失眠便是生命护卫自己的警告之一。

因而,失眠,又何尝不是新生的机会?及时发现躯体的病患,改正糟糕的生活习惯,减少心理不必要的杂念,放弃对世界和自己的执着。说到底,人生需要坚持,更需要放弃;需要进步,更需要退守;需要奋斗不息,更需要量力而为;需要坚守原则,更需要变得宽容;难免一些功利,但需要更多清虚。

人的一生,身体的出生只有一次,但精神的再生却需要多次。精神上能再生一次,肉体生命才能再延长一段。除了偶然的天灾人祸,凡是能持续生存的人,都是精神上得到再生的人。如果不能在相应的阶段获得精神再生,肉体也可能终止于那个阶段。

三十岁之前,需要经受社会化的重生。接受民族、国家、社会、时代的驯化,成为有生活能力、可担当责任的人。其中,情感尤其爱情的考验最为剧烈。巴尔扎克曾说,爱情是一个人的再生。因为在这一剧烈的情感面前,人性中的光辉和低劣都会暴露无遗,因而成为走向天堂还是地狱的十字路口。

中间三十年,需要经受名利权色的考验。到达一定社会层面,拥有相当的社会资源后,人的欲望容易膨胀。显著的成就容易冲昏人的头脑。收敛的思维可能使人变得自以为是。青春的尾巴会让人不顾一切。周围的逢迎使人难于自我省思。保持清醒、理性、谦和、自省……反倒是一件难事。

六十岁之后,需要经受自身衰老的折磨。没有心理的相应调整作为补偿,身体的衰退便是一件无法容忍的事。一方面与功利保持距离,平和看淡;另一方面对生活充满信心,保持童心野趣。放下攀比,减少后悔,以天性生活,与苍生一体。不管曾经如何,都准备淡然地回到文化的母体和自然的家园。

这个世界留给我们的,以及我们跟别人关联的,大多只是一些表皮。它们如同费力保护的各种面子,慢慢都会随风吹走。时间长了,表皮磨出各种老茧,若要轻松地活着,就不得不剪掉几块或褪去一层。当你的里子足够坚硬时,即便面子被捅破,其实也未必有想象的那么疼痛。

说到底,人最后活得还是自己,即使最亲最近的人也无法始终相陪。身体是自己的,主要靠自己感觉和料理,心灵更是自己的,别人甚至都无法看见和靠近。有些开始是欢快的,结局却是悲惨的;有些开始是苦涩的,结局却是圆满的。人生没有回头路,与其后悔,还不如勇敢地往前走。

如果你已经是一截陈旧残破的笔,便已经没有在干净的白纸上书写的权利。善良有时也是一种罪过,因为会让自己变成牺牲品。匆匆流过的时光中,我们无法立刻区分善良和软弱的真正分界线。道德主要是用来保护群体和弱者的,因而被道德缠绕得久紧了,我们的生命力会在习惯中衰退。

过去并不只是已经逝去的一段时光,而很有可能是鲜活的当下的一部分。所以,对于世间事物,尤其对于生命来说,过去其实并没过去,还能够知道、还能够想起的过去其实并没有过去。人生在不同的时候都可能遭遇瓶颈,过去了,视界就会大增,过不去,也许难免某种悲惨的结局。

人生最有意义的事情是,一生从不停止成长。以身体成长和心理成长为基础,人生要以智慧成长作为结果。就像秋天的叶落一样,理智果实的成熟甚至要以身体的衰老为代价,以便为灵性留下精力、腾出空间。

时光并不在我们身上简单地流过,它会通过四季往复对生命进行淘洗。那些重实的进得越来越熟稔,而那些轻虚的退得越来越陌生。生命的累积不只来自增加,更或来自舍弃。一同走过的人,完成了各自的使命后,相忘于江湖便是生命的一种淘洗。落叶的清秋,刺天的寒枝,在删繁中自得一份恬静,更为那新的万紫千红尽一番蓄积。

生活越是难熬,生命的收获可能越大。每个落寞孤痛的日子,最终都可能开出一朵鲜花。一生便是一场煎熬,急着长大,愁着职位,忧着衰老,但一生更是一番熬制,那些粗糙拙劣的蒸发掉,而那些精到优雅的会渐长。世间万物皆有其定数,一切美好事物的到来,都在我们自己成长成熟之后。

生命的累积起伏不定,那些默默无闻的日子自有它们的重要性。人们都渴望辉煌的时刻,但其实真实的生活是平淡。人们都渴望被人注视,但其实生命的真谛是内静。如果你尚未看透穿过那些浮嚣,你的生命就还只在枝叶,而没到根须。每一缕阳光都深藏天机,让我们在明暗中透视万象,衍播灵性。

孤独可以使一个人的灵魂得到超拔,但是过分孤独难免缩短一个人的寿命。人的生命是一个粗糙的现实体,他需要超拔高玄的内核,也需要鄙俗野性的外质。前者使人们变得灵气、内秀、光辉、卓绝,而后者使人们充满活力,过得踏实,变得平和。一个将这两面充分平衡起来的生命,才算真正善待着自己。

人的心灵有一种防御机制,善于在宏大的概念下掩藏一些不愿示人的东西。而且制造出来的光环有多明亮,所掩盖的阴影就可能有多深远。因为不愿将自己认为负面的东西示人,我们就会将所谓负面的东西用宏大的原则深深地掩藏和包裹起来,但这种掩藏和包裹恰好是在施压和强化冲突。

一个人与自己较劲是人生最痛苦的事情之一。如果从起作用的长短和灾难性的后果来看,自我冲突应该是人生悲剧的最深刻根源。只要一个心灵是健全完整的,它就会容纳和消解任何来自外部的冲击,恢复它的弹性和快意只是时间问题。但是,自我排斥会使一个人丧失修复能力,因为它几乎与环境无关。

生命中真正深刻和影响长远的东西来自遗传和家庭。童年所缺失的爱、安全、信念、温情也许一生都无法弥补。后天当然不是无所作为,但必须经受磨难,打开自己,让自己足够强壮。平凡而正常的情感生活是维护身心健康的一剂良药。

如果不能走出一己之地,一个人就无法获得真正的宁静。眼有多开阔,事有多长远,心就有多明澈。人间大多苦恼,都是考虑自己太多。一己之身不过一堆欲望,人离欲望越近,心就越容易受到役使。有时,一个人看上去在鲜活地扑腾,其实不过被欲望操纵着,被低层次的欲望操纵着。

即便说鲜活的生命就是一堆欲望,欲望也有高低之分。爱、信仰、审美、求真也可以看作欲望,但它们一定与肉体的欲望想去甚远。而且就这些语词的通常所指来说,我们并不把它们看作欲望,而是看作人类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它们没有哪种能脱离欲望的支撑,能离开身体的支持,但毕竟不能还原为欲望本身。

总体来说,心灵和肉体、文化和自然、群体和个体的紧张,是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的主要问题。我们遭遇挫折,产生痛苦,最终根源也在这里。我们越想往高处飞升,我们所面临的紧张就可能越严重。不管童年的成长,青春期的挣扎,社会中的奋斗,还是为了获得地位、尊严、名声,我们无不在这种紧张中。

适度的紧张是我们超越自己的必要动力,但过度的紧张就会造成时间的浪费甚至身心的疾患。当一个人还没能力把握自己的时候,家庭和经历最好别把他深深地置入这种紧张。人跟自己的斗争,归根结底不过人性不同方面的斗争。

谁能沉住气,谁才能真正走向强大。很多时候,我们的气运不是被对手夺走,而是自己先行泄掉。你给自己的暗示是失败,你就不可能拼搏到成功。从暂时的失利中更能稳住阵脚和看到希望的人,才有可能走向最终的胜利。你要想让周围的人充满信心,你自己就不能首先松劲。

暗示具有无比强大的力量,它会把我们的注意力和精力引向所指的方向。你心中想着一定糟糕,行为就不可能全力扑向优胜。问题在于,我们的心理似乎具有一种向下滑的自然趋向,遇事更容易往坏处想。对未知结果的担心,对相关人员的关切,对事件把握的无力感,对过往失利的回忆……都会把我们的想象力引向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方向。

悲观的人都是心理期待太多的人。但是,无论多么悲观,人都要尽可能保持良善的一面,别把自己的屈辱变成恶毒。即便你的花被踩,你也没有理由去踩不相关的花。每咽下一次苦水,你的心便往大器扩充一分。相反,每发泄一次恶毒,你的心就向窄路挪动一步。牛角就在那里,就看我们往哪一端走。

咬着牙,一分一分去拼,赢局不在直线之处,也会在拐弯一方。有技术差别,赢在技术。无技术差别,赢在格局、战略和精神。使技术擅长需要时间并不长,但要养成格局、战略和精神,则需要相当长时间的修炼。

人总是要在经过很多碰壁、嫌弃、排挤、怨怼之后,才能对人世间有一定的领悟。内心的刚直、原则、硬度需要保留,但跟人相遇的表层要尽可能变得柔和、虔敬、宽厚。在这个浮躁、俗气、物化和攀比的时代,坚守自己的使命和心境已越来越困难,尽管我们相信,物质与精神平衡的时代总会归来。

人应该自信,但不能盲目自信,尤其不能自以为是。盲目自信要遭埋怨、吃苦头,自以为是更可能犯错误、惹麻烦。真正的自信必须建立在理解自己和了解世界的基础上。一定要记住,自信不是固执己见,不是刚愎自用,不是鲁莽冲动。自信的内核饱含着怀疑和批判精神,渗透着宽容和乐观态度。

书本学多了,有可能变成书呆子,总想着用一套僵化的框架绑架世界。但是,这个世界变化太快,已经不允许我们从中心到边缘只有一个坚硬的框架。思想的中心地带必须充满原则和理性,但边缘地带必须保持足够的灵活性和调适度。所以,读书人一定要经常出去走走,与生活世界建立紧密联系,相遇不同的观点,感受多样的人。

有健康的身心承担自己的幸福和事业,培育一种刚柔相济的理解框架,应该足以使我们保有一颗丰富而平和的内心。如果一个人的使命之根扎得足够深,即便有劲风刮过,摇动的也只是枝叶,而不该是树干。

一个人如果不再被感动,就真的老了。让我们不再感动的,不是身体的衰老,而是心灵的枯竭。人只要有一份稚嫩、一丝童心、一抹情趣,就容易发现世界的真诚、善良、美好。让自己心灵始终有一片后花园,是一个人维持自己的一种使命。不管外在得到多少或失去多少,这一片内在都应保持肥美。

让心灵枯竭的灰暗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跟怯懦有关的心灵退缩,人失去了向外打通的勇气和信心,失去了批判和抗争。另一个方向是跟自大关联的心灵膨胀,人会变得不可一世,过分强调自己的重要性和优越感。不管退缩还是膨胀,结果都导致空心,心灵失去了自己的主宰,世界会变得枯黄、凋零、落寞。

面对心灵退缩,人需要鼓足勇气走向世界,唤醒自己的批判精神、独立尊严和使命感。面对心灵膨胀,人要学会谦卑、虔诚、感恩和换位思考,感受世界的广大和他人的不易。人与自己和解了,世界才会变得广大。人与世界和解了,自己才会变得牢靠。心灵需要适时地提醒自己,既不怯懦,也不狂妄。

始终保持一个稳定的自己,是人生最困难的事情之一。在生命的航程中,人都免不了颠簸、挫折、阻力、灰心,只有始终不忘初心,才能不负一生的使命。人维持好自己的心灵,世界才会平顺光明、充满生机。

自信是处于自卑和自负之间的中道状态,是生命自然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人取得成功的秘诀所在。自信状态一旦受到扰动,很容易滑到自卑或自负两个极端,甚至可能长时间摇摆于两个极端。自信是生命舒坦的、开放的、平和的、健康的状态,可以用大器、积极、平静、宽容、光彩……等一系列概念描述。自卑和自负虽处于两个极端,但有很多相通之处,都表现为偏激、急躁、过分敏感、气量狭窄、波动、敌意……等状态。

追求自信是生命的自然趋向,因为自卑或自负皆非生命的自在自为,处于欠缺、渴望、挣扎状态。自卑或自负可以成为生命的动力,有时是遏制不住的强烈动力,但毕竟不是生命所处的自然状态,因而生命不得不忍受煎熬、承载重负。生命在享受自信时,往往毋需多言,而吵吵嚷嚷和喧嚣宣传正是不自信的表现。只有不自信的时候才强烈呼唤自信,当然通过呼唤自信也许能真地向自信的方向奋斗。

不是说失败一定使人变得不可救药,但面对失败的态度却至关重要。没有哪种成就不经一定程度的挫折就可以取得,所以决定成功与否的不是挫折本身而是面对挫折的态度。面对挫折、失败和不利处境,急于摆脱是生命的自然反应,但是有时这种急迫会使人丧失理性、慌不择路,从而陷入更深的泥潭。

跟其他物种一样,通过他的肉体和自然官能,人与现实原本是自然统一的。但是,人在扩大自己的现实范围时,逐渐开发了肉体和自然官能以外的能力。增加的这些能力主要来自理智和语言,一方面或许有助于把握更大范围的现实;另一方面却可能失去与现实的亲密接触以及对现实的整体把握。

与现实的自然联系,意味着所有官能通道的自然通畅。这种情况下,人的五官会联合作用,并形成第六感官——直觉。但是,随着理智的发展和语言的运用,人会关闭其中一部分乃至全部感官。理智无法对现实事物的所有联系以及所有事物所组成的复杂网络进行整体把握,它只在一个时期关注其中一个(些)方面,而且主要依赖对自己的利害。这样,对事物本身及其整体的理解难免片面、表层、功利。一个人所处的生活方式越贴近世俗和外物,他就越从于己利害的角度看待事物、现实乃至整个世界。

没有哪一种文化不包含这样充满偏见、富于功利的层面。只从自己(不管个体还是族群)出发的念想不可能不偏狭和功利。矫正这种偏狭和功利的唯一办法是尽可能增加看待事物及其联系的不同视角,乃至于理解事物的整体联系。这要求人有近乎超验的洞察力,放下自己的傲慢、固执、偏狭、功利,艺术性地重建人与现实之间的有机联系。

基本生活满足以后,我们的精神需求高涨起来,苦恼也就相应地增多。精神需求的解决,既不能靠累加物质条件,也不能靠单纯苦思冥想。精神必须寄托在某种无限或近乎无限的事物上,它们可以是真、善、美、信的各种事物,只要不是单纯的物质需求。它们可以是业余爱好,也可以是职业延伸,但一定要能寄托一个人的无限追求。

人只能在有限的处境中思考自己的定位,舒坦或者委屈只是相对自己的阅历或诉求而言。当你为自己的不得志而耿耿于怀时,还有那么多人在起早贪黑为自己的生存而拼搏。面对那些连生存或许都是问题的人,面对那些乐观地干着普通职业的人,我们这些可以占有更多资源的人应该有一种负罪感。

一定要避免向处境不同的人讲述自己,因为你随时都面临着被误解的危险。想一吐为快的冲动最终可能害了一个人,所以控制自己的言行成为人生修养的核心。一个人一事无成的一个标志是,总是夸下海口却很少兑现,甚至难以抑制地跑冒滴漏最终贻误了自己的机会。成熟的人都是默默行事而不留痕迹的人。

想让别人理解的愿望也许本身就是一种过分的要求。一个人凭什么对别人有要求,没有任何一个他人真正欠自己的。我们如果还清了曾经所欠的债务,为什么就不可以轻松选择自己所愿意的生活?

只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一颗强大的心灵,才能应对人生的种种缺憾、命运的不可把控、难以避免的衰老。哪怕再亲密的人也不可能始终陪在身边,一直奉在眼前。让我们能够忍受生命中很多不堪的,仅在于自己变成一个近乎雌雄同体的人,像一棵大树,稳稳地屹立在风吹日晒的荒滩。

这个世界只有真正强大的人能一直走下去,因为他不依赖于别人。你活着,你就能享受这个世界的所有。你倒下,别人在鞠完躬之后,依然在前行。这个世界缺了任何一个人都依然在运行,所以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世界唯一不可缺少的人。所有的责任归根到底都首先是自己对自己的责任。

身体和心理是相互反馈的循环系统,一方的状态立即会引起另一方的反馈。快乐平和是健康身体的自然状态,如果一个人闷闷不乐,首先需要查找是否自己的身体出现问题。反过来,心事重重、长期郁结也会严重影响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神经和内脏的损伤。不管发生什么事,需要及时调整自己,使身心重新进入良性循环。

用一颗感恩的心面对自己的拥有,而不是盯着自己的缺憾。用深度的阅读丰富自己的灵魂,让人文情怀充满内心世界。减少对他人态度的过分关切,努力给他人制造快乐。人生就几十年,我们哪有时间彼此怨怼,又哪有时间滋长自己的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