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东北解放区,是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根据地之一,于抗日战争胜利后建立。1945年8月,在苏联宣布对日作战、苏联红军进入东北以后,中共中央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立即派遣2万名干部和11 万军队进入东北,领导东北人民消灭日寇和伪满残余势力,肃清汉奸,剿除土匪,建立各级地方民主政府。但是,这时坚持要独占全东北的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国帮助下,从海陆空路向东北大举运兵,并攻占了已被解放军解放的山海关、锦州等要地。于是,党中央作出决定,要把东北的工作重心,放在距离国民党占领中心较远的城市和广大乡村方面,以便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逐步积蓄力量,在将来转入反攻。根据中央的决定,东北军民在中共东北局领导下,经过艰苦努力,创建了东满、北满、西满以及南满四个根据地。各根据地建立后,迅速在各区建立党的领导机关,划分军区和军分区,将军队分为野战军和地方军,将正规军的相当一部分分散到各军分区发动群众,消灭土匪,建立民主政权,使根据地不断获得巩固和发展。东北解放区是由东满根据地、北满根据地、西满根据地、南满根据地以及当时从华北解放区划归东北解放区的冀察热辽根据地组成的广泛地区。

东满根据地:包括中长铁路沈阳至长春以东的吉林、西安(今辽源)、安图、延吉、敦化、珲春等地区。

北满根据地:包括哈尔滨、牡丹江、佳木斯等地区。1945 年11月16日,中共北满分局成立,分局下辖松江、合江、黑龙江、嫩江四个省工委和绥宁省委,哈尔滨隶属北满分局。五省在北满分局成立前,均成立了省政府。1946年6月,北满分局并入东北局。

西满根据地:包括中长铁路沈阳至哈尔滨以西的地区,有辽宁西北部的阜新、彰武、法库、康平;吉林西部的白城、郑家屯、梨树、怀德、公主岭、扶余;内蒙古东部的通辽、开鲁、奈曼旗、鲁北;以及嫩江以北的北安、黑河等地区。齐齐哈尔是西满根据地的中心城市。

南满根据地:包括中长铁路沈阳至大连以东的安东、庄河、通化、临江、清原和沈阳西南的辽中等地区。1946年10月31日,中共南满分局成立,分局下辖辽宁、安东和辽南三个省委及旅大地委。在此之前,东北局曾将辽宁省工委和安东省工委合并,组成辽东省委。1948年4月,南满分局撤销,辽宁、安东、辽南三个省委及旅大地委由东北局直接领导。

1947年12 月15 日,东北野战军冒着零下30 摄氏度的严寒,发动了为期90天的冬季攻势作战,收复城市18座,将国民党军队压缩于长春、沈阳、锦州等几处互不能联系的孤立境内,东北解放区的面积扩大到占全东北的97%,解放区的人口占全东北的86%。1948年9月12日,东北野战军南下北宁线,举行辽沈战役,历时52天,解放了东北全境。

东北解放区,地处边疆,幅员辽阔。南始辽东半岛,濒临渤海、黄海与山东(胶东)解放区隔海相望;北到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与苏联(今俄罗斯)西伯利亚平原接壤;东起图们江口至鸭绿江畔,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毗邻;西接内蒙古和冀察热辽解放区;西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苏联(今俄罗斯)交界。总面积130余万平方公里。

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在中国,社会保障则是各种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军人福利、医疗保障、福利服务以及各种政府或企业补助、社会互助等社会措施的总称”[1]。东北解放区采取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及战争手段巩固政权,还改善了人民生活状况,在解放战争史上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本书选题缘起于两个理由。一是东北解放区社会保障史需要专题研究。学术界对东北解放区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艺术等各个领域的研究均有多部论著问世,例如:朱建华著的《东北解放战争史》,朱建华主编的《东北解放区财政经济史稿》和《东北解放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1—4辑)》,王建中等著的《东北解放区文学史》,苏甫主编的《东北解放区教育史》,赵秋静著的《东北解放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东北解放区印钞简史委员会编的《东北解放区印钞简史》,辽宁省教科研究所编的《东北解放区教育资料选编》,辽宁、吉林、黑龙江省税务局、档案馆编的《东北解放区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1—3 册)》,周保昌著的《东北解放区出版发行工作的回顾》,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史料小组主编的《东北解放区的工商行政管理》,丁晓春等编的《东北解放战争大事记》,张文荣等编著的《东北解放战争纪实》,等等。在众多东北解放区著述中,唯独没有一本关于“东北解放区社会保障”方面的研究论著,有鉴于此,写作本书希望填补这段历史的空白。二是当今国家解决民生问题的召唤。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改善民生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与要求。这就要求历史工作者更多地关注历史和现实,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为现实与未来服务。系统研究东北解放区社会保障的历史,使我们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就关注和开展社会保障事业,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追求。全面考察东北解放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开展的社会保障事业,并由此得出一些经验启迪,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善民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于社会保障,在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中不仅有相当部分的论述,而且关于劳动者的保障问题、社会养老以及社会福利也都有论述。列宁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保障理论,将谋求社会保障权同争取阶级解放相联系,认为满足人民基本生存需求是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任务。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同中国革命实际情况相结合,而本书对东北解放区社会保障进行综合研究,结果体现了毛泽东的社会保障理论。本书采用社会学理论论述历史问题,把社会学中的社会保障理论与东北解放战争相结合,试图实现多学科的融合。再者,文章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保障理论,通过对东北解放区社会保障工作进行论述,希望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保障的理论有更深刻的认识。本书运用历史学对东北解放区社会保障的概况及其主要内容进行归纳,同时对东北解放区社会保障的主要特点、重要作用和历史启示进行评述。通过这种历史学与社会学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勾勒出东北解放区社会保障的总体情况,从而进行全方面、多角度的评价,更好地为社会保障研究做出历史性的贡献。

现代社会中,社会保障关乎各个国家人民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一些国家和政党做出的政治经济等政策。从古到今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如此重视社会保障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2] 由此可见,社会保障的重要性逐渐突显出来。社会保障、社会保障史研究热潮的出现,大大拓展了历史研究的领域,与历史发展相结合的研究范式成为社会学和历史学研究的新突破点,进而使历史学中的社会保障史研究获得了迅速发展。东北解放区社会保障是地区性的,不是全国性质的,对当时生产力低下的东北地区来说,此时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相对完善。在东北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东北解放区社会保障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所以这一论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