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陂不成镇(全二册)
- 裴高才 王凤霞等
- 1226字
- 2025-04-29 20:52:52
究心乡邦人文,解读“黄陂现象”
皮明庥
“无陂不成镇”内涵丰富,饮誉中外。黄陂裴君高才,究心乡邦人文,才思敏捷,学养亦丰,且笔耕不辍,故著述日增。其选题立足乡土,挖掘地域文化资源。举凡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民国大总统黎元洪,当代杰出华人教育家、科学家田长霖等,均有专著叙介。其文、情、理兼具,生动可读,是光大荆楚乡土文化,增益大武汉文化光焰的难得文本。
如果说,前此种种作品,多以缕述人物为主题,为乡贤杰士立传,今裴君又推出《无陂不成镇》之新作,从社会、经济、文化之多重视角,首次系统地解读了“无陂不成镇”这一“黄陂文化现象”。
所谓“无陂不成镇”,指的是各地市镇多有黄陂人入驻和谋生定居。这些祖籍黄陂的人,把周边和各地市镇作为创业乐园,其中不乏成功人士。
“无陂不成镇”彰显出黄陂的开放度和黄陂人走出去、闯世界的开拓力。这种黄陂品格其来有自,与黄陂几千年人文地理、经济土壤息息相关。黄陂地当古代江、汉二水交汇之处。在明代成化初年汉水改道至龟山北注入长江之前,古汉水多从汉阳郭茨口流入汉口后湖一线约40里,在黄陂、汉口交界处注入长江。
3600多年前的商代黄陂盘龙城,就是因为得到江汉交汇的水利,方便了物流,大冶的铜矿石和周边的粮食运至盘龙城后,盘龙城涌现了铸铜、酿酒、石器、玉器、陶器作坊和各行各业能工巧匠。他们制造的产品成就了黄陂彪炳千秋的青铜文化,留下了精美绝伦的青铜礼器、兵器、容器,并输入到长河上下,大江南北。这些工匠可视为黄陂“九佬十八匠”的祖先。
黄陂山清水秀,风光宜人,但荒山野林多,农业开发不易。不少乡村地瘠民穷,生计维艰,这也促使了黄陂人外出谋生,产生了木匠、泥瓦匠等打工族。有了这些百工匠作,黄陂人就能走出去,落户各地市镇谋生创业。黄陂人在各地开商店、设旅栈、摆地摊、卖手艺,乃至沿街叫卖,为广大百姓献出绝活。黄陂的泥塑、版画,曾经远走外市外省乃至外国,丰富了各地经济文化生活。
武汉三镇,尤其是汉口镇,更是黄陂人创业的天堂,经营的重镇。明清时的黄孝河,岸柳成行,商船衔连,从黄陂直达汉正街地区。富有地方色彩的黄孝花鼓戏,不断渗入汉口,终于在1926年形成今天的楚剧。紧接着汉正街,由于黄陂人大量移入,创建了一条黄陂街,民国时又出现了一条纪念黎元洪的黎黄陂路。黄陂的木刻版画占据了汉口半边街的书画市场,连黄陂豆腐、黄陂三鲜也成为汉口众多餐馆的主打菜。可以说,汉口成为巨镇,黄陂人居功甚伟。
在这里,高才先生与王凤霞小姐通过破万卷书,行万里路,广采博览,引经据典,首次对“无陂不成镇”文化现象进行系统解读,把黄陂人外向型的开发力量,黄陂人的经营传统和多才多艺、吃苦肯干、苦心经营的作风,陈述在读者面前。这不仅是追思往事,留下历史记忆,而且在当今武汉大发展,黄陂大提升的时势中,对读者也会有很好的现实启迪。从学术上讲,这本书也颇具社会学、文化学与文学等多重价值,对荆楚文化更是有益的积累和探索。
己丑年孟春于汉上
(皮明庥:著名史学家,历任武汉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