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浙江省样本村历史文化遗存及经济社会状况

为了弄清楚浙江历史文化村落社会经济基本情况,本课题组在组织大规模实地调查的过程中,在全省11个地市进行抽样(每地市1个县市区)问卷调查,涉及124个村。问卷调查主要是统计样本村不同类别(民宅、祠堂、戏台、牌坊、古桥、古道、古井、寺庙、其他)古建筑的数量,应该修复的数量,已经修复的数量,资金投入及来源,以及村域经济社会基本情况。

核实问卷124村形成村落的年代,有2村(占问卷村总数1.6%)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约公元前5000)就有人类居住,至今仍为村落,村落文化绵延5000多年。形成于东晋、唐和五代十国时期的村落12村,占9.7%。形成于宋、元、明、清至民国初年的村落占88.8%,其中,宋、元时期的39村,占31.5%;明、清至民国初年的71村,占57.3%。

历史悠久的代表性村落,如舟山市定海区马岙村(注释专栏1-1)被誉为“海上河姆渡”(公元前5000—前3300)、“千岛第一村”;嘉兴平湖市曹桥街办马厩村,至迟在春秋齐景公时期(公元前547—前489)便有村落(注释专栏1-1);嵊州市华堂村金庭王氏始迁祖王羲之,东晋永和十一年(355)三月称病弃官,“携子操之由无锡徙居金庭”[4];龙游县石角村、双戴村,嵊州市东王村,建德市乌石村、溪口村、李村村,泰顺县东洋村、库村,德清市山民村,都形成于唐代(618—907);泰顺县仙居村、龙泉市金村,五代十国时期(907—960)便有村落。

注释专栏1-1 马岙村、马厩村原始村落文化简史

远古的马岙是舟山本岛北部的一个海湾,因海平面变迁、泥沙淤积渐成陆地。自新石器时代晚期起,马岙先民从大陆迁来,在卧佛山南、离海岸3千米的岙中,选择干燥土墩居住(相传有99个土墩,马岙村内遗址20余处)。马岙村是舟山群岛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原始村落遗址,村域内现存新石器时代遗址5处,东周遗址15处,其文化内涵最早与河姆渡一期文化、良渚文化村文化类同。若从良渚文化晚期算起,村落历史绵延5000多年。据定海县志记载,南宋宝庆年间(1225—1227)林氏由福建迁入马岙定居,现马岙村林氏为第一大姓。即使从林氏定居马岙算起,也有790余年的村落史。

马厩村一带,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活动,1980年发现的马厩古文化遗址,采集有良渚文化[5](距今4500—5300)的陶器、石器,青铜时代的印纹硬陶,东周的原始青瓷和印纹硬陶等。据史志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景公(公元前547—前489)曾受命代周天子巡狩吴地,其时,马厩村为齐景公驻军马之所,村名由此而来。现马厩村内有齐景公拴马桩遗址,马厩大王庙(当地百姓为纪念齐景公而建)、马厩庙大桥等遗迹。明天启《平湖县志》有“厩马桥”的记载,光绪《平湖县志》载有“马厩庙桥光绪年间重修”,现桥是民国18年重建。若从齐景公巡狩马厩算起,村落历史超过2500年。

——资料源于马岙博物馆、马厩村的图片资料以及两村老人和干部口述。

历史文化村落物质遗存丰富。问卷显示,124村共有古建筑8730处,建筑面积1123006.9平方米,问卷村平均每村古建筑70.4处、9056.5平方米。其中:古民居3494处,建筑面积561263平方米,村均28.2处、4526.3平方米;古祠堂161处、79683.9平方米,村均1.3处、642.6平方米;其他古建筑(室内戏台、寺庙、纪念祠等)5075处、482060平方米,村均40.9处、3887.6平方米(表1-2)。

表1-2 问卷村物质文化遗存数量

历史文化村落文物保护单位众多,问卷村共有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719处,其中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为84处、162处、173处和300处。在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中,古建筑群形式的39处,占问卷村文物保护单位总数的5.4%。问卷村均拥有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5.8处。

经过新中国近70年的农村建设,浙江历史文化村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第一,传统的自然村落布局、宗族组织与乡绅治理结构,被现代行政村社区、村级的政社和自治组织所替代。所有问卷村的基层组织健全,村级治理有序,社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有保障,农户经济、村组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经济等新经济体和谐发展,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第二,历史文化村落人口增长、社会结构已经由血缘关系主导,演变成业缘关系主导。村域经济规模扩大,据此次统计,村域(行政村)面积平均7.6平方千米,其中最大村域面积(德清县山民村)23.77平方千米,最小村域面积(玉环县东山社区)0.22平方千米,村均耕地面积1427.05亩、林地面积6507.14亩、水面积852.61亩、户籍人口1864人、常住人口1826.5人。

第三,村域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极大改善。课题组所到市县农村,都实现了公路、电力、饮用水、电话网、有线电视网、互联网等“村村通”;村级组织办公场所、村民综合服务场所(便民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与体育锻炼场所等一应俱全,村容村貌整洁。

第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成为支撑村域社区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财源。2014年,问卷村村均集体收入43.08万元,其中:超过100万元的16村[6],占问卷村总数的12.9%;无“当年经营收益”的9村;有经营收益但低于5万元(不含5万元)的34村,占27.4%;5—10万元的13村,占10.5%。

第五,农民收入增长,农民生活质量提升。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2万元的15村[7],占问卷村总数的12.1%。人均纯收入8000—20000元的84村,占67.7%。农民人均纯收入尚未达到8000元的25村,占20.2%,其中,农民纯收入在5000元及以下的6村,占4.8%(另有2村未填写,占1.6%)。


[1] 《关于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若干意见》浙委办〔2012〕38号。

[2] 该篇来自“千村故事”“一套丛书”之《风水人居》的前言,编入此处经过部分删选。

[3]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的人文思考》,《文明》2003年第10期。

[4] 参见华堂村《金庭王氏族谱》。

[5] 1936年发现的良渚遗址,是余杭县的良渚、瓶窑、安溪三镇之间许多遗址的总称,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聚居的地方,其年代为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

[6] 集体收入超过100万元的16村:平湖鱼圻塘村、姚浜村,嵊州崇仁二村、华堂村、浦口社区,玉环上青塘村,建德新源村、里黄村,德清山民村、白彪村、燎原村、蠡山村、南路村,定海金山村,慈溪山下村、双湖村。

[7] 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2万元的15村:平湖马厩村、金家村、龙萌村、姚浜村、鱼圻塘村,嵊州楼家村,德清山民村、白彪村、张陆湾村、燎原村、蠡山村,定海金山村、柳行村,慈溪山下村、双湖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