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耶律楚材家族及其文学研究
- 和谈
- 6621字
- 2025-04-28 19:40:05
第一节 耶律家族世系婚娶情况考述[4]
前人之研究,多将耶律楚材家族定为“契丹族”。[5]但能否称耶律楚材家族为“契丹族人”?如果以文化为标准,耶律楚材家族主要崇尚儒家文化,兼及佛、道,他们的生活习俗杂有汉人与游牧部族的成分,丧葬习俗则与中原汉人相同;如果以语言为标准,耶律楚材家族主要以汉语为主;如果以婚姻和聚居为标准,耶律楚材家族与各族群人都通婚并杂居;如果以人类学和遗传学为标准,耶律楚材家族与各族群人通婚,其家族成员身上流淌着不同族群的血液,有着众多的遗传基因。既然这样,我们到底该如何对其家族的族属予以界定?
人类对于远祖之探究永无止境。他们来自哪里,经过哪里,与哪些异性发生关系,生了多少子女,最终又走向哪里,这可能是难解之谜。我们不知道这个世界上哪些人与我们同祖共宗,也不知道我们与哪些人存在基因同源关系。优胜劣汰为大自然之规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相同聚落之人群结为婚姻,往往导致人种退化;而商品贸易等活动,则有助于打乱种群界限,使得相邻聚落或异域聚落之人群建立姻亲关系,从而优化人种。
纵览史书,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众多匈奴人、羌人、鲜卑人已进入中原地区,与汉人通婚、生活,逐渐互相融合。北周明帝二年(558年),曾下诏云:“三十六国,九十九姓,自魏氏南徙,皆称河南之民。今周室既都关中,宜改称京兆人。”[6]隋唐五代时期之移民亦较普遍,以至于胡三省在注《资治通鉴》时大为感叹,曰:“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7]对此,李浩师总结说:“以鲜卑部落为主体的代北少数民族,将其姓望由胡变汉,由代北迁洛阳,再由洛阳迁关中,标志着汉化的深入。”[8]《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编撰者对此亦有所关注,开篇即论述说:“大量非汉族人在这些边界以内生活了许多个世纪,汉族人与其他种族集团杂居和通婚,其中一些人已经部分地或完全地融合。”[9]辽金元之时,由于战场扩大,游牧族群在马背上纵横驰骋,不仅横扫北中国,而且屡向南方进逼,最终在元世祖时灭掉南宋,统一中国。草原部族在进军之时,不仅抢掠衣食财物、杀戮军民,而且俘虏、利用各族群人士,掳掠、奸淫妇女,而各族群之奔亡逃难,亦使得其人民活动范围扩大。在此动荡、纷乱、时和时战之际,有被迫与其他族群婚媾者,有为保存自我而主动献妻女给其他族群者,这些情况,在金元时期文人创作之诗文中均有记载。可见各族群之融合,已如滚滚洪流,无法遏止。
由上可见,人为划定之学科,抑或有与实际不符者——关于民族之划分即如此。[10]史书中所提及之匈奴人、鲜卑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等,只是宽泛概略之称呼而已,当时既无生物学与遗传学依据,亦无民族学与人类学依据。对于这一点,《剑桥中国史》编撰者已有所注意,并提醒说:
历史学家必须注意的另一个简单化倾向是术语的使用。当我们使用契丹、女真、党项或蒙古这些术语时,应该记住每一个术语所指的不是一个纯粹同种的民族,而是一个综合的实体。……例如,契丹联盟就包括了奚人和回鹘人这样的与突厥有亲缘关系的部落和种族集团,此外当然还有类似室韦人的蒙古人,类似熟女真的通古斯人,但是在这个联盟内使用的共同语则必须是契丹语。后来这个联盟还扩大到了渤海人和汉族人。[11]
国人素有溯三代、考五服的习尚,故本书拟从耶律楚材九世祖查起。
一 辽太祖皇室婚娶情况考述
根据史料记载,我们只能了解到耶律楚材九世祖(即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及其后世的部分情况。据《辽史·太祖本纪》载,耶律阿保机是“契丹迭剌部霞濑益石烈乡耶律弥里人”[12],可以明确知道他是契丹人。但他的妻子却不是契丹人。据《辽史》记载,辽太祖的妻子述律平,“其先回鹘人糯思,生魏宁舍利,魏宁生慎思梅里,慎思生婆姑梅里,婆姑娶匀德恝王女,生后于契丹右大部”[13]。据刘正民研究,公元7世纪时,“契丹依附于回鹘,回鹘派使臣监护其地,于是很多回鹘人便进入契丹地区。糯思居于契丹右大部,辽时为仪坤州保义县,在今内蒙古昭乌达盟翁牛特旗西北境,靠近‘世里没里’(西喇木伦河)”[14]。从《辽史·游幸表》来看,太祖时尚有回鹘城,可见刘正民之研究不误。按照《辽史》所载的世系进行推断,述律平祖上是回鹘人,她只是生在契丹的右大部而已。目前尚无材料证明她的母亲、祖母等母系一支是否为契丹人,按照父系族属划分原则,她应被归入回鹘人[15]中。述律平既然有回鹘人的血统,那么,用遗传学的知识推断,辽太祖的后代一定有回鹘人的若干遗传基因和体貌特征。耶律倍、耶律德光、耶律洪古(即李胡)均为耶律阿保机和述律平的儿子,毫无疑问,他们身上有契丹人和回鹘人的遗传基因。
契丹人和回鹘人本无姓氏,用汉字书写姓氏必定是汉文化影响的结果。所以对于辽耶律氏与萧氏的起源,《辽史·后妃列传》曰:“太祖慕汉高皇帝,故耶律兼称刘氏,以乙室、拔里比萧相国,遂为萧氏。”[16]《辽史·外戚表》则云:“契丹外戚,其先曰二审密氏:曰拔里,曰乙室已。至辽太祖,娶述律氏。述律,本回鹘人糯思之后。大同元年,太宗自汴将还,留外戚小汉为汴州节度使,赐姓名曰萧翰,以从中国之俗,由是拔里、乙室已、述律三族皆为萧姓。”[17]元许有壬曾撰《故征南千户萧公神道碑铭》,曰:“公讳世昌,字荣甫,系出辽右族舒噜氏,后赐姓萧。”[18]与淳钦皇后述律平正是同族,而述律平的兄弟及其后代也全部改姓萧。至于乙室[19]和拔里部落是否确定为契丹人,目前难于考证。此外,查《辽史·部族表》,辽代部落众多,如乌丸、室韦、乌古、鼻骨德等,有数十个,从人种上来说,可能有与契丹人同源者,但具体属于哪一族群,由于资料缺乏,依然难以界定。
耶律倍的长子为辽世宗耶律阮,据《辽史·世宗本纪》载,其母为柔贞皇后萧氏[20]。耶律倍的次子为耶律娄国,即耶律楚材的七世祖,《辽史·宗室列传》未载其母姓氏;三子为耶律稍,史书失载,情况不详;四子为平王耶律隆先,“母大氏”[21],或许为大贺部人,所以称作“大氏”,然亦可能为渤海人,尚无法考定。五子为晋王耶律道隐,“母高氏。道隐生于唐”[22]。根据姓氏判断,高氏或为汉人。另外,据《辽史·耶律倍传》载,耶律倍为唐明宗所招,“至汴,见明宗。明宗以庄宗后夏氏妻之”[23]。而这个夏氏,大约也是汉人。由上可知,耶律倍曾先后娶萧氏、大氏、夏氏、高氏,并生下了五个儿子。他的这五个儿子,遗传基因更加复杂。
辽太宗耶律德光娶萧氏,“小字温,淳钦皇后弟室鲁之女”[24]。淳钦皇后,即辽太祖之妻述律平。如上所论,述律平是回鹘人的后代,以此推断,其弟也是回鹘人。那么,耶律德光的妻子萧温必为回鹘人。由此可知,耶律德光的后代亦包含契丹人和回鹘人的遗传基因。
耶律倍长子辽世宗曾立两位皇后,先娶萧氏,“小字撒葛只,淳钦皇后弟阿古只之女”[25]。如果按照汉人的辈分来看,此萧氏与耶律德光之妻萧温为堂姐妹,辽世宗所娶者,乃其表姨。从族属来看,仍是述律平家族后代,为回鹘人。世宗后娶甄氏,为“后唐宫人”,“生宁王只没。及即位,立为皇后”[26]。此甄氏,可能是汉人,故在宁王耶律只没身上,大约有契丹人、回鹘人和汉人的遗传基因。
辽兴宗之母钦哀皇后萧氏,“小字耨斤,淳钦皇后弟阿古只五世孙”[27],亦属述律平家族人,为回鹘后代。兴宗之妻仁懿皇后萧氏,为“钦哀皇后弟孝穆之长女”;道宗皇帝之妻宣懿皇后萧氏,“小字观音,钦哀皇后弟枢密使惠之女”[28],父子二人分别娶了萧孝穆的女儿和侄女,虽曰伦常淆乱,但其族风习如此,固难用儒家礼俗评判。从族属来看,二后均是述律平家族后裔,当为回鹘人。
耶律楚材七世祖至祖父,姻亲情况不得而知,但根据其八世祖耶律倍的基因遗传情况进行推断,都必定有契丹人和回鹘人的遗传基因。根据耶律履传记资料进行推断,生养他的或者竟是汉人,由于资料缺乏,目前难以考实。
为更直观地了解耶律楚材先祖皇室成员与外族的婚育情况,兹列简表如下:
表1 耶律楚材先祖世系婚娶情况

续表

对于契丹的婚姻制度,学者历来讨论较多,如向南等人认为契丹人采取严格的氏族外婚制、部落内婚制,[29]孙进己认为契丹人施行的是胞族外婚制,[30]主要观点是耶律氏只能与萧氏结婚,耶律氏之间不通婚,萧氏之间也不通婚。由上表可以看出,氏族外婚制或胞族外婚制是契丹人最主要的婚姻制度,除了这种婚姻形式之外,他们都可以与其余族群或无法辨识族属部落的人通婚,择偶对象并不限于本族。早在辽太宗时,“诏契丹人授汉官者从汉仪,听与汉人婚姻”[31]。契丹人与汉人的婚姻竟然用朝廷公文的形式予以认可,可见“严格的氏族外婚制”,实际上并不严格。萧启庆通过具体的分析与研究,得出结论说:“从婚姻关系看,玉田韩氏、昌平刘氏乃至卢龙赵氏均已打入契丹统治阶层之核心,与皇室及外戚构成密切婚姻关系。”[32]而从契丹大小字最初学自回鹘字,并以汉字笔画增减而制成这一情况,也可以看出契丹人与回鹘人、汉人之间关系十分密切。各部落和族群之间互通婚姻,在辽金二朝之民间亦较为普遍,并不只是在皇室中才存在。
二 耶律楚材家族婚娶情况考述
(一)第一代:耶律履
耶律楚材之父耶律履,“始娶萧氏,辽贵族;再娶郭氏,岞山世胄之孙;三娶杨氏,名士昙之女”[33]。(元好问《故金尚书右丞耶律公神道碑》)从以上情况推断,耶律履所娶之妻,大概只有萧氏可能为契丹人(如果为述律平家族后代,则为回鹘人),郭氏和杨氏则为汉人。耶律履与这三位夫人育有三子三女,三个女儿名字不详,仅知“嫁士族”,[34](元好问《故金尚书右丞耶律公神道碑》)可能为汉人。三子分别为辨才、善才、楚才[35],根据材料仅知耶律楚材是杨氏所生,辨才与善才则可能为萧氏、郭氏所生。
(二)第二代:耶律辨才、耶律善才、耶律楚材
耶律履长子耶律辨才娶妻靖氏,生耶律镛。次子耶律善才娶妻郭氏,生耶律钧。季子耶律楚材先娶梁氏,生耶律铉;后娶苏轼四世孙威州刺史苏公弼之女[36],生耶律铸。
由此可知,至耶律楚材这一代,所娶妻室,均为汉人。
(三)第三代:耶律镛、耶律钧、耶律铉、耶律铸
耶律辨才子耶律镛婚姻情况不详,仅知他曾经跟随元好问学习,“弱冠而有老成之风”[37],(元好问《奉国上将军武庙署令耶律公墓志铭》)生子二人,为志公奴、谢家奴。
耶律善才子耶律钧,先娶谢氏,后娶李氏,均为汉人,生一女、三子,长子名宁寿,据刘晓考证,可能是元朝著名的理学家耶律有尚;[38]次子名昌寿,季子名德寿。
耶律楚材长子耶律铉的婚姻情况不详,从耶律楚材的神道碑等资料来看,他似乎没有子嗣。
耶律楚材次子耶律铸则有七个夫人,首娶粘合氏,为“金源之巨族”,[39]“中书公之女”,[40]即中书左丞相粘合重山粘合重山之女,为女真族;次娶也里可温真氏,[41]据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罗依果(Igor de Rachewiltz)教授研究,她是一个景教徒(Nestorian Christian)[42],大约是中亚地区汪古惕部人(Onggut Turk);[43]再娶赤帖吉真氏,为太宗六皇后脱列哥那于丁未年(1247)所赐,至今无人研究出她究竟属于哪个地方的哪个族群,但从她为皇后所赐的情况来看,似乎为蒙古人;再娶雪尼真氏,当为雪尼惕(Sonit)部落,为蒙古人;又娶奇渥温真氏二人,均来自乞颜(Kiyan)部,为成吉思汗黄金家族成员,据北京出土的《故郡主夫人奇渥温氏墓志铭》,可知此二人为皇室成员的女儿,为蒙古人;后娶瓮吉剌真氏,当来自翁吉剌(Onggirat)部,也属蒙古人。由此可知,耶律铸所娶妻室除了女真人和蒙古人之外,可能还有无法确知族属部落的人。这七位夫人为耶律铸生了十二个儿子,六个女儿。十二个儿子分别是:耶律希征、耶律希勃、道道[44]、耶律希亮、耶律希宽、耶律希素、耶律希周、耶律希光、耶律希逸、耶律希援、耶律希崇、耶律希晟;长女耶律昼锦,嫁给汪惟正,其余则不详。耶律楚材家族至此虽然盛极,但子孙的血统与族属却变得更加复杂,而契丹之血统已渐渐淡化。
(四)第四代:耶律有尚、耶律希亮、耶律希逸等
耶律钧子耶律有尚先娶杨氏,为汉人;后娶伯德氏,从其父为“济、兖、单三州都达鲁花赤”、名为“山哥”[45]来判断,当为蒙古人[46];另有庶妻,不详姓氏及族属。生子五人,长子、次子、三子耶律楷、耶律朴、耶律权皆为伯德氏所生,耶律栝、耶律检为庶妻所生;有女一人。
耶律铸四子耶律希亮先娶札剌真氏,是郡王带孙之女,为蒙古人;后娶何氏,为汉人。生子四人,分别为耶律普化、耶律长生宝、耶律庄嘉、耶律祈,从名字上判断,普化和长生宝可能为札剌真氏所生,而耶律庄嘉和耶律祈可能为何氏所生。
耶律铸第九子耶律希逸娶贾氏,据刘晓考证,“为元朝显贵贾希剌后人,名邈罕”,[47]不详其族属,子嗣情况也没有记载。
(五)第五代:耶律楷等
盛极必衰。耶律楚材家族至这一代已开始中落,大概由于上一代散居各地为官,所娶妻妾多非汉人,儒学教育有所不足,子女不能通过科举进入仕途,而仅以门荫授官,与汉族著名文士交往不多,所以见于汉语文献记载者极少。虽然这一代有名可考者尚有耶律楷、耶律朴、耶律权、耶律栝、耶律检、耶律普化、耶律长生宝、耶律庄嘉、耶律祈等人,但目前仅知道耶律有尚长子耶律楷的婚姻情况,其余人的婚配情况则不见于文献记载。耶律楷娶王氏,为王恽孙女,汉人。子嗣则为耶律自新、耶律自得、耶律自明、耶律自成、耶律自本中的某一人。
(六)第六代:耶律养正等
日本学者片山刚在《地域与宗族》一文中总结说:“迁移及由此带来的宗族的地域性扩展导致在一个地区内存在多个分散居住的属于同宗的宗族集团。”[48]但也有例外。耶律楚材家族迁移之地域极为分散,至第六代已散居各处,难究其详。此时正当元末明初,蒙古统治者正一步一步地被逐出中原的历史舞台。明朝建立之后,国家政权为汉人所掌握,契丹人在这一时期似乎完全与其他的族群融合,以至于这一族群的声音和消息几乎消失。因此,耶律楚材家族后人婚姻及子嗣情况的资料难于查考。但据宋濂所撰《韩节妇传》记载,元末四川行省左丞韩涣之女韩惟秀嫁给“耶律文正王四代孙养正”[49],而耶律养正任四川刘庄盐场司令。但很可惜,耶律养正娶韩惟秀仅六个月就卒于官,没有留下子嗣。大概耶律养正没有与父母兄弟住在一起,或者其家族人丁稀少,所以韩惟秀守丧三年之后便回到娘家,而此时已近明初。
(七)不详世次:耶律阿利吉
除此之外,耶律楚材尚有一裔孙曰耶律阿利吉,然不详其世次。康熙皇帝《御制文集·初集》卷十八有《碧云寺碑文》,该文曰:“西山佛寺累百,惟碧云以闳丽著称,而境亦殊胜。岩壑高下,台殿因依,竹树参差,泉流经络,学人潇洒,安禅殆无有踰于此也。自元耶律楚材之裔名阿利吉者舍宅开山,净业始构。明正德中,税监于经为窀穸计,将以大作功德,而寺遂廓然焕然。”[50]清《钦定日下旧闻考》卷八十七亦云:“西山碧云寺,元之碧云庵也,耶律阿利吉所建。明正德中,内珰于经拓之为寺,而立冢域于后土,人呼为‘于公寺’。”[51]但再查《畿辅通志》卷五十一,则曰:“碧云寺,在府西,元耶律阿勒锦建。明正德十一年,内监于经拓之为寺。”[52]按,建碧云寺之元代耶律阿勒锦实即耶律阿利吉,此为四库馆臣对非汉人名字之译改,又有译改为“耶律阿里吉”者。此处之所以采用耶律阿利吉之名,原因有二:其一,四库馆臣对别处之人名可以随意译改,但对康熙皇帝所写之名字却不敢妄改半字,故此处之人名当为原貌;其二,《钦定日下旧闻考》卷八十七曾引《青鞵踏雪志》之文曰:“碧云寺有小石幢,本当时卖地劵也,演作韵语,末云‘卖与中丞阿利吉’,吉作平声,盖从国语读。”[53]由于此处为了说明汉语入声字“吉”在其他语言中读作平声之事,故无法译改,可证康熙皇帝所记之名确凿无误。
关于耶律阿利吉之官职,据《钦定日下旧闻考》可知为中丞,疑为御史中丞,但具体情况不可详知。《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九载,元顺帝至元四年(1339)五月,“命阿勒锦复为中书平章政事”[54]。如果此阿勒锦即耶律阿勒锦(即耶律阿利吉),则耶律楚材之裔孙在元末仍有官居相位者,但证据尚不足,附此聊备一说,以俟后来考证。
关于耶律楚材家族的情况,最近新发现了上海图书馆藏清光绪年间陕西华县刊刻的《新辑大涨刘氏族谱》。据该谱所记,其始祖为耶律权,在元亡后改姓刘,在陕西华县繁衍生息,渐成村庄。对于此家谱所述是否属实,尚需进一步考证,故本书暂不展开讨论。
表2 耶律楚材家族世系婚娶情况

续表

续表

续表

由上可知,至耶律楚材家族,则娶汉、女真、蒙古、色目、畏兀儿人为妻,血缘渐渐混杂,其族群属性亦渐渐消失。契丹人之消融,于耶律楚材家族之世系、婚姻可见一斑。
如辨其族属,则较为困难。因其所用语言以汉语为主,礼法习俗也多与汉人相同,如果以语言文化为标准,或按照前人的民族观理论来界定,耶律楚材家族应该被归入汉族人中。但这一结论显然不能令人信服和接受。反过来,我们可以说,这些关于民族的定义有值得商讨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