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退失据:旗人总督锡良与清末新政
- 潘崇
- 1376字
- 2025-04-27 17:18:57
第二节 得逢知遇:仕鲁期间交谊李秉衡
锡良仕途转机发生在光绪二十年。这一年,年长锡良23岁的李秉衡就任山东巡抚,他注意到其时任职山西的锡良政声卓著,遂奏调锡良至烟台办理营务处事务。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李秉衡又保举锡良,称其“廉政爱民”,请旨军机处存记并予以破格录用。[14]同年九月,锡良调任山东沂州府知府,次年四月十二日又补授兖沂曹济道。不到半年时间由知府升为道台,此时锡良仕途之顺畅与此前之坎坷形成鲜明对比,这与李秉衡的信任和提携显然密不可分。
由于史料所限,锡良与李秉衡交往细节不得而知。[15]然据现有史料,亦可见两人交往密切,且颇有惺惺相惜之态。光绪二十三年九月二日,内阁奉上谕:四川总督着李秉衡补授,山东巡抚着张汝梅补授。[16]锡良知此消息后,遂致李秉衡长函,既感念其知遇之恩,又对其抚东政绩极为仰羡,对其离职则殊深遗憾:“职道久邀青睐,推以赤心,凡献刍荛,悉蒙采纳,俾得事无瞻顾,行所欲为,屈计生平,实为难逢之知遇。……宪台莅东四年,苦心孤诣,力挽官场陋习,振兴营伍积懦,治军械以经武,减浮粮以恤民。百废具举,众志奋兴……乃一旦节钺西指,将恐若辈故智复萌,致使数年之苦志经营弁髦弃之。”[17]李秉衡也对锡良寄予厚望,济南府知府卢昌诒曾致函锡良言及于此:“海城以西数府素称难治,谓大人在兖,可无西顾之忧。而又环顾一时,恨不得如大人者,落落散布天下,以佐时理物。故其期望之殷,则冀早晋封圻,其倚重之切,又惟恐迁擢以去。海城非于大人有所私也,凡以为国为民,欲得忠诚任事者共济艰难耳。”[18]
正当李秉衡即将离职山东之际,光绪二十三年十月七日,两名德国传教士在巨野县磨盘张庄教堂被杀,是为巨野教案。德国遂借口其事出兵山东并租占胶州湾,并以地方官保护不力对华交涉。十月十五日,李秉衡派臬司毓贤、兖沂曹济道锡良驰往巨野,彻底查办案事,捉拿凶盗,同时做好准备以抵御德国的武装进攻。总的来看,李秉衡敢于维护民族尊严,保护受害民众权益与国家利益,因此招到德国传教士以及德国政府的强烈不满。[19]最终,清政府迫于压力妥协退让,并于十一月十八日着李秉衡开缺四川总督。[20]对于政府此举,参与查办巨野教案的锡良“不胜诧异”,数日内接连致函李秉衡,表达愤懑之气并推心置腹地提出引退劝言。[21]与此同时,锡良亦致函新任鲁抚张汝梅,借口其父坟墓遭雨水冲刷亟须修理陈请开缺。[22]后者批复,对锡良政声给予高度评价并规劝勿萌退志:“该道器识恢闳,政声洋溢,官民悦服,本部院久所钦佩。……居一日官,办一分事,庶可稍尽臣子之心。尚其远大自期,勿萌退志。”[23]
锡良与李秉衡在山东共事的两年多时间里,李氏不啻为锡良的指路明珠,锡良亦视李氏为“难逢之知遇”,渴望与之交谊以及感怀之情溢于言表。李秉衡恪尽职守、清正廉洁,在晚清颇著政声,《清史稿》赞其“北直廉吏第一”。[24]毫无疑问,在崇奉实干的锡良眼中,还有什么比得遇道德品行堪称一流的前辈人物更值得欣喜的呢?锡良与李秉衡在各方面极为相似,时人即将两人相提并论,归为一类人物。王锡彤评价锡良“清风亮节”“李鉴老一流也”。[25]我们了解了锡良与李秉衡的这一段交谊,有理由说锡良施政风格和道德品行的养成当受到李秉衡的直接影响。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处理巨野教案过程中,锡良作为当事人亲身感受到国势之颓废以及政府之软弱,是以力劝李秉衡引退并自请辞职,此则展示出其人既耿直不阿又不乏躁急冲动的性格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