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话观的民俗实践:稻作哈尼人神话世界的民族志
- 张多
- 2492字
- 2025-04-29 20:11:55
三 国际学术中的“哈尼/阿卡”
哈尼族神话研究的历史进程,除了受到来自知识界、国家话语的双重影响,也不能忽略其在国际学术话语中的消长。哈尼族是一个跨境民族,其民族主体主要在云南,部分家支从云南向南迁徙到今天的老挝、缅甸、越南、泰国境内。西方学术界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有比较便利的条件对东南亚山地族群展开研究。
高地东南亚研究是西方学术一个重要的领域。在东南亚研究中,哈尼族通常被称为“阿卡人”(Akha),阿卡本为哈尼族一个支系的自称,该支系也自称“雅尼”。[37]缅甸、老挝、泰国的哈尼族多为阿卡支系,但同时也有其他支系。西方学界习惯性将东南亚的哈尼族统称为“阿卡”。
从20世纪中叶开始,以格朗菲尔德(F.V.Grunfeld)、保罗·路易斯(Paul W.Lewis)、爱德华·安德森(Edward F.Anderson)、戴维·德林格尔(David W.Dellinger)、图克(Deborah E.Tooker)、科里亚·坎迈(Cornelia Ann Kammerer)等为代表的一批欧美学者,在泰国北部、缅甸掸邦等东南亚的阿卡人地区进行田野研究,但他们对中国的哈尼族研究知之甚少。
这些人类学背景的学者对阿卡人的调查偏重社会制度。保罗·路易斯20世纪60年代在泰国北部展开田野作业。1969—1970年四卷本《缅甸阿卡民族志》出版,[38]标志着西方对东南亚阿卡族群的研究进入成熟阶段。1985年格朗菲尔德的《泰国密林中的游迁者》[39]被译介到中国。科里亚·坎迈的博士论文《通向阿卡的世界》[40]是一部关于泰国北部阿卡人的综合性民族志。亲属制度、宗教仪式和社会结构这些人类学经典命题在阿卡社会中得到了深入讨论。
相比欧美的人类学研究,日本学者对东南亚阿卡人与中国哈尼族神话的研究更为专业,许多日本神话学家都研究过哈尼族神话。日本学者关注云南和东南亚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照叶树林文化带”研究热。“照叶树林”相当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特指从喜马拉雅山经云南、东南亚到日本的以水旱稻、杂粮、薯类混杂农业为特征的文化带。[41]哈尼族是这种农业文化类型的典型,云南也是照叶树林文化带的中心地带。因此日本学者非常热衷于哈尼族、彝族等神话与日本的比较研究。
早在1982年,森田勇造的《“倭人”源流考》就重点考察了从云南到阿萨姆地区的文化。[42]1983年民俗学家鸟越宪三郎《倭族之源——云南》[43]出版后在日本影响很大。他在比较哈尼族、傣族、佤族等与日本民俗之后,提出倭族发源于云南。鸟越宪三郎擅长在比较民俗学研究中运用神话学。民俗学家荻原秀三郎的《云南——日本的原乡》[44]注意到云南哈尼族和泰国阿卡族的神话与民间信仰。这两本书在当时中日两国产生了极大影响,也直接促使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三十多年中,大批日本学者来到云南从事田野调查,其中“哈尼族”与“神话学”是日本学者关注的焦点。到访云南的学者中,比如伊藤清司、工藤隆、白鸟芳郎、君岛久子等都是著名神话学家。
著名神话学家伊藤清司从1970年前后就开始关注云南民间文学搜集整理的成果,1977年到云南调查。1980年,伊藤清司发表论文《眼睛的象征》[45],这篇论文专论了彝语支民族的眼睛神话,关注到彝族、哈尼族丰富的“独眼人”“直眼人”“横眼人”神话。1984年,伊藤清司的著作《日本神话与中国神话》[46]出版,论及云南彝语支民族的口承神话。
类似伊藤清司这样的比较神话学研究,是20世纪下半叶日本神话学的主要范式。比如谷野典之[47]认为以尸体化生为基础融合天柱神话的创世观是彝语支民族神话的特点。菅原寿清[48]注意到口承神话在稻作农业仪式中的功能。
日本学者中,欠端实和稻村务对哈尼族的田野调查十分深入,他们都有民俗学背景。欠端实的研究如《哈尼族的生命树》等[49]在论述哈尼族祭祀仪式时重视用神话的民族志材料论证民俗。他的著作《神树与稻魂——哈尼族文化与日本文化》[50]抓住关键仪式对象“神树”“水稻”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
稻村务从民族志视角研究中国哈尼族和泰国阿卡人祭祀寨门的仪式、神话和民俗。[51]他的《作为意识形态的“他界”》[52]一文注意到丧礼哈巴演唱对塑造哈尼族民众意识形态的意义。稻村务同时对东南亚、云南两方的哈尼族都有深入的田野调查,其细致程度在国际哈尼族研究中也是较为罕见的。
长期以来,欧美的阿卡人研究、日本的哈尼族/阿卡人研究与中国的哈尼族研究缺乏有效交流。有鉴于此,一些学者试图促进三方面研究的合流。而最终达成这种合流的契机,恰好是一次神话学的国际研讨会。
1993年是哈尼族神话研究乃至哈尼学[53]发展的一个节点。1993年2—3月,“首届哈尼族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云南大学和红河州召开。这次会议由神话学家李子贤发起。来自美国、德国、法国、荷兰、瑞典、日本、波兰、泰国以及中国海峡两岸的130余位学者齐聚个旧和建水。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将全世界研究哈尼族的学者聚集在一起,并议定会议将在今后继续召开。
这次会议有许多哈尼族神话研究的新成果,比如瑞典学者汉森(Ingalill Hansson)的《哈尼与阿卡丧葬祭词比较》涉及丧礼口头传统中的神话演述。欠端实《哈尼寨门的性质》讨论了再生神话。德国学者舒尔兹(Friedhelm Scholz)的《超越人类之始:阿卡神话主题》涉及泰国阿卡人的死亡起源神话。荒屋丰的《“遮天树王”与“森林之王”》研究了哈尼族宇宙树神话与“昂玛突”祭祀的关联。[54]刘锡诚的《神话与象征》[55]从象征的角度分析了哈尼族宇宙起源神话、人类起源神话与相关民间信仰仪式。这个会议平台将“哈尼/阿卡研究”或“哈尼学”真正意义上提升为一个国际学术领域。
1996年5月,第二届“国际哈尼/阿卡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泰国清迈、清莱举行。这届会议考虑到东南亚哈尼族主要是阿卡支系,各国对哈尼族的族称多为“阿卡”,因此会议名称加上了“阿卡”,此后一直沿用“哈尼/阿卡”的表述。往后几届会议则鲜有神话学方面的新成果。“国际哈尼/阿卡文化学术讨论会”是一个重要的哈尼学国际平台,参会者有各国哈尼族知识分子。这样的交流机制在中国跨境民族研究中并不多见。
总的来说,哈尼族神话研究是一门国际学术。欧美学者擅长于民族志研究方法,但神话并不是关注重点;日本学者喜好比较神话研究,并且多以“寻根”为目的;中国学者则多为文化史、民间文艺的研究。在国际学术话语中,哈尼族研究总体上仍然属于东南亚研究的范畴。但日本学者出于文化寻根而对哈尼族神话开展的大规模专题调查研究,不但是哈尼族神话研究的重要一支,更是海外中国研究领域不可忽视的特殊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