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序

每每自己的学生有成果产出,可谓当老师的一大幸事。欣闻梁华平博士的专著即将出版,受学生之邀作序,定不能辞。记得宋代诗人刘过写过一首诗,“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大意是努力学习就像农人努力耕作,是勤劳还是懒惰只有自己会知道。就算书的种类繁多,只要努力终究会有熟读、理解的那一天。作为老师,学生是否努力学习,其成果会不言自明。应该说,通过几年的努力,作者的理论功底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该著即是其多年努力学习的呈现。著作以《现代性反思视域下人类文明新形态研究》为题,捕捉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前沿和学术热点问题,选题新颖,基于“现代性反思”视域下的研究,视角独特,著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重大。全文叙事宏大、论域较宽、学理性强,注重理论思辨,逻辑架构严密,论证比较深入。历史跨度主要涉及近代以来至今;基本范畴主要涉及文化、文明、现代性、现代化、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道路等重要问题;主体内容涉及古今中西,反映出作者具有较好的专业理论基础,宽广的研究视野。著作学术规范性好,语言文字精炼,表达新颖,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一系列的创新尝试得到了体现,不乏带有启发性的创新观点。当然,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创新论断,其理论深意和实践奥义的学理性阐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还需要作者认真思考、领会,进一步研究。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概念。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过程中创造的面向未来的人类文明新型样态,是一种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真正占有自己本质的、有着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景的、代表着人类美好追求和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先进文明新形态。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这一重要论断凝练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中华民族自信自立自强、致力于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庄严宣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为人类文明增添了新内涵,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新境界,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重要论断提出后,旋即引起了学术界的热烈讨论,作为一个理论创新成果,学术界就其缘起、生成、内涵、意义,与中国共产党、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具有本质关联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也有成果不断刊出。但从总体上看,当前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人类文明新形态某一具体问题、具体层面的研究,试图不断揭示其“是什么”,并且某些关键问题的研究还存在不小的差异,并没有形成共识。因而,对其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不仅抓住了这一当前学术研究的重大热点问题,并选取了一个非常具有解释力的研究视角—“现代性反思”。当然,这里的现代性反思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西方现代性反思,而是建立在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立场上的现代性反思。从这一重要研究视域出发,作者立足于大历史观,不仅将人类文明新形态置于唯物史观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演进的长时段历史坐标中,而且将其置于现代性这一人类历史发展的特定价值原则下进行研究,唯此才能更好凸显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中华文明的历史传承和赓续、对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的借鉴吸收以及对西方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超越。作为一本专著,作者对人类文明新形态做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首先论述了研究的背景意义,梳理述评了文明问题研究的学术史和现状,对相关概念、基础理论做了界定和分析,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逻辑、内涵要义、本质属性、基本特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发展路径等基本理论问题。作者指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是马克思主义、中华文明基因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辩证融合;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逻辑演进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接力赓续;它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实践中生成,开辟了实践新境界。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文明之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性成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创新性发展,是中华文明的新时代赓续,是马克思所指明了的“历史时代”的文明形态的中国化时代化呈现。其内涵要义包括党的全面领导、人民至上、新发展理念、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等五个方面。它具有内生性、包容性、引领性、超越性、和平性和世界性等六个基本特征。它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彰显了中国道路的本源意义、确证了多元现代性的必然性与现实性、展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明智慧、提供了人类历史新的文明形态范本。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完善,需要进一步发挥中国共产党文明创造的优势、始终坚守人民作为文明创造主体的价值立场、不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重视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文明叙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继续推动文明交流互鉴。通过研究,作者最后指出,人类文明新形态深刻回答了人类应该追求和创造什么样的文明形态、如何创造文明新形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文明形态在中国的具体化、时代化呈现,续写了中华文明辉煌历史,超越了现代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彰显了文明的自觉,既是中国价值的发现,又具有鲜明的世界历史意义。

从整体研究看,著作创新性明显,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立足于马克思现代性批判视域研究人类文明新形态。在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中研究人类文明新形态,一方面表明了现代性的某些原则、价值对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合理的可借鉴性;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表明了现代性本身具有内在的蔽障,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在反思、扬弃现代性基础上,以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为指导的文明创造,具有超越性;同时,通过对现代性反思,跳出从自己理解自己的框架,从而更好的发现自己,确立自己的主体性。第二,立足于大历史观,整体性研究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一个全新的论断,研究成果较少,已有成果主要针对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且尚未系统化。论文立足于大历史观,突破单个性研究的局限进行整体性研究,系统研究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研究现状、理论基础、生成逻辑、科学内涵、本质属性、基本特征、价值意蕴和发展路径等问题。不仅针对单个问题进行了深化研究,而且进一步深化了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整体性研究。第三,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发展观,将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超越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且属于未来社会的文明形态,从进一步发挥中国共产党文明创造的优势、始终坚守人民作为文明创造主体的价值立场、不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重视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文明叙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继续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等七个方面论证了如何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路径选择,从而不断彰显其世界历史意义。

《论语·述而》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大意是立志大道追求,恪守道德要求,遵循仁爱精神,游习六艺之中。这是孔子为实现“学为成人”的教育主旨而提出的为学要求,“志于道”位居首位,至今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反映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客观规律的科学真理,是达至大道的“道”。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一分子,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研习马克思主义当是其本业,是其“成人”之道,愿华平在这条“道”上愈走愈远!

陆卫明

2022年7月28日于西安交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