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书以子产历史为线索,探讨春秋时期的政治转型及相关历史认知。全书分为七部分,主要内容如下:

绪论,介绍子产研究与春秋政治转型研究的学术背景。主要内容有三:一是中国古代对子产相关历史的基本认识与理解;二是近代以来对子产相关历史的研究概况;三是对本书研究视角与方法的说明。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献的子产记述。按文本类型,历代子产历史记述可分为三类:一是以《左传》为代表的先秦史书;二是以《史记》为代表的汉代史书;三是战国秦汉时期的诸子文献。前两种基本属于直接的历史记述,第三种既包含真实的历史成分,但也不乏传说与虚拟。本章比较分析三种文本的异同,探讨在子产与春秋政治转型史研究中史料运用的方式与方法。

第二章,子产与郑国的世卿政治。世卿政治是指春秋乃至战国时期,诸侯国中强势卿大夫集团执掌朝政的统治形式。在君主制盛行的中国古代,它被视为“礼坏乐崩”时期的“乱制”。作为春秋政治家楷模的子产,出身卿大夫家族,在郑国卿大夫家族集团的支持下为卿执政。对此,传统史学呈现出一种复杂矛盾的心态。他们一方面从原则上否定世卿政治,另一方面又对世卿政治的代表——子产倍加推崇。本章将子产置身于春秋历史发展的具体场景,在春秋政治转型的背景下,深入考察子产为卿执政的历程,以图揭示长期以来被传统史学偶像化的子产与被抽象否定的春秋世卿政治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第三章,子产与郑国的对外关系。在传统史学研究中,春秋时期被视为王权式微、霸主崛起的时期,“齐桓、晋文之道”所代表的“大国(霸国)之道”是史学关注的焦点。相对而言,大国之外众多小国的生存之道往往鲜有专门研究。实际上,在中国早期国家发展史上,小国大量、长期的并存状态乃是国家存在的常态,而广土众民的王国式和帝国式国家,要到战国以后才成为发展的主流。在此之前,春秋时期的小国是从三代小国到战国区域性大国的过渡形态。它们不仅有作为弱者俯首称臣、首鼠两端的一面,还有在一定条件下积极谋求自身发展的另一面。作为春秋时期众多小国的一员,郑国史料比较丰富,在错综复杂的春秋诸侯国关系网中,郑国又是诸多矛盾的焦点之一。子产执政时期,郑国虽然仍为小国,相对于春秋早期,国势也明显衰落,却能在大国控制与威胁中左右逢源。以子产为代表的郑国统治集团周旋大国之间,折冲樽俎,在春秋诸侯国关系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章以子产前后郑国对外关系的发展演变为中心,以小国视角考察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关系。

第四章,子产与春秋时期的政治观念。春秋时代是一个“礼坏乐崩”的时代,也是一个礼制再造的时代。子产以礼执政,在诸侯各国享有盛名。作为“有礼者”,子产被授予执政之职;作为“守礼者”,子产在霸主面前据“礼”力争,维护郑国的尊严与权益;作为“知礼者”,子产又常常能打破一些相沿既久的仪式。在这个“礼”与“政”的结合既被视为理所当然,但又已经在现实政治中走向分裂的时代,无论是子产对“礼”的掌握、还是他对“礼”的援用、抑或对“礼”的超越,都深深地体现了这个时代“礼”与“政”二者之间的微妙关系,深刻反映了春秋时期在“礼”中徘徊和寻求突破的“政”的走向。本章通过考察子产对“礼”的理解和运用,考察他对“礼”“刑”关系的探索与实践,借以认识子产及春秋时期政治观念转型的关系。

第五章,子产历史的解读。作为传统历史认知的典型对象,古籍文献对子产的记述,既包括对其个人行迹与言论的直接记述,也包括对其行迹和思想的称述与解读。从某种意义上说,被称述的历史才是真正“活”着的历史。本章通过两个基本案例——“族大宠多”与“水火之喻”在解读,具体探讨子产历史如何被后世解读以及这些解读的历史影响。

余论。以历史哲学的视角勾勒人物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对本书采取的研究方法进行简要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