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研方心得
(一)上呕中痞下肠鸣,气机升降需理顺
患者素有痰饮,或是脾虚湿盛,若外感邪气入里化热或饮食失调、情志内伤化火,焦灼津液,炼津化痰,加之患者本身有痰饮的话,致使痰湿阻滞中焦,使其气机紊乱。《黄帝内经》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故气机本应清升浊降,中焦的气机更应顺应天时人和,脾升胃降,然少阳病误下,伤及脾胃,脾不升胃不降,中焦运转失常,则气机运行紊乱。因此若痰饮阻滞,气机不得条达,胃气上冲,即“上呕”;当气机斡旋于中焦,气机失常,易心下痞满,即“中痞”;当气机阻滞于大肠,饮留肠间,水气互结,则肠间辘辘,即“下肠鸣”。
(二)上热下寒乱象多,寒热错杂需审辨
依仲景原文“柴胡汤证具”,少阳病误下,以方测证可知,患者体内本有热象,又可因患者素有痰饮,加之邪气侵袭,入里化热,阻滞中焦,上热之征象即可见。素有痰饮可见脾阳不振,脾不升清,清气下陷致肠鸣下利,因脾经虚寒,故用温脾经之要药——干姜。生姜因其入肺胃经,且温阳散寒的力量不及干姜,故本方不采用。临床辨证的过程中也要仔细结合舌脉、饮食等在不同个体的寒热表现,具体证候因人而异,较之教科书中的证型要复杂得多,如患者舌淡而胖,但舌苔黄腻、舌质红或者舌苔白、舌苔黄白相兼,质红而喜热饮,食入即吐;又或者患者喜凉饮,却又大便完谷不化等,寸实而有力,尺虚而无力。因此此方采用黄芩、黄连苦寒降逆,其仲景方之比为3∶1,黄连药之所以比黄芩量少,仅防黄连苦寒败胃。
(三)脾胃虚实误象多,阴阳失衡需整合
其人素有痰饮,痰饮积聚为实邪,又因此方属少阳病误下,伤及脾胃,脾胃虚弱,气机不畅,痰气胶结,故心下痞满,患者表现虽痞满但不觉疼痛,临床易辨证为实证,但其脾胃虚损为本,因此此方用人参、甘草、大枣以顾护胃气,补中益气。因脾属至阴之脏,喜燥恶湿,故需属阳之境,然遭寒性药物的误下,使脾的阴阳失衡,所以本方采用半夏燥湿化痰,其性温且辛,故用辛温以散寒,使阴阳调和,正如《伤寒论》所言:“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四)体质状态营养好,但其虚实夹杂中
多适合于营养状况较好,其唇舌红,苔多黄白相兼且多腻,大多数为青壮年患者,易发口腔溃疡,易上腹部不适或疼痛,易腹泻,或时常伴有焦虑、急躁等性格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