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点凡例

一、《医学统宗》为明·何柬补遗续撰,约成书于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含子书7种。本次校点底本为明隆庆三年(1569)刊本。原书藏日本京都大学图书馆。

二、本书采用横排、简体,现代标点。简体字以2013年版《通用规范汉字表》为准(该字表中如无此字,则按原书)。原书竖排时显示文字位置的“右”“左”等字样一律保持原字,不做改动。原底本中的双行小字,今统一改为单行小字。

三、底本原无目录,今在分析原书结构基础上,依据正文实际内容,新编目录。凡六角符号“〔〕”中的标题均系新拟,以便查阅。

四、校点本对原书内容不删节、不改编,尽力保持原书面貌,因此原书可能存在的某些封建迷信内容仍予保留。某些不合时宜、或来源于当今受保护动植物的药物(如虎骨、犀角等),请读者注意甄别,勿盲目袭用。每卷后重复出现的书名卷次等,径删不出注。

五、本书为孤本仅存,无可用作对校之本,故只能依仗本书所用各种文献(如《难经本义》《诊家枢要》等)进行校勘。若底本引文虽有化裁,但文理通顺,意义无实质改变者,不改不注。惟引文改变原意或文义不通时,方据情酌改,或仍存其旧,均加校记。

六、凡底本的异体字、俗写字,或笔画有差错残缺,或明显笔误,均径改作正体字,一般不出注,或于首见处出注。某些古籍中常见的极易混淆的形似字(如“已、己、巳”“太、大”等),一概径改不注。某些人名、书名、方药名中,间有采用不同文字者,或存或改,则需酌情核定,或加注说明。不同时代所用药名、穴名等,整理古籍当保持其时代特征。例如穴名 “瘖门”见于宋以前,宋《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作“痖门”,且注云“一作瘖”,现代多作“哑门”。“瘖”“痖”“哑”之间无繁简、正异关系,“瘖”发音亦不同。故各依底本,存其旧貌。

七、原书的古今字、通假字,一般不加改动,以存原貌,如藏(脏)、府(腑)等字。避讳字一般不改。若书中同一名词,或用通假,或用正字,则统一用正字,如“鬲腧”统作“膈俞”之类、“亶中”统作“膻中”之类。

八、凡属难字、冷僻字、异读字,以及少量疑难术语,酌情加以注释。原稿漫漶不清、脱漏之文字,若能通过考证得以解决,则加注说明。首次出注,后同不另加注。若能揣测为某字,然依据不足,则在该字外加方框。

九、不规范的医药术语名词(含中药名、腧穴名等),凡属误名者均改为正名,必要时在该名首次出现时加注说明。别名不改。若属异名,或名称异写、俗写者,原则上均依底本,必要时予以改正,并在首次改正时加注说明。

十、本书属个人丛书,各子书体例不一,如《难经本义补遗》中的《难经》原文首字顶格,注家之文低一格。为显目起见,本书将《难经》原文字体加粗。其余子书体例也根据不同情况予以调整。原书某些篇节大块文字,不便阅读理解,今酌情予以分段。某些特殊标记,亦酌情用现在更为简便易读的方式予以替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