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先从沟通开始写起,是因为这个我缺失和正在学习的部分,我决定写点什么,而不是一味向内不断输入,然后再心安理得的给思想叼上奶嘴,如此自嗨式麻痹,对生活现状的无力改变,察觉这和娱乐至死有什么区别。
很难想象曾经的网瘾少年现在对游戏几乎提不起一点兴趣。我人生的转折点应该是那次和父亲的争吵,那时我还在读初中,正是叛逆的时期,我气愤的说要和父亲断绝关系,虽然在那之后家里依然给予我生活上的经济支持,然我们确实在慢慢疏远,但除了经济之外本就很少关心我生活成长上的细节,在人生经验的选择上也从微乎其微变成了不再关注,我时常在想,是不是在排除了父母有限的认知影响外,这种放养的模式反而塑造和改变了我。
我开始独自面对生活的决策,承担选择的后果,反而更大限度的发挥了人生的主观能动性,我在一款软件上开始接触一些感兴趣的书籍,在以后的日子里,当我学会总结反思自己的前半生时,我时常感叹自己的变换的因,也就回溯到这里,我开始养成了阅读的爱好,再到后来也经常买书来看。面对和几乎大多数人一样的人生迷茫,当我拿起“毛选”时便爱不释手,在这之前我从未耐着性子读完过这么多文字的书籍,或许当时只是了解了社会的一部分现状,但我确实在潜移默化中脑子变得灵光,并喜爱上了近代史。
说到沟通,从我上面简短的自述来说,我生活在一个不善沟通的家庭环境里,在这之前恰好相反,我喜欢在跟朋友待在一起,经常在别人家里一玩就是一整天,吃过早饭就往别人家里跑,我儿时的整个童年几乎都和玩伴待在一起,那时的我还是一个什么都往外说的耿直男孩,我可以不经思考的将身边有趣无趣的事情说上一整天。
而现在恰恰相反,就如教员说的,也许事情总是要走向反面的,我已然习惯一个人的生活。我总是安慰自己,会说固然很厉害,但是一生学闭嘴,经过后天的学习,我总结一生中的沟通无外乎三个话题,解决问题、共情感受、身份认同。
提出意见,解决问题,或者是社会价值地位的相互认同,人生是在建立第三种沟通后,才有第一种沟通,换句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同生活阶级水平的人思想上也无法聊到一块去,在此基础上我们才有第一种沟通交换信息、解决问题。
最后共情感受才是生活的常态,无论是社会精英还是普通的大多数,有时候的沟通并不需要提出意见,而提出意见几乎是下意识的本能反应,而我们只需要在认同的基础上有重复相似的共情感受,情绪价值的满足。
很难想象不善沟通的我曾当过一段时间的榜一大哥,就在前年我们还私下通着电话,那时的我问着一些人情世故上的问题,和对同事的吐槽,其实就是带着答案的问问题,那时候对方忙着工作挣钱,提出的意见对我而言其实并不重要,我需要的紧是耐心的倾听,毕竟人与人之间很难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