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模仿者

image_40_0_l

公元前210年,严苛的秦始皇刚刚去世。一支庞大的军队被召集起来,准备将他引往来世。数以千计的士兵站成整齐有序的队列。弓箭手、军官、步兵和骑兵,所有人一同面朝秦始皇实现中国大一统时所征服的疆域。皇家卫队列成十个似乎没有尽头的长列,每列四人并肩一排,手持长矛,防范任何可能的攻击。这支军队永远不会疲惫,因为他们不是普通的士兵,而是全身涂上颜色的真人大小的陶俑。这些陶俑是他宏伟陵墓的一部分,早在秦始皇十三岁成为秦国国君时,他就已下令修建这座陵墓。

三十六年后,这支兵马俑军队开始守卫这座依照秦朝都城咸阳而建的地下城市,其中包括安放秦始皇遗体的地宫。这座复制的咸阳城延伸数公里,有数条通道将地宫和城的其余部分连接在一起。青铜战车停放在坑里,由装备完整的青铜马匹拉着,车夫随时准备好搭载死去的皇帝出行。陶制的音乐家和杂技演员在一旁献艺,而秦朝的宫廷大臣俑和仆人俑则分散在各处,随时准备为皇帝效劳。陶制的鹅和天鹅在地下湖中“畅游”。

* * *

早期的统治者要求在他们去世时进行人殉,以求在来世得到侍奉。但是秦始皇却想到了更为聪明的方法:他命人制作了成千上万个替代活人的陶俑,可以永久地为他服务。为了制作这些陶俑,工匠们将黏土与沙混合,使其在烧制过程中愈加坚固;而且会将任务分配到各个作坊,并确保不同生产线上的陶俑质量相同。这些陶俑由1000多名工人分工制作而成,尽管许多部件都是一样的,但组合方式各不相同。例如,一个身穿饰钉铠甲的士兵可能有胡子,而另一个可能没有;一个绾着发髻的士兵,可能比他旁边的士兵戴着更厚的领巾。这些微小的差异,让陶俑看起来更加人性化。黏土上残留的颜料痕迹表明,陶俑最初按照真人模样涂了色。今天,我们称这些士兵为兵马俑。自1974年该遗址被发现以来,已经挖掘出数千件这样的兵马俑。

在秦始皇建立帝国的同时,诺克(Nok)文化在尼日尔河以北的西非(现在的尼日利亚)蓬勃发展。许多诺克雕塑也是由陶土制成,并保存至今。诺克的艺术家都是女性,她们用泥绳盘绕制成中空的人物雕塑,这些塑像身着礼服,有些原本高达一米多。在雕塑晾干的过程中,艺术家会在陶土上雕刻出各种细节,例如有纹理的项链、脚环和手镯、武器、发辫和面部特征。这些雕塑的面孔程式化且风格独特,每个头部都有高拱眉、三角形大眼睛、球形眼珠和凹陷的瞳孔。在较大的雕塑上,嘴巴、耳朵、鼻孔和眼睛都钻了孔,以便在窑炉中烧制时排出内部的气体,防止雕塑破裂。

image_42_0_m

一件来自西非的诺克文化陶土雕塑,已有超过2000年历史

图片来源:诺克陶土雕塑,已有超过2000年历史。

Goethe-Universität, Institut für Archäologische Wissenschaften, Archäologie und Archäobotanik Afrikas, Germany.

诺克文化的雕塑现在只以碎片的形式存在,而且大多数是头部。人们猜测,它们可能是在某些宗教仪式,如祭祀祖先或葬礼中,被打碎并埋葬的。遗憾的是,没有书面记录告诉我们更多有关诺克文化的信息。不过这些雕塑上的装饰,如贝壳形状的头饰和臂环中的法老权杖,表明诺克文化有着庞大的贸易网络,可能与大西洋沿岸地区乃至埃及都有文化交流。

罗马人建立贸易网络的方式,则是侵略邻近领土,扩展帝国的版图。罗马从一个小城镇,发展成为公元前2世纪控制广阔地中海地区的超级帝国。罗马人对雕塑的需求不可餍足。这座城市中生活着100万人口,到处都是雕塑:寺庙中的神像、街角的罗马将军、家中的希腊哲学家胸像,还有路边的墓地雕刻。每征服一个城镇,他们都会抢夺当地的雕塑作为战利品,并在罗马的街道上举行名为“凯旋”(Triumphs)的盛大游行,展示这些雕塑。雕塑家们受委托制作波利克里托斯(Polykleitos)和普拉克西泰勒斯等著名希腊雕塑家作品的大理石复制品,然后这些复制品通过船只运往罗马。同时,著名作品的石膏模型开始流通,这让罗马艺术家可以创造更多的复制品——成千上万的裸体阿佛洛狄忒和维纳斯幸存下来,另外还发现了超过65尊波利克里托斯的青铜雕塑《执矛者》(Doryphoros)的大理石复制品,这件作品可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富有的罗马人不仅在家中的门厅(atrium)里放置一两尊雕塑,而且常常在院子的柱廊(peristyle)下整齐地摆上几十尊,彰显他们的财富与地位。

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雕塑年代的确定越来越难。为什么?对罗马人来说,复制作品并重复利用早期的创意,已成为标准的艺术实践。每个人都渴望拥有希腊雕塑,因为罗马人非常崇拜希腊的生活方式,而真正的希腊雕塑又供不应求。因此,复制这些雕塑或者基于希腊原作创作新的雕塑,就成了一种普遍做法。

有一件作品特别凸显了这一难题:《拉奥孔》(Laocoön[1]。这是一座惊人的雕塑,充满了能量和高度的戏剧性。三个扭动的男性——祭司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双胞胎儿子——被巨大的海蛇缠住,努力想要挣脱。海蛇张着大嘴,准备撕咬。他们都赤身裸体,肌肉因恐惧而缩紧,线条分明。中间的人物是拉奥孔,因为试图警告被围困的特洛伊城不要接受一匹巨大的木马礼物,而被一个报复心切的神处以死刑。当拉奥孔和他的儿子被蛇攻击时,木马的肚子被打开了,希腊士兵涌入特洛伊城,最终获得了胜利。

特洛伊战争的故事已经流传了数个世纪。(还记得希腊陶器画家埃克塞基亚斯吗?他也十分热衷于这段故事。)公元前8世纪,荷马(Homer)在《伊利亚特》(Iliad)中讲述了这个故事;公元前29年至前19年,罗马诗人维吉尔(Virgil)在《埃涅阿斯纪》(Aeneid)中对其加以更新,并加入了拉奥孔的故事,以增强戏剧效果。而这尊拉奥孔雕塑则是来自希腊罗德岛的三位艺术家——哈格桑德(Hagesander)、波吕多鲁斯(Polydorus)和阿泰诺多鲁斯(Athenodorus)——的作品。他们将拉奥孔的故事翻译成大理石,创作了一件激烈而富有表现力的杰作,仿佛石头被转化成了绷紧的肌肉。这件雕塑被富有的罗马指挥官(后来的皇帝)提图斯(Titus)收购。当时,老普林尼评价它为“超越任何绘画和青铜作品的杰作”。

如今,关于这尊拉奥孔雕塑的实际创作时间,仍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它的风格与公元前3世纪在别迦摩(Pergamum,位于今土耳其,但当时被视为希腊的一部分)制作的雕塑相似。一些专家则更倾向于将其创作时间定为公元前1世纪。老普林尼提到制作它的是来自罗德岛的三位雕塑家,而这三位艺术家似乎还为皇帝提比略(Tiberius)在斯佩隆加(Sperlonga)的豪华海边别墅制作了有关特洛伊战争的戏剧性雕塑。然而,若果真如此,那么拉奥孔的创作时期可能要推迟到公元1世纪。雕塑上没有铭文,因此无法最终确定它的制作时间。即使与其他作品进行风格上的比较,也难以得出确切的结论,因为模仿过去的风格是常见做法。

有一个领域,罗马艺术家倒是没有从希腊艺术中汲取灵感,那就是肖像雕塑,也即半身像。古典希腊雕塑将男性塑造为面容清秀、没有胡须的少年,女性则没有皱纹且面容对称。它们是当时的超级模特。与之相反,罗马人偏爱的面容往往富有年龄感和阅历,并带有个体特征,例如招风耳、下垂的下巴和圆润的面部。约公元前75年至前50年的《来自奥特里科利的罗马贵族头像》(The Head of a Roman Patrician from Otricoli)就有着突出的下巴和凹陷的面颊。他的嘴唇紧闭,忧虑使他的眉头紧皱,眼睛也被阴影所覆盖。这种雕塑风格被称为“真实主义”(verism),源自拉丁语中的“真实”一词,但现今我们无法知道这些肖像是否比希腊头像更加真实。两者都代表了一种理想化的形象,只不过对于罗马人来说,经验胜过青春,智慧胜过天真,可靠和坚毅胜过肤浅的美。真实主义不仅受到参议员和军官的欢迎,也被手工艺人和工匠们采用,他们在自己的墓碑上雕刻出了自己真实的形象。

image_46_0_l

古典大理石雕塑《拉奥孔和他的儿子们》的罗马复制品,原作创作于公元前200年至公元100年

图片来源:《拉奥孔和他的儿子们》,罗马复制品,大理石。

Musei Vaticani, Vatican City. Vincenzo Pirozzi/Bridgeman Images.

真实主义雕塑唯一的问题在于,如果你仍年轻,身体和心灵都缺乏历练,那就无法展现老成持重的形象。屋大维(Octavian)就面临这个问题。他是尤利乌斯·凯撒(Julius Caesar)的侄儿兼养子,在三十二岁时就成为第一位罗马皇帝奥古斯都。他的肖像无法做出老成持重的效果,因此他回归了希腊雕塑的理想青年模式。在长达四十一年的统治期间,他的雕像永远年轻,下巴线条清晰,没有胡须,嘴唇小而有肉感,眼睛周围不见一丝皱纹,总是一头浓密的短发。奥古斯都的半身像在罗马帝国各地都有发现。在非洲苏丹发现了一尊约公元前25年的铜制头像;埃及也有一些他的半身像,戴着法老头饰。这些半身像如同他的替身,当他不在场时,它们就代表着他的权威。公元前20年在西班牙铸造的迪纳里厄斯(denarius)[2]硬币上,也有他的侧面肖像,这样就可以把皇帝——他的权力和保护——随身携带了。

历史上,像奥古斯都这样的贵族或统治家族委托制作的雕塑,通常采用大理石或青铜等坚固耐久的材料,可以比它们的主人更长久地存在。因此,意大利的赫库兰尼姆(Herculaneum)和庞贝(Pompeii)对艺术史学家来说,是非同寻常且难能可贵的研究对象。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Vesuvius)爆发时,附近的这些城市被深埋在4到6米的火山灰和火山岩下,所有的城市生活场景,无论贫穷还是富贵,都被定格。自1738年开始的挖掘工作仍在持续进行中。挖掘出的房屋内部,有着基于希腊绘画创作的镶嵌画以及描绘神话、风景和建筑幻象的墙板,这些细节弥足珍贵,让我们得以了解艺术是如何融入日常生活的。

我们从老普林尼的著作中得知,绘画因其逼真的表现力而备受推崇。庞贝的画家在别墅内大量采用错视画法,将石膏涂得看起来像大理石,鸟儿停歇在布帘上,甚至还有窗外景象的描绘。中庭是访客最先看到的房间,宛如舞台布景,艺术品和家具都经过精心布置,从而最大限度地展现业主的品位和追求。希腊狂欢之神狄俄尼索斯(Dionysus)的雕像,暗示着充裕的休闲时间;希腊哲学家和罗马祖先的肖像展厅,则代表文化遗产和受过良好教育的头脑。中庭之外的公共房间里,墙上通常绘制神话场景或仪式。在庞贝的秘仪别墅(Villa of the Mysteries)中,一间房间的墙壁上铺满了描绘婚礼筹备场景的壁画。年轻的男女穿过一个个挤满了与爱情和生育有关的神祇(其中包括狄俄尼索斯和厄洛斯)的房间。这些巨大的彩绘人像富有体积感,栩栩如生,姿势仿佛希腊雕塑,看起来像是在鲜红色墙壁前的浅空间中移动。这使得他们像是在向进入房间的客人靠近,让客人也仿佛成为这神秘仪式的一部分。

在庞贝最宏伟的房子之一——农牧神之家(House of the Faun)中,花园地面上覆盖着一幅镶嵌画,它是在一幅描绘亚历山大大帝与波斯国王大流士(Darius)之战的希腊绘画基础上重新创作的。这幅镶嵌画有6米乘3米那么大,最初由大约300万个黄色、棕色、白色、黑色和灰色的小石块组成,艺术家用这些小石块再现了动态的战斗场景。这是大流士战败的时刻,他转身看向亚历山大,他的士兵正在撤退,他们手中的长矛仍然指向敌人。一匹马挣扎着要从士兵手中挣脱出来,让我们仿佛亲临这场战斗,展示了艺术家在透视方面的技能(我们仿佛从后方看到了马的臀部和头部)。这幅镶嵌画是唯一已知的对原作的记录,原作可能是埃及的海伦娜(Helena of Egypt)于公元前4世纪绘制的关于伊苏斯战役(Battle of Issus)的名画,也可能是老普林尼在他的希腊杰作清单中提到的一幅战争场景画。无论如何,这幅画今天仅以这种镶嵌画的形式存在,因为它在公元79年的火山灰中意外地保存下来。

维苏威火山喷发时,罗马帝国已经辐射到英国和非洲,从西班牙一直延伸至土耳其。在下一章中,我们将来到公元110年的罗马帝国,这时它已接近全盛时期。


[1]全名为《拉奥孔和他的儿子们》(Laocoön and His Sons)。——编注

[2]一种古罗马银币。——编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