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武家坡定情

只有转场休息时,沈柯才活了过来。

给宫若梅递手巾把,续茶,切水果,活像后世的舔狗。

宫若梅看到这些,无语对着沈柯笑道“我爹说过,看戏的妙处,不在眼见,而在心悟,你这样陪着我看戏,我看着都觉得遭罪”。

沈柯摇摇头“不用顾虑我的感受,每个人的喜好不同而已,这次我陪你看戏,下个周末换你跟我去我姐夫的厂子练枪”。

宫若梅听到这里也只能笑笑。

戏台上,大轴马连良就要出场。

经典曲目《武家坡》要开始了。

老生扮相的马连良一出场,就博得了满堂的喝彩。

沈柯此时也静下心来。

因为知道《武家坡》的背景故事,慢慢的就听了进去。

随着剧情的推进。

此时台上的王宝钏正对着薛平贵唱道“说的清来重相见,说不清来也枉然”。

听到这里时,两人心有灵犀般的相视一笑,似乎都想起了第一次北平见面时的场景。

如果没有那场及时雨,沈柯和宫若梅现在已经是陌路。

想到这里沈柯这次没有胆怯,顺势握住了宫若梅的手。

宫若梅一惊之下急忙想抽出手,可被沈柯紧紧握住。

说实话,宫若梅的手,手感并不是太好,略显粗糙,可能是长期练掌导致的。

宫若梅挣扎了几下没有成功,只好脸红红的转头看向台上。

沈柯自己也缓缓松口气。

真怕这傲娇小妞恼羞成怒的抽出手,一招“叶底藏花”把自己拍凳子上。

沈柯得寸进尺的慢慢把头凑到宫若梅的耳边轻声说道“我真该感谢那场雨留客,让我在最好的年纪遇到了最好的你”。

宫若梅这次没有回话,双眼死死盯着戏台,可红透的脸颊,还有被沈柯紧紧握住的手轻颤,都出卖了她并不平静的内心。

沈柯笑了笑,重新坐正了身子。

这时台上马连良扮演的薛平贵从腰中取出一锭银子,要递给王宝钏。

唱道“这锭银,三两三,拿回去,把家安。买绫罗,和绸缎,做一对少年的夫妻咱们过几年”。

沈柯听到这里,紧了紧握着的那只手,对着宫若梅呵呵笑起来。

宫若梅白了他一眼,继续听戏。

就见台上王宝钏接着唱道“这锭银子我不要,与你娘做一个安家的钱。买白布,缝白衫,买白纸,糊白幡,做一个孝子的名儿在那天下传”。

宫若梅听到这里,先随着众人大声喝了一声“好”,再转头似笑非笑,戏谑的看着沈柯。

沈柯只能摸摸鼻子掩饰尴尬。

随着时间流逝,武家坡在众人一片叫好声中谢幕。

“真是一出好戏呀……”沈柯起身赞道。

宫若梅忍不住翻了一个白眼。

压低声音对着沈柯问道“好在哪里?我一直认为王宝钏的付出和等待不值得,那种挣不开束缚,无力的感觉让我不舒服。还是说你认为薛平贵的一声“道歉”就能弥补十八年的亏欠?”。

沈柯郑重的看着宫若梅道“我可不会站薛平贵的立场,我刚才感慨这戏好,是好在戏外”。

沈柯说完举起了那一双握着的手。

“还有,我不是薛平贵,你也不是王宝钏,我是沈柯,你是宫若梅,春来夏往,秋收冬藏,我们来日方长”。

宫若梅嘴角勾起,这是她这几年最快乐的一天。

不知道想到了什么,笑着跟沈柯说道“当年要真硬着性子把戏学下去,我定会是台上的角儿,千回百转,亦悲亦喜。唱腻了杨门女将就换游园惊梦,那时候,你在台下,我唱你看。想想那样的相遇,也怪有意思的”。

沈柯郑重承诺“我一定会给你一个戏台,到时候你在台上唱,我就在台下听”。

俩人有说有笑的出了戏院,就近寻了些吃食,然后手牵手地回了学校。

第二天一早

沈柯慢跑到碑林,宫若梅已经早他一步在那里练武。

见是沈柯,宫若梅并没有停手,继续自顾自的练着。

沈柯看了一眼,就去一旁做着拉伸动作。

虽然昨天的一场戏让两人确定了关系,可这并不代表他不经过宫若梅的同意,就可以肆无忌惮的盯着宫家的家传武学看。

沈柯正打着组合拳,宫若梅练完来到一旁。

看了一会后,皱着眉头说道“你的拳法越看越像是一门速成的功夫,摒弃了众多繁复的套路,只练最简单、最直接的招式,然后组合起来,不重意,只练劲,这样练到老肯定一场空,甚至不用到老,只要身体跟不上,这套拳就没威力了”。

“散打确实需要很强的身体素质来配合”沈柯打完一套组合拳,收招后对宫若梅笑着说道。

然后解释说“散打的招式不重要,哪招能打倒对手就用哪招,它最珍贵的是有一套成体系的锻体方法,你不是外人我给你看看”。

沈柯说完扫了一眼四周,然后把上衣脱了下来,精赤着上身。

宫若梅脸一红刚想说什么,却马上惊讶的上前仔细观察起来。

她家学渊源,怎么能看不懂这个,越看越吃惊。

这身肌肉简直专门为习武而生一样。

其实很多人只要肯下功夫都能练出肌肉来,可练出来的肌肉对于武术有没有用就不知道了。

如同长跑运动员绝对不会练一副史泰龙那样的大胸肌,那跑起来就是累赘。

武术也需要练胸肌,但必须掌握一个度,不能练的太发达,否则就会影响出拳的速度。

练胸肌需要卧推,但在现代格斗中这个推的动作根本没用,练了也是白练。

对普通人来说,显得很有力量的肱二头肌,在格斗中也不需要多发达,反倒是三角肌、斜方肌和大腿肌群,比起胸肌和肱二头肌来说更重要。

现代的体育运动中,无论需要锻炼什么地方的肌肉,都有一套高效、科学的锻炼方法,专门满足特定的运动需求。

民国这个时期根本没有锻炼肌肉的意识和概念,同时期国外都没有。

现在好多武林中人都是粗暴的打熬身体。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虽吃了苦却练不出想要的肌肉,还容易练伤自己。

后世曾有媒体报道,练太极伤半月板,多少太极名家到老时不是拄拐就是坐轮椅,练得越勤,伤的越快。

所以肌肉要练到恰到好处。

比如陈识在《师傅》里面说过,他每日挥刀五百下,听上去很刻苦,其实不然,挥刀五百下是陈识的极限,这要是让沈柯来挥刀,两三千下都不成问题,还不会伤肌肉。

这是肌肉之间的相互联动,形成肌群,整个肌群为一招发力,威力可想而知。

同样挥刀,陈识只能调动几块特定的肌肉,而沈柯却能调动一整片肌肉发力,即不伤身还威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