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霍氏灭门案:汉宣帝清算霍光家族的权力绞杀

西汉时期,朝堂之上风云变幻,各方势力相互角逐,一场惊心动魄的权力绞杀在暗中悄然展开,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霍氏灭门案。故事的主角之一霍光,他在西汉政坛那可是举足轻重的人物。霍光的父亲霍仲孺,原本只是平阳县的一个小吏,因差事在平阳侯曹寿家中当差,期间与曹寿府中的侍女卫少儿暗中私通,不久便生下了霍光。后来霍仲孺差事结束,回到家中,另娶妻子生下了霍去病,就此与卫少儿断了联系,两家人自此再无交集。多年后,霍去病长大成人,凭借着姨母卫子夫得宠于汉武帝,自己也在抗击匈奴的战事中屡立奇功,成为了汉武帝身边极为倚重的将领。霍去病知晓自己的身世后,专程前往平阳探望生父霍仲孺,见到父亲后,心中满是感慨,不仅当场伏地认亲,还为父亲购置了大量田宅,妥善安置。在霍去病的关照下,霍光得以顺利进入仕途,就此开启了他在西汉政坛的崛起之路。

霍光最初担任郎官,凭借着自身的勤勉与谨慎,逐渐升迁至诸曹侍中,得以在汉武帝身边侍奉左右。霍光为人小心谨慎,出入宫廷二十多年,行事从未有过差错,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极为妥当,深得汉武帝的信任。汉武帝晚年,巫蛊之祸爆发,这场突如其来的灾祸如同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搅得朝堂上下一片混乱。太子刘据蒙冤自杀,汉武帝在悲痛与懊悔之中,开始重新考虑皇位继承人的问题。此时,年幼的刘弗陵进入了汉武帝的视线,汉武帝认为他聪慧且性格坚毅,小小年纪便展现出非凡的气度,有帝王之相。为了确保刘弗陵顺利继位,汉武帝决定效仿“钩弋夫人”的故事,赐死刘弗陵的生母赵婕妤,以免女主干政,重蹈前朝覆辙。同时,汉武帝精心挑选了几位辅政大臣,霍光便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位,被任命为大司马大将军,与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等人共同辅佐幼主刘弗陵。汉武帝在临终前,将一幅周公背负成王接受诸侯朝拜的画赐予霍光,这一行为无疑是明确地向众人表明,霍光在辅政大臣中的主导地位,希望他能像周公辅佐成王那般,尽心辅佐刘弗陵。

公元前87年,汉武帝驾崩,年仅八岁的刘弗陵登基,即汉昭帝。霍光自此开始总揽朝政大权,开启了他长达二十年的辅政生涯。霍光掌权初期,与其他几位辅政大臣之间保持着表面的和谐。金日磾原本在匈奴地位颇高,归降汉朝后,始终保持着忠诚与谨慎,言行举止都极为得体,他对霍光颇为敬重,二人在处理政务时合作默契,配合得相得益彰。然而,金日磾在辅政一年多后便因病去世,这一变故使得霍光在辅政大臣中的话语权进一步增强。而上官桀与霍光本是儿女亲家,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娶了霍光的女儿为妻,婚后生下了女儿上官氏。上官安一心想让自己的女儿入宫为后,以此来提升家族的地位,便与霍光商议此事。霍光认为上官氏年纪尚小,入宫为时尚早,并未同意。上官安不甘心,转而寻求鄂邑长公主的帮助。鄂邑长公主与丁外人私通,关系极为密切,上官安便投其所好,四处奔走为丁外人谋取封侯等好处,以此换取鄂邑长公主的支持。在一番运作之下,上官氏得以入宫,先封为婕妤,仅仅一个月后便被立为皇后,当时上官氏年仅六岁,成为了历史上极为年轻的皇后。

上官桀父子因女儿成为皇后,地位骤升,权势也随之膨胀,但他们对霍光却心怀不满,认为霍光之前不同意上官氏入宫,是在故意阻碍他们进一步获取权力,心中的怨恨如同种子般渐渐发芽。与此同时,桑弘羊凭借着在经济改革方面的功劳,自恃功高,想要为自己的子弟谋个官职,也遭到了霍光的拒绝。而燕王刘旦,自认为是汉武帝的长子,按照继承顺序本应继承皇位,却被年幼的刘弗陵捷足先登,心中对汉昭帝和霍光等人极为怨恨,时常在私下里表达不满。于是,上官桀、桑弘羊与燕王刘旦暗中勾结,三人臭味相投,一拍即合,企图推翻霍光,废掉汉昭帝,拥立燕王刘旦为帝。他们先是伪造了一封燕王刘旦的书信,上书汉昭帝,弹劾霍光在京都郊外检阅羽林军时,僭越礼仪,排场如同皇帝出行一般,大肆铺张;还私自将校尉调入自己府中,意图谋反,其用心险恶,昭然若揭。他们计划等霍光休假时,将这封书信呈递给汉昭帝,然后趁机发动宫廷政变,一举除掉霍光,实现他们的阴谋。

然而,汉昭帝虽然年幼,却十分聪慧,有着超乎年龄的成熟与睿智。当他收到这封弹劾书信后,仔细端详,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疑惑,并未立刻表态。第二天,霍光得知此事,心中忐忑不安,犹如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在朝堂外徘徊,不敢进宫。汉昭帝询问为何不见霍光,上官桀趁机进言说霍光害怕了,不敢进宫,试图以此来误导汉昭帝。汉昭帝却不为所动,果断下令宣霍光进宫。霍光进宫后,摘下帽子,伏地请罪,额头上满是汗珠。汉昭帝神色平静地说道:“朕知道这封信是假的,将军无罪。将军检阅羽林军不过是最近几天的事,选调校尉也还不到十天,远在外地的燕王怎么可能这么快就知道此事并上书弹劾呢?”满朝文武听闻,无不惊叹汉昭帝的明察秋毫,对这个年幼的皇帝刮目相看。汉昭帝随即下令追查伪造书信之人,上官桀等人心中恐惧,脸色瞬间变得煞白,连忙劝说汉昭帝不必小题大做,此事便暂时搁置。但经此一事,霍光与上官桀等人之间的矛盾彻底公开化,双方剑拔弩张,朝堂之上气氛紧张得如同暴风雨来临前夕,一场更大的风暴似乎即将席卷而来。

公元前80年,上官桀等人不甘心失败,贼心不死,再次谋划政变。他们打算先设宴邀请霍光,在宴会上精心埋伏武士,准备将霍光杀死,然后废掉汉昭帝,拥立燕王刘旦。他们自以为计划天衣无缝,却没想到他们的计划被稻田使者燕仓得知。燕仓得知这一惊天阴谋后,心中大惊,深知此事关系到国家的安危,不敢有丝毫耽搁,立刻将此事报告给了大司农杨敞。杨敞为人谨慎,胆小怕事,不敢直接出面,经过一番犹豫,便将此事告知了谏大夫杜延年。杜延年当机立断,没有丝毫犹豫,向汉昭帝和霍光报告了上官桀等人的阴谋。霍光得知后,迅速采取行动,先发制人,凭借着果断的决策和雷厉风行的手段,将上官桀、上官安、桑弘羊等人一网打尽,全部诛杀。燕王刘旦和鄂邑长公主得知阴谋败露,自知大势已去,回天乏术,先后自杀身亡。这场惊心动魄的宫廷政变,在霍光的果断处置下,被成功平息。经此一役,霍光在朝中的地位更加稳固,成为了西汉朝廷中说一不二的人物,真正做到了大权独揽,朝堂上下皆在他的掌控之中。

随着霍光权力的不断膨胀,霍氏家族的势力也如滚雪球般越来越大。霍光的儿子霍禹以及兄长的孙子霍云都担任中郎将,手握一定的兵权。霍云的弟弟霍山为奉车都尉、侍中,掌管着胡越骑兵,军权在握。霍光的两个女婿分别担任东、西宫的卫尉,掌管着皇宫的禁卫大权,皇宫的安保几乎都由霍氏家族把控。霍氏家族的其他子弟、亲戚也都在朝中担任要职,朝堂之上,几乎到处都是霍氏家族的眼线和势力,他们相互勾结,盘根错节,形成了一股庞大的政治势力。霍氏家族的子弟们仗着家族的权势,骄奢淫逸,为所欲为,生活奢靡无度,在京城中横行霸道。霍光的妻子霍显,更是一个贪得无厌、心狠手辣的女人。汉昭帝在位期间,身体一直不太好,时常卧病在床。公元前74年,汉昭帝驾崩,年仅二十一岁,且没有留下子嗣。霍光与群臣商议后,决定拥立汉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为帝。然而,刘贺在位仅仅二十七天,便因荒淫无度、行为乖张,做出了诸多荒唐之事,被霍光联合众大臣废黜。在这之后,霍光经过一番考量,选择了汉武帝的曾孙刘病已,也就是后来的汉宣帝。

刘病已原本流落民间,他的祖父是因巫蛊之祸而自杀的太子刘据。刘病已自幼历经磨难,在民间颠沛流离,尝尽了人间疾苦,也因此养成了谨慎隐忍的性格。刘病已登基后,深知霍光的权势滔天,自己在朝中根基尚浅,犹如无根之萍,所以对霍光表现得极为敬重和顺从,每一个细节都做得极为到位。霍光也曾假意提出要将朝政大权归还给汉宣帝,汉宣帝却坚决推辞,言辞恳切,明确表示一切政务仍由霍光定夺。在这种情况下,霍光继续把持着朝政,霍氏家族的权势也愈发嚣张,行事更加肆无忌惮。霍光的妻子霍显,一心想让自己的小女儿霍成君成为皇后。当时,汉宣帝已经立了许平君为皇后。许平君出身低微,她的父亲许广汉曾因犯错受了宫刑,在掖庭当差。汉宣帝在民间时,与许平君相识并结为夫妻,夫妻二人感情深厚,相濡以沫。霍显为了让女儿当上皇后,竟然心生毒计,其心肠之狠辣令人咋舌。公元前71年,许皇后怀有身孕,身体不适,行动不便,召女医淳于衍入宫诊治。淳于衍的丈夫只是个普通的掖庭户卫,一直渴望能谋个好差事,改变命运。他想让淳于衍找霍光的妻子霍显帮忙,为自己谋个好前程。淳于衍便去求见霍显,霍显见机会来了,心中暗自窃喜,便将淳于衍拉到一旁,悄悄对她说:“你若能帮我一个大忙,我一定让你和你的丈夫享尽荣华富贵。如今皇后即将生产,你可以趁机在她的药里下毒,让我的女儿霍成君成为皇后。”淳于衍听后,大惊失色,吓得浑身发抖,脸色瞬间变得惨白,说道:“皇后吃的药都是太医们一起调配的,还要有人先试药,我怎么有机会下手呢?”霍显却恶狠狠地说:“这就看你的本事了,霍光将军现在权倾朝野,谁敢过问此事?只要你肯帮忙,我不会亏待你的。”淳于衍思来想去,最终还是被霍显的威逼利诱所打动,在许皇后生产后,趁人不备,将事先准备好的毒药附子掺入了药丸中,给许皇后服下。许皇后服下药后,很快便感到身体不适,腹痛难忍,在床上痛苦地挣扎,没过多久便香消玉殒。

汉宣帝得知许皇后突然驾崩,悲痛万分,犹如万箭穿心,下令彻查此事。淳于衍很快便被怀疑,成为了重点调查对象。但霍显担心淳于衍供出自己,心中十分焦急,便将事情告诉了霍光。霍光听后,大惊失色,本想将霍显治罪,以正国法,但又念及夫妻情分,心中十分纠结,最终还是选择了包庇。在霍光的干预下,此事草草结案,淳于衍并未受到应有的惩处。而霍显则如愿以偿,将女儿霍成君送入宫中,先是封为婕妤,不久后便被立为皇后。霍成君从小娇生惯养,生活奢靡,成为皇后后,依旧挥霍无度,铺张浪费,与节俭朴素的许皇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汉宣帝虽然心中对许皇后的死充满疑虑,但鉴于霍光的权势,只能暂时隐忍不发,如同一只潜伏的猎豹,暗中却在等待时机,积蓄力量。

公元前68年,霍光病重。汉宣帝亲自前往霍光家中探望,看到霍光病入膏肓的样子,心中百感交集,既有对霍光多年辅政的感激,也有对未来局势的担忧。霍光去世后,汉宣帝以极高的规格为他举行了葬礼,将他葬在了汉武帝的茂陵旁边,这在当时是极大的荣耀,以此来彰显霍光的功绩。然而,霍光的去世,对于霍氏家族来说,却如同大厦将倾的前奏。霍光在世时,凭借着他的威望和权势,能够压制住霍氏家族子弟的种种不法行为,也能让朝中大臣们对霍氏家族有所忌惮。如今霍光一死,霍氏家族失去了主心骨,如同失去舵手的船只,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开始逐渐走向衰败。

汉宣帝在霍光死后,开始逐步削弱霍氏家族的权力。他先是将霍光的女婿们调离了掌管禁卫军的重要职位,巧妙地将兵权收归自己手中,加强了中央集权。然后,又提拔了一些自己的心腹大臣,如魏相、丙吉等人,这些大臣能力出众,对汉宣帝忠心耿耿,逐渐在朝中形成了自己的势力。霍氏家族的子弟们察觉到了汉宣帝的意图,心中十分恐慌,犹如惊弓之鸟。霍显更是整日忧心忡忡,茶不思饭不想,她知道自己毒杀许皇后的事情一旦败露,必将招来灭顶之灾。为了保住霍氏家族的权势,霍显与儿子霍禹、侄子霍云、霍山等人商议,决定铤而走险,再次发动政变。他们计划先除掉汉宣帝身边的亲信大臣魏相,以削弱汉宣帝的势力,然后废掉汉宣帝,拥立霍禹为帝,企图再次掌控朝政大权。

然而,他们的计划还未实施,便被人告发。汉宣帝得知霍氏家族的阴谋后,立刻采取行动,展现出了果断的决策能力和强大的执行力,下令将霍氏家族的主要成员一网打尽。霍禹被腰斩,霍显、霍云、霍山等人自杀,霍氏家族的其他成员也大多被诛杀。霍成君皇后的位置也被废除,被打入冷宫,从此在冷宫中孤独终老。这场霍氏家族与汉宣帝之间的权力较量,最终以霍氏家族的灭门悲剧而告终,曾经显赫一时的霍氏家族就此走向了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