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贸易博弈

朔风卷过咸阳宫阙的飞檐,带来一丝初冬的凛冽。宫墙之外,市井喧嚣依旧,但空气中却弥漫着一股无形的紧张。外交使团的舟车劳顿换来了些许喘息之机,部分曾被利莫里亚威压裹挟的国家,开始重新审视与大秦这头东方雄狮的关系,联盟的坚冰,终于出现了一丝松动。然而,远在蔚蓝彼岸的利莫里亚,其核心掌权者岂会甘心就此偃旗息鼓?外交场的失利,迫使他们将贪婪而阴鸷的目光,精准地投向了另一片同样硝烟弥漫的战场——贸易。

贸易,乃大秦新朝立国以来,国策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林深深知,打破旧贵族的垄断,激发民间活力,离不开商贾的流通与财富的积累。丝绸之路的延伸,海上瓷路的开辟,不仅带来了异域的奇珍与丰厚的财税,更将大秦的丝绸、瓷器、茶叶、精铁乃至新近改良的纸张,输送到四方,塑造着大秦强盛、开放、富庶的形象。利莫里亚,这个以海洋霸权立国的联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既然无法在朝堂上彻底孤立大秦,便要在经济命脉上,给予致命一击!

“卡死他们的咽喉!让他们的商品烂在仓库里!”利莫里亚王都“白银之城”的议会大厅内,贸易大臣埃德加·莫尔顿的声音带着一种近乎疯狂的狠厉,回荡在高耸的穹顶之下。他挥舞着一份密报,上面罗列着大秦近年的贸易增长数据,每一个数字都像针一样刺着他的眼睛。“大秦不是依赖贸易输血吗?我们就切断这血管!封锁!全面的贸易封锁!”

这并非虚张声势。利莫里亚庞大的海军舰队和遍布各关键港口的代理人网络,迅速化身为绞索。一道严苛的禁令颁布:所有利莫里亚及其附庸国的商人,严禁与大秦进行任何形式的贸易往来。悬挂大秦玄鸟旗的商船,在途经利莫里亚控制的海域时,遭到无理拦截、盘查,乃至强行扣押,货物被没收,船员被囚禁。更致命的是,针对大秦商品的关税壁垒被骤然垒高至令人咋舌的地步,丝绸、瓷器等拳头产品首当其冲,税率翻了几番,几乎等同于禁止入境。一张由利莫里亚主导编织的、意图将大秦彻底排除在世界贸易体系之外的巨网,正急速收紧。

消息传回咸阳,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入巨石。朝野震动,商界哗然。堆积如山的丝绸在仓库中蒙尘,精美的瓷器因无法出海而失去了光彩,茶叶的芬芳被焦虑取代。码头空置,商路断绝,依赖海外贸易的工坊主和行商们愁云惨淡,怨声载道。

“林相!利莫里亚欺人太甚!此等行径,无异于宣战!”御书房内,几位负责商贸的重臣面色铁青,声音因愤怒而颤抖。

“我们的货物积压严重,资金链濒临断裂,长此以往,工坊倒闭,工匠失业,后果不堪设想啊!”专司工坊事务的官员忧心如焚地补充道。

“更可虑者,利莫里亚此举意在打击我大秦国威,动摇我革新之根基!若商路断绝,民心浮动,则新政危矣!”一位老成持重的老臣点出了更深层的危机。

林深端坐案后,神色沉静如水,唯有那双深邃的眼眸中,锐利的光芒如同划破夜空的闪电。他并未被汹涌的愤怒和焦虑淹没。利莫里亚的招数虽毒,却也在他的预判之中——一个依靠贸易霸权崛起的联盟,当其政治图谋受挫时,转向经济扼杀几乎是必然的选择。

“诸位稍安。”林深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奇异的镇定力量,让书房内焦躁的气氛稍稍平复。“利莫里亚以为锁住几条航道,便能扼住我大秦的咽喉?未免太过天真。我大秦疆域万里,物产丰饶,民力鼎盛,岂是区区封锁所能困死?”

他站起身,踱步至悬挂的巨大地图前,目光扫过那些标注着商路的线条和星罗棋布的港口。“此局虽险,却也并非无解。关键在于,我们要跳出利莫里亚设定的战场,开辟新的战线,并巩固我们自己的根基。”

翌日,林深并未在朝堂上召集百官,而是亲临“聚贤阁”,召集了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十大商行领袖、精通国际贸易规则的学者专家,以及工坊联合会的代表。这是一场决定大秦经济命运的秘密对策会议。

“林相,如今他们封锁贸易,我们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大宗商品出口近乎停滞,库存堆积如山,资金无法回笼,周转困难啊!许多工坊已开始削减产量,甚至停工待料了。”丝绸巨贾沈万三眉头紧锁,声音里充满了忧虑。他的家族生意遍布海内,此次封锁首当其冲。

林深微微颔首,目光扫过在座众人,清晰地阐述他的方略:“利莫里亚的封锁,看似铁桶,实则必有缝隙。其一,破其封锁网。利莫里亚联盟并非铁板一块,其内部亦有利益分歧,其附庸国更非心甘情愿。那些原本保持中立,或受其胁迫不深、对利莫里亚心怀不满的国家,便是我们的突破口!如北陆的罗斯托克诸城邦,南方的孔雀王朝余脉诸邦,乃至西海深处一些素来与利莫里亚有隙的岛国。我们要加大对这些国家的贸易推广力度,派遣最精干的商队,携带最具竞争力的样品,以最优惠的条件,打通新的商路!让利莫里亚的封锁,形同虚设!”

一位精通海贸的专家立刻补充:“林相高见!我们可以启用备用航线,绕过利莫里亚控制的关键海峡,虽然航程稍远,风险略增,但只要能打开市场,便是生路!同时,对于愿意顶住利莫里亚压力与我贸易的商人,我们可在关税、信贷上给予特殊支持。”

“其二,”林深的声音更加沉稳有力,“强我自身基。贸易乃双刃剑,可兴国,亦可受制于人。此番危机,正警示我们不可过度依赖外需。当务之急,是大力提振内需!朝廷将出台一系列促进国内消费之策:减免国内流通环节的商业税赋,降低百姓购货成本;在各州郡大邑,由官府牵头举办‘大秦国货展销会’、‘年节大集’,鼓励百姓购买本国精工细作之商品;同时,倡导‘国货自强’之风尚,让大秦子民以用国货为荣!”

工坊联合会的代表眼睛一亮:“若能如此,必能极大缓解库存压力,稳住工坊生计!”

“不仅如此,”林深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我们还要借此契机,苦练内功!‘工学馆’将组织所有能工巧匠,深入各大工坊产区。目的有三:一,协助改进生产工艺!例如丝绸织造,能否引入更高效的提花器械?瓷器烧制,能否优化窑炉结构,提升成品率,降低煤耗?二,探索新材料、新配方!能否烧制出更轻薄坚韧的瓷器?能否织出更绚丽独特的锦缎?三,推行标准化生产!统一关键器物的尺寸、规格,便于大规模制造,降低成本!唯有将我们的商品做到品质更优、成本更低,即便将来利莫里亚解除封锁,我大秦货物也能凭借无可比拟的竞争力,重新夺回市场,甚至反客为主!”

“妙啊!”一位铁器工坊主激动地拍案而起,“林相此策,乃是化危为机!若能改进高炉鼓风之法,我坊精铁产量可增三成,成本可降两成!届时,不仅内销无忧,外销更是利器!”

策略既定,大秦这架庞大的机器开始高效运转。朝廷的政令如同春雷,迅速传遍四方:税赋减免细则颁布,各地筹备展销会的告示贴满城头,“国货当自强”的口号在街头巷尾传唱。

与此同时,一支支精悍的大秦商队,带着朝廷开具的“通关文牒”和沉甸甸的样品箱,如同离弦之箭,射向那些未被利莫里亚完全掌控的国度。他们绕过风暴角,穿越迷雾海,深入北陆的雪原港口,抵达南方的香料之城。

在罗斯托克联邦最大的港口城市“铁锚港”,大秦商人张世杰正面对一群将信将疑的当地豪商。他从容不迫地打开一个精美的漆盒,取出一匹薄如蝉翼、光泽流动的极品丝绸,轻轻一抖,那丝绸仿佛拥有了生命,在阳光下流淌着彩虹般的光泽。“诸位请看,”张世杰的声音充满自信,“此乃我大秦苏郡特产的‘天霞锦’,采撷上等蚕丝,历经十八道工序,由最顶尖的织工以古法织就。其轻柔透气,夏日贴身如无物;其坚韧耐久,远胜寻常织物。更难得者,其染色工艺独步天下,历久弥新,永不褪色!此等珍品,在贵国上流社会,定能引领风潮,价值千金!”他又捧起一套薄胎白瓷茶具,胎体透光,轻叩之音如玉磬。“再看这‘凝雪瓷’,薄如纸,白如玉,声如磬。盛茶汤,观其色,清透澄澈;品其味,不夺茶香。此非器皿,实乃艺术!利莫里亚封锁我等,无非惧我大秦物华天宝,夺其市场!诸位皆是慧眼之人,与真宝合作,共享厚利,岂不比受制于人强上百倍?”

张世杰的展示和极具诱惑力的合作条件(包括分期付款、包销承诺),加上大秦商品本身无与伦比的魅力,最终打动了几位实力雄厚的罗斯托克商人。一笔笔订单在封锁的阴影下悄然签订,新的航线被开辟出来。

在国内,林深的“内功”策略更是成效斐然。税赋减免让市面上的商品价格更加亲民。各地举办的展销会人潮涌动,盛况空前。百姓们惊喜地发现,本国丝绸的光彩不逊于传闻中的异域珍品,瓷器的雅致更添一分东方韵味,改良后的农具结实耐用,新式的铁锅导热均匀。“工学馆”的匠师们深入到景德镇的窑场、苏杭的织坊、遵化的铁厂,与工匠同吃同住,研究改进。新的脚踏式缫丝车效率倍增;优化了配方的瓷土烧制出的瓷器成品率大幅提升,次品率锐减;高炉鼓风技术的改良让铁水产量猛增,品质更加稳定。

“成了!成了!”遵化一位铁坊主看着炉中汩汩流出的、品质上乘的铁水,激动地老泪纵横,“按照新法,一炉铁水比过去多产三成!损耗少了,煤也省了!这下子,我们的铁器价格能降下来,寻常百姓家也能用上更好的农具、铁锅了!林相真是我们的再生父母啊!”

利莫里亚的贸易大臣埃德加·莫尔顿很快收到了大秦商品正通过新渠道渗透、大秦国内市场依旧活跃的报告。封锁的绞索非但没有勒死大秦,反而似乎激发了这个东方巨人更强的韧性。这让他暴跳如雷。

“可恶的东方人!他们就像打不死的蟑螂!”莫尔顿在白银之城的密室里咆哮着,眼中闪烁着阴毒的光。“既然明的不行,那就来暗的!我要让他们的货物,变成人人避之不及的毒蛇!”

一场卑劣的舆论战在利莫里亚的主导下悄然发动。在罗斯托克、在孔雀故地、甚至在利莫里亚本土及其附庸国控制的港口和市场,各种精心炮制的谣言开始如同瘟疫般蔓延:

“听说了吗?大秦的丝绸是用一种有毒的染料染的,穿久了会让人皮肤溃烂!”

“千真万确!我表兄的商队亲眼所见,大秦的瓷器看着漂亮,其实脆弱无比,轻轻一碰就碎成渣,根本就是骗钱的玩意儿!”

“还有他们的茶叶!据说里面掺杂了劣质树叶甚至泥土!喝了对身体有害!”

“啧啧,难怪卖那么便宜,原来是劣质货!利莫里亚老爷们禁止和他们贸易是对的!这是在保护我们!”

谣言如同毒雾,侵蚀着消费者的信心。不明真相的人们开始对大秦商品产生了疑虑和排斥。一些原本谈好的订单被取消,部分市场上的大秦货物销量出现了明显的下滑。好不容易打开的局面,再次蒙上了阴影。

消息传回咸阳,林深眼神一冷。利莫里亚的伎俩,下作却有效。他立刻做出部署:

第一,权威验真。他命令工部联合“工学馆”及太医院,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进行最严格、最公开的检测。从原料采集、生产工艺到成品检验,全程记录,并由德高望重的学者和医官署名背书,出具详尽、严谨、无可辩驳的检测报告,证明大秦商品品质优良,安全可靠,绝无谣言所述之害。这些报告被誊抄无数份,作为最有力的证据。

第二,眼见为实。林深指示各国的大秦商人,不惜重金,邀请当地的商会领袖、有影响力的贵族、富商以及普通消费者代表,组成“考察团”,远赴大秦,实地参观丝绸织造、瓷器烧制、茶叶种植炒制的全过程。让他们亲眼看看大秦工匠的严谨、工艺的精湛和品质把控的严格。

在苏郡最大的官营织造局,罗斯托克和孔雀故地的商贾代表们目睹了从选茧、煮茧、缫丝、络丝、整经到上机织造的每一道工序。匠人们一丝不苟的态度,洁净的工坊环境,以及最后检验时那近乎苛刻的标准,都深深震撼了他们。一位孔雀故地的老商人抚摸着刚下机的锦缎,感叹道:“如此繁复精妙的工艺,如此严格的品控,岂会有毒?谣言何其荒谬!”

在景德镇的御窑厂,参观者见证了瓷土的精炼、拉胚的巧夺天工、绘画的精美绝伦以及入窑烧制的惊心动魄。当看到工匠们对出窑瓷器进行敲击听音、透光检验,稍有瑕疵便当场砸碎的场景时,所有人都沉默了。一位罗斯托克的贵族代表拿起一只薄胎瓷碗,轻轻敲击,清脆悠扬的玉磬之声在窑场回荡。“此等天籁之音,岂是劣品能发?”他对着陪同的大秦官员和大商人说道,“谣言止于智者。贵国的诚信与技艺,今日我等亲眼得见,钦佩之至!”

在大秦商人张世杰的陪同下,考察团成员们面对重新聚集起来的当地商人和民众,现身说法,慷慨陈词:

“诸位!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受利莫里亚谣言蛊惑,险些错失珍宝!”那位孔雀老商人声音洪亮,指着身后展示的大秦丝绸和瓷器,“大家看!这丝绸,光泽如流水,触手生温,染料皆取自天然草木花果,何毒之有?这瓷器,薄如纸却坚如玉,历经千里海运颠簸,完好无损!大秦工匠的匠心与诚信,天地可鉴!利莫里亚散布谣言,无非是惧怕大秦物美价廉的商品,冲击他们垄断的市场,损害他们不义的利益!我等商人,当以诚信为本,以货真价实为根!切莫再被小人蒙蔽,错失与大秦通商之良机!”

权威的检测报告,加上考察团成员亲眼所见、掷地有声的证言,如同阳光驱散阴霾。谣言在事实面前,迅速土崩瓦解。曾经蒙尘的大秦商品,重新焕发出夺目的光彩,销量不仅恢复,甚至因这场风波带来的“反向宣传”效应而有所增长。大秦商品以更强大的信誉和更高的性价比,在更广阔的市场站稳了脚跟。

更令利莫里亚难堪的是,其赤裸裸的贸易霸凌和卑劣的造谣手段,在国际间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反感和批评。那些原本慑于其威势而沉默的国家,看到大秦在重压之下不仅未垮,反而展现出惊人的韧性与智慧,纷纷开始重新权衡利弊。一些国家私下恢复甚至扩大了对大秦的贸易,对利莫里亚的封锁令阳奉阴违。利莫里亚在贸易领域,正陷入一种尴尬而危险的孤立境地。埃德加·莫尔顿在白银之城收到的,不再是捷报,而是一封封抱怨封锁无效、利润受损的抗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