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暗战与决心

全国公路自行车锦标赛的举办地设在云南昆明,高原环境和多变天气为比赛增添了额外挑战。破风车队提前一周抵达适应训练,入住组委会指定的酒店。

“海拔1890米,“第一次训练前,苏曼提醒队员们,“比东京高得多,前三天只做适应性训练。“

昆明的阳光强烈而纯净,天空蓝得不像话。训练路线沿着滇池延伸,远处西山睡美人的轮廓清晰可见。风景如画,但队员们无心欣赏,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备战上。

全国冠军赛是国内最高级别的单项赛事,吸引了所有职业车队和顶尖车手参加。对破风车队来说,这不仅是一场荣誉之战,更是证明自己职业资格的试金石。

“看,那是黑龙江闪电队,“训练途中,王飞指着远处一队穿着黑白相间队服的车手,“去年团体冠军。“

“那边是广东飓风队,“张振补充道,“个人计时赛和山地赛的卫冕冠军都在他们队。“

强敌环伺,破风车队显得格外低调。除了必要的官方活动,队员们几乎全部时间都用在训练和战术研究上。

第三天下午,一个意外的访客打破了平静——郑毅坐着轮椅出现在酒店大堂。

“医生允许我短途旅行,“他解释道,“不想错过你们的重大比赛。“

虽然还不能骑车,但郑毅主动请缨担任战术分析助理,帮助研究对手的比赛录像。他的专业眼光和亲身经验为车队提供了宝贵见解。

“看这个,“分析会上,郑毅指着屏幕上的黑龙江车队主将,“他的爬坡节奏有规律可循:前三分之二保守,最后突然加速。如果能在关键时刻干扰他...“

会议持续到深夜,制定了针对每个赛段的详细战术。杨速和苏曼共同主持,新老队员各抒己见,气氛热烈而专注。

“最后一点,“会议结束时杨速强调,“无论赛场内外,保持警惕。捷轮的事还没结束。“

这一提醒让房间里的温度似乎下降了几度。刘强的“意外“还历历在目,没人敢掉以轻心。

第二天一早,苏曼在餐厅遇到了黑龙江车队的教练赵刚。两人曾在业余比赛中交手,算是旧识。

“听说你们在日本表现不错,“赵刚语气友善,但眼神探究,“张振和林晓阳的组合很有看头。“

“运气好而已,“苏曼谦虚地回应,“国内比赛水平更高。“

“谦虚了,“赵刚笑了笑,“不过...你们和捷轮的问题解决了吗?“

苏曼心头一紧:“什么问题?“

“圈内都在传,捷轮不满你们的商业合作方式,可能会撤资。“赵刚装作漫不经心,“这种消息对年轻车队很不利啊。“

“谢谢关心,“苏曼保持微笑,“破风车队靠的是实力,不是赞助商。“

离开餐厅后,苏曼立即将这一对话报告给杨速。两人一致认为,这很可能是捷轮放出的烟雾弹,意在扰乱车队心态。

“心理战也是比赛的一部分,“杨速冷静分析,“专注我们自己的准备,别被干扰。“

然而,干扰接踵而至。当天下午的训练中,王飞的车胎被人为扎破,险些导致摔车;晚上回到酒店,林晓阳收到匿名短信,暗示他“小心比赛中意外“;更诡异的是,郑毅的主治医生突然打电话,要求他立即回医院复查,理由是“发现手术并发症风险“。

“这太明显了,“张振愤怒地说,“他们想在我们比赛前制造混乱!“

杨速召集紧急会议,决定采取三项措施:一,所有训练和出行必须两人以上同行;二,饮食只信任组委会指定餐厅;三,向赛事组委会报备威胁事件,寻求保护。

“我们不会被吓倒,“苏曼坚定地说,“越是如此,越要赢给他们看!“

这一系列事件反而激发了车队的斗志。训练更加刻苦,战术讨论更加深入,团队凝聚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知道吗?“一次晚餐时,老周突然说,“我突然觉得,这些破事儿让破风更像破风了。“

“什么意思?“王飞嘴里塞满食物,含糊不清地问。

“逆风前行,不畏艰难,“老周难得地文绉绉,“这不正是我们起名的初衷吗?“

比赛前夜,车队召开了最后的动员会。杨速拄着拐杖站在投影前,神情肃穆。

“明天的团队计时赛是关键,“他指着路线图,“全程50公里,海拔变化不大,但风向多变。我们的目标是前三。“

苏曼补充技术细节:“保持紧凑队形,轮转频率提高到每分钟一次。张振领骑前20公里,林晓阳和王飞中间20公里,最后10公里视情况而定。“

“记住,“杨速环视每位队员,“无论场外发生什么,上了赛道就只有比赛。用实力说话,用成绩证明。“

会议结束后,苏曼留下来整理资料。杨速倒了杯水给她,突然皱眉按住左膝。

“又疼了?“苏曼关切地问。

“没事,只是天气变化的小反应,“杨速轻描淡写,“明天的比赛,你得多担待些。医生建议我不要长时间站立。“

苏曼认真地看着他:“交给我吧。你教会了我这么多,是时候检验学习成果了。“

杨速笑了笑,眼中闪过一丝欣慰:“知道吗?创立破风车队时,我只想证明自己还能参与这项运动。从没想过会走到今天,更没想到会遇见你这样的伙伴。“

“肉麻死了,“苏曼故意打趣,却红了眼眶,“留着夺冠感言再说吧。“

两人相视一笑,默契如多年战友。窗外,昆明的夜空繁星点点,明天将是一场硬仗,但破风车队已经准备好了。

无论前方是荣誉还是荆棘,车轮都会继续转动,载着他们的梦想,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