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铁衣染尘(扩展战场细节与归府冲击)
天宝十四载冬,河阳城南门。萧战霆的横刀已卷了刃,暗红血珠顺着护手滴在玄甲上,将胸前的狻猊纹染成狰狞的模样。他身后是三百残兵,组成圆阵死死护住城门——三天前接到急报,安禄山叛军绕道太行,正朝河阳杀来。
“将军,左翼撑不住了!“副将王顺的肩甲被砍缺半角,手中长枪挑落敌兵头颅,脑浆溅在萧战霆护腕上。这位跟随他十年的兄弟,此刻眼中布满血丝,喉间像是塞了把碎砂。
萧战霆扫向城头,见旗手已倒在垛口,唐军的朱雀旗歪歪斜斜挂在旗杆上。他突然听见头顶传来破空声,抬头只见碗口粗的滚木裹着巨石从城墙上砸下,目标正是阵型中央的伤兵。
“散开!“他狂吼一声,拍马冲上前。战马嘶鸣着人立而起,前蹄踢飞一块碎石,却躲不过从天而降的滚木。萧战霆只觉腰间一沉,剧痛从尾椎炸开,整个人被砸落马下,双腿瞬间失去知觉。
“将军!“王顺的声音带着哭腔,砍翻两个敌兵后扑过来,用身体护住他。萧战霆咬碎钢牙,抓着横刀试图撑起身子,却发现两条腿像被抽去筋骨的布袋,只能眼睁睁看着叛军潮水般涌来。
不知过了多久,他在颠簸的板车上醒来,身边是满脸泥污的老汉和哭哑了嗓子的村妇。老汉说,是他们跟着败退的唐军找到他,用门板抬着走了三天三夜。萧战霆想道谢,却发现喉咙早已干裂,只能用沾满血污的手握住老汉粗糙的手指。
长安城的朱漆大门在他眼前晃了晃,终于看清门楣上“骁骑尉府“的匾额——那是三年前皇上亲赐的,如今漆色剥落,倒像是道陈旧的伤疤。柳氏的话像冰锥刺进耳孔时,他正盯着门柱上自己亲手刻的军规,第二行“毋弃伤兵“的笔画里,还嵌着当年溅上的血点。
第二章寒闺锁甲(细化妻妾矛盾与日常虐待)
子月初一,雪压梅枝。萧战霆盯着窗纸上的冰花,听着外间柳氏与账房先生的争吵。
“将军的月俸早该发了,您这样扣着......“账房先生的声音透着为难。
“扣?“柳氏尖利的嗓音像刀刮竹席,“他如今是废人,要那么多钱作甚?给你发月钱倒是应该的,再敢多嘴,仔细你的皮!“
萧战霆摸了摸枕边的荷包,里面装着母亲寄来的碎银——上个月他想让小丫鬟去买笔墨,柳氏竟说家中银钱都被贼偷了。此刻听见里间开箱子的响动,他知道,自己从河阳带回的半罐伤药,怕是又要被拿去换脂粉了。
申时三刻,苏氏的骰子声准时响起。他数着骰子落盆的声音,一共十六声——今天她该是赢了,因为赢钱时她会哼《杨柳枝》,输了便摔骰子。果然,婉转的歌声混着炭火的噼啪声传来,唱的正是“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柳氏端着药进来时,衣襟上沾着胭脂香——不是她常用的玫瑰露,倒像是苏氏房里的沉水香。药碗磕在床头柜上,溅出的汤汁烫在他手背上,他没躲,也没吭声,只是盯着她鬓边的玉簪——那是去年他托人从扬州带来的,本该送给待字的堂妹。
“装什么死人?“柳氏突然揪住他的头发,迫使他仰头,“你以为我不知道你偷偷写信给老娘?她若敢来,我便带着阿满回娘家,让你连儿子的面都见不着!“
萧战霆感觉头皮被扯得生疼,却笑了——这是自归府后第一次笑,笑得柳氏心里发毛:“你笑什么?“
“我笑你蠢,“他盯着妻子眼中闪过的慌乱,“你以为娘会由着你带走阿满?当年爹咽气前,可是让娘发过誓,老萧家的子孙,半步都不能踏出祖宅。“
柳氏猛地松手,后退半步撞在屏风上。那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又浮上心头:婆母跪在灵前,举着断簪起誓,若让萧家血脉流落在外,便自断手指。她突然想起柜子里藏着的和离书,那是兄长临死前塞进她手里的,上面还沾着血手印。
面还沾着血手印。
第三章慈母线密(深化母亲形象与家庭交锋)
腊月廿三,祭灶日。陈氏的驴车停在朱雀街尾时,车辕上的铜铃结着冰碴。她怀里抱着个蓝布包袱,里面是给孙子们绣的虎头鞋,针脚细密得能照见人影——这是她在客栈里熬了三夜赶制的,就着豆油灯,老花镜滑到鼻尖上。
推开角门的瞬间,她听见东厢房传来打骂声。循声过去,正看见柳氏揪着小丫鬟的头发,往墙上撞:“让你偷我的胭脂!贱骨头,敢学主子打扮?“
“住手!“陈氏的包袱砸在地上,虎头鞋滚出老远。柳氏惊惶转身,看见婆母胸前的银簪闪着冷光——那是丈夫的遗物,她曾在灵前见过,每次婆母戴上这簪子,说话便如刀剑出鞘。
内室的情形让陈氏险些站稳:萧战霆歪靠在胡床上,衣襟敞开,露出胸前三道新鞭痕,伤口还渗着血,滴在褪色的“忠“字纹腹甲上——那是他十六岁从军时,她亲手绣的。
“霆儿......“她颤巍巍地摸向儿子冰凉的手,触到掌心的老茧时,突然想起他第一次寄回家的军报,末尾画着歪歪扭扭的小旗子,说等打完仗,要带娘去看长安城的花灯。
柳氏的辩解像秋风吹过枯叶,毫无分量。陈氏蹲下身,捡起地上的药碗,用指尖抹了抹碗沿:“这药煎了两刻钟吧?当归三钱该后下,你倒好,和附子一起煮,是想让你夫君断肠吗?“
她转头盯着躲在廊柱后的苏氏,猩红裙裾上绣着的并蒂莲刺得人眼疼:“你当年在教坊司,唱的《长生殿》倒好,怎么忘了'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明日起,你二人卯初便来侍疾,申时去祠堂抄《女诫》,戌初我亲自检查。“
当夜,陈氏在厨房熬药时,发现米缸底沉着半把霉米,油缸里兑了三成水。她摸着灶台边缺角的陶碗,想起方才看见萧战霆喝粥时,把稗子一粒粒挑出来——就像他小时候,家里穷,娘俩分食一碗麦粥,他总把稠的推给她。
药香漫过庭院时,她听见东厢房传来低低的啜泣。是柳氏在哭,哭她早逝的兄长,哭这永无天日的日子。陈氏叹了口气,从包袱里取出半块玉佩——那是萧战霆父亲留下的,当年他替柳家兄长求过情,说“军法如山,但可保其全尸“。
第四章春冰初融(增加孩子互动与心理转变)
上元节,灯笼映着初融的残雪。萧战霆靠在廊下,看着阿满举着兔子灯跑来跑去,灯笼穗子扫过青砖,像条活蹦乱跳的小尾巴。
“爹,看!“阿满突然停住,把灯笼凑到他跟前,“里面有嫦娥,还有玉兔捣药!“烛光映着孩子红扑扑的脸,睫毛上沾着细雪,像只怕冷的小兽。
萧战霆伸手替他拢了拢斗篷,触到孩子颈间的银锁——那是他去年托人从洛阳捎回来的,刻着“长命百岁“。阿满忽然抓住他的手,贴在自己脸上:“爹的手好凉,像冰块。“
他心里一暖,刚要说话,听见角门处传来喧闹。是苏氏带着妆匣要出门,被陈氏拦住了:“元宵节该在家守着,你要去哪?“
“去平康坊会姐妹。“苏氏梗着脖子,胭脂涂得过重,衬得脸色发青,“难不成连这点子自由都没有?“
陈氏盯着她鬓边的金步摇——那是萧战霆前年送的生日礼物,如今却成了刺:“可以去,但要带着阿福。让他看看,他娘在烟花之地是如何卖笑的。“
苏氏的脸瞬间煞白,攥紧妆匣的手背上青筋暴起。她忽然想起在教坊司的日子,老鸨揪着她的头发说:“你以为被将军赎身就能当主子?不过是换个地方伺候人罢了。“
当晚,陈氏在灯下教阿满读《孝经》,萧战霆听着孩子奶声奶气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忽然想起自己第一次受罚。那时他偷偷跑去河里洗澡,被父亲打了手心,娘却在夜里给他揉着伤处说:“疼是爹娘给你的印记,要好好护着。“
他摸了摸腿上的绷带,陈氏请了太医院的退休医正,每天用艾草水给他热敷。今天换药时,他竟觉得脚趾头微微动了动——不知是错觉,还是真的有了知觉。
窗外,柳氏正在训斥厨娘,说元宵馅料里的芝麻少了。萧战霆望着她晃动的身影,忽然发现她腰间挂着的荷包,正是自己去年在军中绣的平安符——针脚歪歪扭扭,还错把“平“字绣成了“干“。
第五章旧梦惊寒(扩展战场回忆与内心挣扎)
惊蛰前夜,雷声惊醒了萧战霆。他望着帐顶晃动的光影,仿佛又回到河阳战场,滚木砸下的瞬间,他看见王顺的长枪正刺向敌将咽喉。
“王顺......“他喃喃自语,手不自觉地摸向枕头下的军刀——那是皇帝亲赐的横刀,刀柄上的蟠龙纹已被磨得发亮。忽然听见窗外有脚步声,是陈氏披着衣服过来,手里端着安神汤。
“又梦见战场了?“母亲的声音像温热的药汤,熨贴着他发紧的胸口,“王顺派人送了信,说河阳百姓在城南给他立了碑,碑上刻着'护民中郎将'。“
萧战霆闭上眼,想起王顺最后说的话:“将军,你先走,我们替你断后。“那时他趴在板车上,看着弟兄们转身迎向叛军,月光照在他们的甲胄上,像一片流动的银海。
“娘,我是不是懦夫?“他突然抓住母亲的手,指甲几乎掐进老人的掌心,“我该和弟兄们一起死在河阳,而不是像个废物般活着,连累你和孩子......“
陈氏轻轻拍着他的背,像哄儿时做噩梦的他:“还记得你小时候养的那只瘸腿狗吗?它被猎户打断了腿,却硬是拖着伤腿回家,因为这里有它的窝,有等着它的人。“
她从袖中取出封信,是王顺的字迹,说朝廷已追封战死的弟兄,每户发了二十石粟米。萧战霆摸着信上晕开的墨点,忽然想起王顺曾说,等打完仗,要带新婚的妻子去蜀中看都江堰。
更声传来,第三遍梆子响过。萧战霆听见东厢房有动静,是柳氏在咳嗽——她素来怕冷,每到阴雨便犯寒症。他忽然想起成婚那年,她冒雪去城隍庙替他求平安,回来路上摔断了簪子,却笑着说:“只要你平安,断簪也能续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