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城市群视野下的大学群发展新论
- 刘祖良
- 1964字
- 2025-04-02 13:44:58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一、国内外大学群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有关大学群发展研究内容主要散见于区域高等教育研究中。上世纪60年代,大学科技园区开始在全球盛行后,城市群与大学群关系的研究也随之兴起。美国社会学家埃茨科威兹(Henry Etzkowitz)和雷德斯多夫(Loet Leydesdoff)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政府、企业、大学“三螺旋”理论是有代表性的大学与城市群发展关系理论。进入新千年后,国内学者对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比较集中。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对城市群大学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大学与城市企业的关系研究;二是落后城市群的高等教育如何“补差”发展;三是城市群大学如何实现资源共享。
金斯顿(Goldstein)等美国学者的纵向追踪研究发现,“大学对区域经济作用渐趋显著,特别对改善区域人力资本和环境功能等影响经济成长的潜在因素贡献巨大;最近20多年,美国大学把区域产业和经济作为教学与研究的核心使命,尤其近10—15年研究热度更高”,这种越来越强的应用兴趣,使美国大学有“学术商业化”发展倾向。池莉(Chile)主张地方大学要改变“自我中心论”,树立以社会为中心的“他方中心论”新观念。虽然这种观念还不能得到70%以上的大学学者认同,但调查显示,美国乃至世界许多大学都或多或少地开始了“大学企业化”发展实践。德鲁克(Drucker)等综合研究了美国研究型大学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度,主张大学所从事的活动,尤其是教学与基础研究等知识活动,对促进区域经济进步的各种措施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与利库耶(Lecuyer)破解“硅谷之谜”所肯定的“斯坦福大学在硅谷企业诞生过程中给予了丰富的人力和技术支持作用”是不谋而合的。所以,哈勒(Harloe)坚定地指出,人们长期认为大学、国家和市场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分离的这种立场已经动摇,越来越多的大学参与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大学正在从自闭走向一种新的“知识创新模式”。
国内学者朱长风等基于对我国苏北城市群的研究分析,提出了应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建立大学与地方经济互动发展模式。周绍森、胡赤弟、王学成、吴岩等学者先后研究认为,城市群大学应坚持学科建设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培养当地急需人才,支持地区形成优势产业,实现学科、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让城市群大学的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起来,“城市群大学应根据时代发展、区域经济建设需求及学校发展实际而准确定位”,建立与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与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趋势相适应的政府主导、科教驱动,市场主导、经济驱动,政府扶持、生态驱动和混合动力、多元驱动的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模式。
二、本研究对大学群的关注点
综观国内外有关大学群发展研究的成果,有以下几点值得本研究重视。
(一)城市群与其他区域相比,大学发展有—定特殊性
区域高教概念是一个弹性概念,包括国际区域、国内区域、省际区域、省域和省内区域等。目前,几乎所有区域高等教育研究都把城市群区域与其他各类区域大学发展等同看待,忽略了城市群区域大学发展的许多特殊性,比如城市群具有高教资源密集、发展先进、生态性显著等特点,而且城市群大学有历史同源、文化同根、资源环境相近等同质性特点,这些都是其他区域大学所不具备的,是探索大学群发展政策值得重视的。
(二)有必要从国家整体利益角度审视大学群发展价值
有很多研究抓住了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大学群进行了很好的个案研究,但这些研究几乎都是局部的个别研究,而缺乏从国家整体利益角度、整体地缘角度去思考和审视大学群对国家高等教育和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意义。这不利于科学地谋划大学群或谋划大学的长远发展出路,也不利于整体意义上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创新型国家。
(三)把大学群还原回城市群环境来探讨二者如何双赢
大学原本就是城市发展的产物,从古希腊的学园到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大学就一直随着城市需求的轨迹运动发展着。大学是城市的一部分,现代大学只有被还原回城市或城市群,我们才更有机会找到大学或大学群发展出路,大学和大学群才有生命。传统研究在这一点上没给予足够重视,尤其缺乏对城市群和大学群整体关联发展的把握,使大学群游离于城市群之外,经常引发大学“一窝蜂”地追捧热点专业、盲目扩张或者发展定位摇摆不定的现象,大学群难于形成地域优势,城市群难于获得大学群长期稳定支持。
(四)大学群发展研究需要广泛的城市群精英参与
随机抽样调查了国内2000年以来52篇论文的74位作者,发现他们100%来自大学,其中82%的作者身份是高等教育的普通人员,8%的研究者身兼领导角色,其他社会部门对大学群发展研究的参与率几乎为零。看来国内的城市群大学发展研究是高等教育部门在唱“独角戏”,这种状况对大学集群发展极为被动和不利,与美国、日本、北欧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社会对大学发展关注度有差距,不改变这种局面,我国大学群很难在城市群土地上振兴起来,当然,没有发达大学群支撑的发达城市群也是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