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现代简史

一 海尔·塞拉西一世皇帝的统治和改革

继承皇位后,海尔·塞拉西一世继续推进他的中央集权化和现代化改革。1931年,他发布诏书,颁布以1899年日本帝国宪法为蓝本的宪法。这是埃塞俄比亚历史上第一部宪法。宪法赋予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它宣布皇帝是“神圣的,其尊严不可侵犯,其权力不容争议”。宪法第十一条写道:“皇帝规定一切行政部门的机构和条例,任免文武官员并决定他们各自的职能和薪金。”不过,宪法也规定设立参议院和众议院。参议院议员由皇帝“从长期作为亲王、大臣、法官或高级军官替帝国效劳过的贵族中任命”。众议院在“人民没有能力进行选举之前”,也由皇帝“从贵族和各地土司中提名”。参议院和众议院均无独立的立法权,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讨论皇帝交议的事项。宪法虽未触动埃塞俄比亚封建制度的根基,也未对皇帝的权力作任何限制,但较之过去无疑是一个进步。1930年,埃塞俄比亚颁布第一部刑法典。1931年,在英国、法国、德国等国金融机构的帮助下,埃塞俄比亚第一家银行——埃塞俄比亚银行成立,并发行埃塞俄比亚货币。为了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埃塞俄比亚聘请了许多外国顾问,分布在政府各部。

埃塞俄比亚税收制度也得到改革。逐步废除了以实物和劳役交税的旧制度,代以货币税收。税收除支付地方官员的薪金和其他开支外,上交中央财政,取代以前地方官员不定期向中央交纳的贡赋。同时,埃塞俄比亚还初步建立起征收关税的制度。

海尔·塞拉西一世还改革埃塞俄比亚的兵役制,朝建立一支现代化的国家军队的方向前进,以取代之前实行的中央和地方分别养兵的制度。一批青年军官被派到英国、法国的军校学习。他还聘请比利时军官来埃塞俄比亚训练皇家卫队。1934年,在霍勒塔开办了埃塞俄比亚历史上第一所军事学校,越来越多的新兵得到正规的军事训练。

海尔·塞拉西一世重视教育。20世纪30年代,埃塞俄比亚教育事业得到较大的发展。1932年帝国政府成立了教育部。到1936年,各省已开办了十所新的国立学校。1931年还开办了一所女子学校。派往欧美国家留学的埃塞俄比亚学生越来越多。到1936年,已有200多人赴欧美留学。

海尔·塞拉西一世还推行“模范省计划”,挑选几个省进行较全面的改革,供其他省份模仿学习。

总之,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海尔·塞拉西一世的改革已开始收到成效。埃塞俄比亚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都出现了明显的进步。然而,1935年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对埃塞俄比亚的侵略,打断了海尔·塞拉西一世的改革进程。

二 抗击意大利法西斯侵略的战争

意大利并不甘心1896年在阿杜瓦的失败,它始终觊觎埃塞俄比亚这个古老非洲最后一个未被征服的国家。这里凉爽宜人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令意大利垂涎不已。1922年,意大利成立以贝尼托·墨索里尼为首的法西斯政权,大张旗鼓地宣扬法西斯理论,进行帝国主义扩张,侵略埃塞俄比亚的企图日益昭显。1928年,意大利虽然与埃塞俄比亚签订了《友好条约》,但意大利并不准备遵守它,而只把它作为迷惑埃塞俄比亚人的手段。它在寻找一切可能的时机入侵埃塞俄比亚,以“洗刷阿杜瓦的耻辱”。1934年12月发生的瓦尔瓦尔事件为意大利提供了侵略埃塞俄比亚的借口。

瓦尔瓦尔是埃塞俄比亚东部欧加登与意属索马里交界地区的一小块绿洲,位于埃塞俄比亚境内。由于埃塞俄比亚没有足够的军事力量,该地一直没有埃军驻守。而意大利殖民军队却瞒着埃塞俄比亚,于20世纪30年代初在该地设立了军事据点。

1934年12月底,英国-埃塞俄比亚联合勘界小组在埃塞俄比亚军队的护卫下来到瓦尔瓦尔。埃军与驻守在那里的意大利军队发生冲突,意大利动用了飞机和装甲车,双方互有伤亡。事件发生后,埃塞俄比亚政府要求把争端提交国际仲裁。而意大利断然拒绝,提出“哈拉尔总督亲自到瓦尔瓦尔赔礼道歉、惩处肇事者、赔偿20万埃元”的无理要求。埃塞俄比亚于1935年1月向国际联盟正式提出控诉。

海尔·塞拉西一世对国联抱有天真的幻想,指望国联能够主持公道。为避免同意大利军队发生进一步的冲突,他还命令埃军从所有边界地区后撤30千米。然而此时英、法已公开对意大利采取绥靖政策,它们都不愿意因为埃塞俄比亚问题而得罪意大利。因而国联对埃塞俄比亚的控诉采取了拖延的政策。直至1935年9月,国联才做出无关痛痒的裁决,认定埃、意双方在瓦尔瓦尔事件中均无过错,建议双方根据埃塞俄比亚-意大利友好条约精神解决争端。在这期间,意大利已向厄立特里亚和意属索马里增派了大量部队,运去包括飞机、机动车、大炮在内的大量军用物资,做好全面进攻埃塞俄比亚的准备。

1935年10月3日,意大利不宣而战,从厄立特里亚和意属索马里两个方向同时向埃塞俄比亚发动进攻。10月7日,国联通过决议,宣布意大利为侵略者。11日,国联对意大利实行半心半意的制裁,但不把重要而意大利又紧缺的物资——石油列进禁运清单。美国政府也只是呼吁本国企业对意大利实行自愿的“道德禁运”。这些无关痛痒的措施不但未能阻止意大利的侵略,反而助长了意大利的气焰。

埃塞俄比亚大规模的抗意战争持续了7个月。埃、意双方军事力量对比悬殊。海尔·塞拉西一世的军事改革才刚刚开始,那时埃塞俄比亚武装部队由总督、分督和土司的封建民团、中央政府的军队和海尔·塞拉西一世本人的常备军组成。虽然在人数上多于意大利殖民军队,但在装备、训练等方面远不如意军。埃军中,只有海尔·塞拉西一世的常备军是用现代方法训练和用现代武器装备起来的,其他部队未接受过正规训练。因此,尽管埃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难以抵挡意军的长驱直入。北路意军在几天之内就拿下阿迪格腊特、阿杜瓦等城镇。11月8日,意军攻下提格雷省首府默克雷。在东南战线,意军很快就占领欧加登的大部分地区,并向锡达莫地区挺进。面对埃军的抵抗,意军使用化学武器,用飞机投掷毒气弹和喷洒芥子气,造成大量埃军和无辜平民伤亡。

1936年初,埃塞俄比亚军队与意大利军队在坦皮恩地区展开激战。埃军在意军毒气和重磅炸弹的攻击下溃退。意军打通了通往戈贾姆和绍阿,进而通往亚的斯亚贝巴的通道。1936年3月底至4月初,由海尔·塞拉西一世亲自率领的埃军在梅丘向意军发动大规模的反攻。虽然皇帝本人亲自操纵机关枪向敌人射击以鼓舞士气,但反攻遭到失败,埃军溃退。皇帝本人率领小队人马撤回亚的斯亚贝巴。4月15日,意军攻占被认为是亚的斯亚贝巴北大门的德赛,接着又攻占德布腊伯罕,兵临亚的斯亚贝巴城下。5月2日,海尔·塞拉西一世登上一列开往法属索马里(今吉布提)的火车,从那里乘英国军舰前往欧洲。5日,意军占领亚的斯亚贝巴。4天后,意大利正式宣布吞并埃塞俄比亚。

三 意大利的统治和埃塞俄比亚人民的反抗

1936年6月初,意大利颁布一部宪法,将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和意属索马里合并为一个单一的殖民地,并采取分而治之的办法,将这一殖民地划分为六个省,即厄立特里亚省(包括提格雷的大部分地区)、阿姆哈拉省、绍阿省、盖拉-锡达莫省、哈拉尔省和索马里省,实行严酷的法西斯统治。意军占领亚的斯亚贝巴后,几天内便枪杀了至少1500名埃塞俄比亚人。1937年2月19日,两名埃塞俄比亚青年向意大利总督格拉齐亚尼元帅投掷手榴弹,炸伤格拉齐亚尼。意大利军队和警察立即在亚的斯亚贝巴和埃塞俄比亚全境展开一场大搜捕和大屠杀。短短几天内,被屠杀的埃塞俄比亚人就达3万人,其中一半以上是青年人。埃塞俄比亚正教也成了意大利殖民统治的牺牲品,许多教士和修士因为支持或同情爱国将士而惨遭杀害。如意大利军队由于在德布腊利巴诺斯古老的绍瓦修道院发现武器,便将全部350名修士枪杀。

但意大利的野蛮镇压并未压服埃塞俄比亚人民,各省都有爱国将士在进行抵抗。一批爱国战士在霍勒塔军校毕业生的领导下,成立“黑狮会”;另一批爱国将士成立了“团结与合作委员会”。这些爱国武装采取游击战的方式,袭击意军哨所,切断意军交通线,给意大利的殖民统治以沉重打击。

海尔·塞拉西一世流亡国外后,也未停止为埃塞俄比亚的独立和尊严而斗争。他于1936年6月30日来到日内瓦的国联总部,发表震撼人心的演说。他抨击欧洲国家对意大利的绥靖政策,他说:“我是在捍卫所有正在受到侵略威胁的弱小民族的事业。曾经对我做出的诺言变成什么了?……上帝和历史将会记住你们的判断。”他的讲话被认为代表了“世界的良心”。但是英、法继续对意大利实行绥靖政策,不久后就承认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占领。海尔·塞拉西一世回到英国,过着孤独、寂寞的流亡生活。

四 胜利和复国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1940年6月,意大利向英、法等国宣战。8月,意大利军队占领英属索马里。二战的爆发改变了英、法等国对埃塞俄比亚的态度。解放埃塞俄比亚、消灭意大利在东非的军队,成为盟国整个战争战略的一部分。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英国决定与海尔·塞拉西一世皇帝及埃塞俄比亚爱国武装合作,并调集军队从北、西、南三个方向对埃塞俄比亚形成合围之势。海尔·塞拉西一世于1940年初乘水上飞机取道马耳他和埃及,来到苏丹的喀土穆,领导光复埃塞俄比亚的战争。

解放埃塞俄比亚的战争由英国的奥德·温盖特上校指挥,包括英国、南非、苏丹及英国殖民地尼日利亚、肯尼亚等国军队参加了战争。英国制订的战略是从西、北、东、南四个方向合围意大利军队,将其孤立在埃塞俄比亚高原的中心地区,切断其与法属索马里、厄立特里亚的交通运输线,最后予以歼灭。1940年底,一支由英国将领桑德率领的英-埃联军从苏丹进入埃塞俄比亚的戈贾姆省,另一支由普拉特少将率领的军队从苏丹进入厄立特里亚,由肯宁汉将军率领的部队也从肯尼亚攻入意属索马里。1941年1月20日,海尔·塞拉西一世皇帝越过苏-埃边界进入埃塞俄比亚,这对埃塞俄比亚的爱国武装力量来说是巨大的鼓舞。盟军在埃塞俄比亚爱国部队的配合下,势如破竹,意军被迫向埃塞俄比亚北部高原地区撤退。在北线,普拉特少将率领的联军在围攻克伦53天后,终于迫使守城意军投降,从而打通了通向阿斯马拉和提格雷的道路。1941年,北部战事基本结束,厄立特里亚的意军被歼灭。在南线,盟军的进展也很迅速,很快就占领意属索马里,不久后又攻入埃塞俄比亚,解放季季加和哈拉尔等城市。4月6日,盟军进入亚的斯亚贝巴。5月5日,海尔·塞拉西一世皇帝回到亚的斯亚贝巴。又经过半年多的扫荡,最后一支意大利军队于1942年1月向盟军投降,埃塞俄比亚解放战争宣告结束。

解放战争期间和战后初期,埃塞俄比亚与英国围绕控制与反控制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斗争。英国从旧的殖民主义思维出发,认为它对解放埃塞俄比亚有功,理应有权决定埃塞俄比亚的命运,管理埃塞俄比亚的内外事务。英国在未征求海尔·塞拉西一世意见的情况下,就成立了埃塞俄比亚军政府,任命菲力普·米切尔爵士为首席政治官。此举引起埃塞俄比亚方面的不满。英军攻克亚的斯亚贝巴后,海尔·塞拉西一世发布诏书,任命一个由7人组成的内阁和亚的斯亚贝巴市长。后来在英国占领当局的压力下,海尔·塞拉西一世被迫将内阁成员改为英国军政府的顾问。不久后,双方达成一项临时协定,规定埃塞俄比亚所有与战争有关的行动,不论是国内的还是国际的,都要取得英国的同意。这就等于给了英国最高决策权。1942年1月,英-埃双方签署一项新的协议。协议虽然承认埃塞俄比亚是个独立的主权国家,但又规定由英国来帮助埃塞俄比亚重建和训练军队;由英国训练埃塞俄比亚警察部队;英国向埃塞俄比亚政府各部和主要省份派遣顾问;英军可以免费使用埃塞俄比亚的设施。协议同时还规定,埃塞俄比亚一些具有战略重要性的地区,如欧加登地区、法属索马里与埃塞俄比亚的边界、亚的斯亚贝巴-吉布提铁路等,继续由英军直接控制。

五 二战后的改革与反抗

复国后,在把埃塞俄比亚建设成怎样一个国家的问题上,埃塞俄比亚国内各种势力有着很不相同的看法并进行了激烈的交锋。传统、封建的统治集团以及埃塞俄比亚正教会希望在战胜意大利法西斯后恢复他们的封建特权。而一批年轻的、经过战争洗礼特别是接受西方教育的人希望改革埃塞俄比亚的封建制度,将埃塞俄比亚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国家。海尔·塞拉西一世皇帝本人随着年事渐高,不再像战前那样热衷于改革了。他虽然继续进行了一些改革,但同时受到旧的保守势力和具有现代意识的人的抵制。因此,二战结束后的埃塞俄比亚矛盾重重。

作为扩大中央政府权威计划的一部分,海尔·塞拉西一世皇帝试图改革埃塞俄比亚税收体制,扩大税收基础。1942年3月,他发布改革税收的敕令。根据该敕令,埃塞俄比亚全国的土地划分为三类,即肥沃土地、半肥沃土地和贫瘠土地,并据此按三种固定的税率征收土地税。但改革措施触犯了旧的封建土地贵族的特权,结果,戈贾姆、提格雷和贝格姆迪尔等省的贵族们一致反对对他们的土地特权施加任何限制。海尔·塞拉西一世皇帝被迫做出让步,收回在这些省份进行土地税收改革的成命。其他一些省份的贵族也起来抵制税收改革,皇帝也被迫免除了他们的纳税义务。

海尔·塞拉西一世皇帝还试图对埃塞俄比亚正教会进行有限的改革,以加强对教会的控制。这一改革于1948年开始,1956年结束。改革后,埃塞俄比亚正教会的大主教不再由亚历山大的总主教任命,而是由皇帝本人直接任命。在埃塞俄比亚1000多年的基督教历史上,这是首次由埃塞俄比亚人而不是由埃及人出任大主教。但埃塞俄比亚正教会仍然承认亚历山大总主教的领导地位。与此同时,教会与国家的关系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变化,教会拥有的土地不再免税,而开始向国家交税。教士也失去了触犯法律时只在教会法庭内接受审判、不受世俗法庭审判的特权。

为加强中央集权,海尔·塞拉西一世皇帝还调整了全国的行政区划,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和行政机构。全国的行政区划分为省、县(Awrajas)、区(Weredas)、小区(Mikiti Weredas)四级。省设总督,直接由皇帝任命。县、区、小区均设立相应的行政机构。经过这些改革,埃塞俄比亚具备了一个现代国家的雏形。但各级政府的主要官员,尤其是省政府的高级官员仍由大大小小的贵族把持,年轻、受过较好教育的官员受到排挤。

1955年,海尔·塞拉西一世皇帝颁布新宪法。但新宪法不但没有限制皇帝的权力,还强调皇权的神圣性。宪法明文规定埃塞俄比亚皇权是上帝赋予的,不受任何挑战。按照新宪法,参议院仍旧由皇帝本人亲自任命,众议院虽由选举产生,但选举只是个形式,事实上大多数众议员仍然由皇帝指定。皇帝有召开、推迟、中止、延长和解散议会的权力。宪法使政府与东正教会的关系得到加强,规定皇帝必须是基督教徒,所有皇族成员必须信仰基督教。新宪法虽然也写进了言论、出版自由和普遍选举权等人权与政治权利的条文,但被认为只是一种点缀。

海尔·塞拉西一世的缓慢改革既招致保守势力的不满,也不能满足具有现代意识的埃塞俄比亚人的愿望。埃塞俄比亚皇家军队内一批青年军官要求改革的情绪日益高涨。1960年12月13日,皇家警卫队司令门格斯图·纽威趁皇帝出国访问之机发动政变,拘押皇太子、20多名内阁大臣和其他一些政府官员。政变领导人宣布,他们行动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能改善人民经济、社会和政治地位的政府,但未明确提出废除君主制。政变得到老百姓一定程度的支持。亚的斯亚贝巴大学生上街游行以示支持,但埃塞俄比亚陆军和空军仍然忠于皇帝。埃塞俄比亚正教大主教也发表声明,谴责政变分子是反宗教的卖国贼。12月17日,海尔·塞拉西一世皇帝回到首都,政变失败。

六 与厄立特里亚的联邦

二战结束后,海尔·塞拉西一世皇帝对前意属殖民地厄立特里亚和索马里提出领土要求。当时厄立特里亚处于英国的占领之下,英国在那里设立了政府机构,厄立特里亚成为英国的托管地。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厄立特里亚人在厄立特里亚的政治前途方面也呈现出不同的倾向,一部分人主张独立,一部分人则主张与埃塞俄比亚合并,还有一部分人甚至主张回到意大利的怀抱中去。上述三种势力中,得到埃塞俄比亚支持的联合派渐渐占了上风,他们成立了统一党,进行与埃塞俄比亚结成联邦的宣传鼓动。同时,海尔·塞拉西一世皇帝也进行紧锣密鼓的外交游说,要求国际社会同意把厄立特里亚并入埃塞俄比亚。1950年12月,联合国大会以46票赞成、10票反对通过决议,规定厄立特里亚与埃塞俄比亚结成联邦。决议规定,厄立特里亚应当“在埃塞俄比亚皇帝的主持下,作为一个自治单位同埃塞俄比亚结成联邦”。联邦政府掌管国防、外交、货币和财政、对外贸易和各省间商业、国际和各省间交通,其中包括港口;厄立特里亚人和埃塞俄比亚人有共同国籍,并建立由厄立特里亚和埃塞俄比亚的代表参加的帝国联邦会议;厄立特里亚政府拥有关于内部事务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权。

1952年,英国占领当局和联合国在厄立特里亚组织了选举,成立厄立特里亚议会,通过厄立特里亚宪法。宪法和议会均得到海尔·塞拉西一世皇帝的批准。9月,英国最后一位行政长官离开厄立特里亚,厄立特里亚由此与埃塞俄比亚结成联邦。

但联邦的安排并非一帆风顺。海尔·塞拉西一世皇帝本来就对联邦的安排不满意,他所要求的是吞并厄立特里亚,使厄立特里亚成为埃塞俄比亚帝国的一个省,而不是与之结成联邦。而厄立特里亚的许多人虽然主张与埃塞俄比亚结成联邦,但希望维持相对独立的地位。海尔·塞拉西一世为达到合并厄立特里亚的目的,采取软硬兼施的策略,对持不同政见者实施威胁、逮捕、关押等措施,关闭具有独立倾向的报刊,取缔有独立倾向的政党。1958年12月,由拥护合并的议员控制的厄立特里亚议会通过决议,决定取消厄立特里亚的旗帜,只挂埃塞俄比亚旗帜。1960年5月,厄立特里亚议会再次通过决议,将厄立特里亚政府改为“厄立特里亚行政机构”。1962年11月14日,埃塞俄比亚与厄立特里亚的联邦关系正式结束,厄立特里亚成为埃塞俄比亚的一个省。然而,埃塞俄比亚宣布合并厄立特里亚之时,就是厄立特里亚开始争取独立的武装斗争之日。这场斗争持续了30多年,最终拖垮了埃塞俄比亚。

七 1974年革命前的形势

1960年12月未遂政变后,海尔·塞拉西一世皇帝的封建政权又持续了14年,直至1974年被人民起义所推翻。这14年间,埃塞俄比亚危机四伏,矛盾丛生,其中最为突出的两个问题是土地问题和税收问题。企图维护封建特权的旧势力与寻求变革的力量之间进行了尖锐的较量,海尔·塞拉西一世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镇压了1960年政变后,海尔·塞拉西一世为了安抚那些同情或支持政变、要求变革的社会力量,进行了一些改革,特别是将更多的土地赐予军队和警察部队中的高级官员,但这种传统的做法未能解决埃塞俄比亚面临的错综复杂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特别是最为突出的土地问题。作为一个农业国,土地是埃塞俄比亚所有问题的焦点。如前文所述,此时埃塞俄比亚继续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占有的两极分化继续发展,皇帝继续把分封土地作为维系各级官员对封建帝制忠诚的主要手段之一。为数不多的土地贵族和教会拥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广大农民处于无地或少地状态,长期充作土地贵族的佃农,受到重重盘剥。佃农常常要将收成的50%~70%交给地主,还要承担各种徭役。改革土地制度的任何努力,都遭到由封建贵族控制的议会的反对。这种封建土地所有制限制了埃塞俄比亚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全国农业生产长期徘徊在很低的水平上,一遇上自然灾害,就可能发生大范围的饥荒。

1966年,海尔·塞拉西一世皇帝提出一项税收改革计划,要求对全国的土地进行登记,对土地的收入征收累进所得税,目的是削弱土地贵族的势力,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但计划遭到由旧贵族控制的议会的强烈反对。结果,1967年议会通过的法案与海尔·塞拉西一世皇帝提出的计划有很大的不同。但即使如此,该法案还是遭到土地贵族的抵制,戈贾姆等省土地贵族起兵反抗中央政府。海尔·塞拉西一世被迫对该省进行了两年的军事清剿,但未能压服反抗的土地贵族。1969年,中央政府被迫撤军,中止税收法案的实施,还取消该省自1940年以来所有拖欠中央政府的税收。

二战结束后至1974年间,埃塞俄比亚经济虽然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基本结构没有改变,而且存在许多问题。从1957年起至封建帝制垮台前,埃塞俄比亚先后制订并执行了三个五年发展计划,为经济发展规定了宏伟的目标,但三个计划的主要目标均未实现。三个计划对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社会发展没有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1960~1974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3.69%,而同期人口增长率为2.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仅为1.39%。在这十多年间,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从1960/1961年度的65%降至1974年的50%。政府对农业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小规模农业。例如,1963~1974年,用于农业的资金仅占政府财政支出的4.2%。结果,粮食生产的增长速度不及人口增长的速度。在工业方面,由于政府推行进口替代战略,建立起以食品加工、纺织、饮料、卷烟、水泥、金属生产、火柴等为主的工业企业,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从1960年的12%提高到1974年的15%,但大部分工业均为资本密集型企业,创造的就业机会相当有限,而且这些企业的设备、原料均主要依靠进口,与国内其他经济部门没有太多联系。此外,大部分工业企业集中在亚的斯亚贝巴和迪雷达瓦两地,其他地方基本无工业发展可言。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引发革命的重要因素之一。

海尔·塞拉西一世皇帝的现代化努力虽然没有取得成功,但这个进程却造就出一批具有现代意识的城市新兴阶层,他们对封建帝制日益不满,最终导致革命的发生。从1965年起,亚的斯亚贝巴等地就不时发生学生上街游行示威的事件。示威者要求进行土地改革,取消封建特权,惩治腐败和抑制日益升高的通货膨胀。南方各省的农民暴动亦此起彼伏。1972~1974年,埃塞俄比亚持续发生严重旱灾,沃洛、提格雷等省的灾情尤为严重,而政府既不积极采取救灾措施,又对外隐瞒灾情,造成国际救助无法及时到位,导致20多万人饿死。埃塞俄比亚城市居民、学生、知识分子以及军队中的年轻军官和士兵对封建政权的不满情绪与日俱增。

与此同时,厄立特里亚的独立战争日益激烈,消耗了埃塞俄比亚大量人力、财力、物力。早在1958年,一批流亡国外的厄立特里亚人就在埃及的开罗成立了厄立特里亚解放运动(Eritrean Liberation Movement),其领导人是哈米德·伊德里斯·阿瓦特(Hamid Idris Awate)。1960年,另一个组织厄立特里亚解放阵线(Eritrean Liberation Front)成立。该组织成立之初,其成员主要是穆斯林,得到伊拉克和叙利亚的支持。后来随着基督教徒的加入,该组织转变成一个激进的反资本主义的民族主义组织,并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从1961年起,该组织在厄立特里亚开展武装斗争。到1966年,该组织的力量已经遍布整个厄立特里亚,对埃塞俄比亚军队和政府的统治构成了重大挑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组织内部发生分裂。1970年6月,奥斯曼·萨拉赫·萨贝(Osman Salah Sabbe)率领一批成员脱离厄立特里亚解放阵线,另组人民解放阵线,后又于1972年改名为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厄立特里亚解放阵线和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得到许多城市居民、学生、知识分子和左翼人士的支持,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到1975年,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已经拥有一万名战斗人员。到1977年,上述两个组织的武装已经控制了厄立特里亚大部分地区,埃塞俄比亚军队只控制了大城市和主要交通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