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歇后语的辨识

第一节 歇后语的界定和性质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经常运用一种具有特定意义和固定结构的特殊的语言形式(葛本仪,2001: 22),它通常由两部分组成,这两部分主要通过运用比喻和双关的手法,由前一部分引出后一部分,而后一部分则是对前一部分的解释说明,两部分之间通常有较长的停顿,书面上一般用破折号来表示,这类语言形式一般称之为歇后语,有的学者分别称这两部分为引子和注释(温端政,2006: 271),于是歇后语也可以称为引述语,如“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基于这样的认识,可以确定为歇后语必须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从结构方面说,歇后语是一种双体的定型结构。

所谓双体是指歇后语一般由前后两个部分构成,前后两部分都主要由词组(固定词组或自由词组)或复句构成实际上由于引注之间长停顿以及歇后语独立成句的功能,无论引子和注释是由何种单位构成,它们都分别具有了句子的性质,整条歇后语则可以视为一种特殊的复句。详见本书第二章第三节“引注结构的句法实现考察”。,少数情况下后一部分还可以由词构成,如:

 

牛屁股缝里的牛虻虫——又会钻空子,又会吸血(引子为自由词组,注释为复句)

舌尖上画字——一言为定(引子为自由词组,注释为成语)

小鸡吃大豆——够呛(引子为自由词组,注释为词)

酒盅里洗澡——小人(引子为自由词组,注释为词)

 

所谓定型是指歇后语的声音形式和意义内容一旦结合在一起,并被社会约定俗成,它就变成了一种相对固定的语言形式,这种音义结合体具有整体性,一般情况下不能随便改变。所谓结构是指作为固定语,它是由其他许多成分组成的,从语音形式方面看,它是由不同数量的音节组合而成的整体,从意义形成方面看,它是由词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组合而成的。因此,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歇后语都是一个具有内部结构形式的整体。所以歇后语是一种定型结构。

第二,从语义方面说,歇后语前后两部分具有引注关系。

引注关系是指歇后语前后两部分之间应该具有被说明和说明、被注释和注释的关系,具体来说,引注关系又有比喻关系(喻体+喻解或本体)和双关关系(引申+双关)(详见本书第四章第三节“现代汉语歇后语标点符号动态规律考察”),这在双体结构中是非常特殊的,是歇后语有别于其他双体结构(如词组或句子中的双体结构)的最突出的特点。因为其他双体结构前后两部分之间一般具有正常的语法关系和语义关系,引注关系并不符合任何一种常见的语法关系和语义关系,当然,换个角度来说,可以视之为一种特殊的语法和语义关系。其他双体结构的例子如:

 

含在嘴里怕化了,捏在手里怕碎了(惯用语,双体之间是联合关系)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谚语,双体之间是假设关系)

 

第三,从语音方面说,歇后语前后两部分间一般有较长的停顿。

这种停顿可以持续较长时间,但对不同歇后语来说,停顿的长短可以有所不同,常用的歇后语引注间的停顿可长可短,如“兔子尾巴——长不了”,不经常使用的歇后语引注间的停顿一般较长,另外,到了具体语境中,停顿时间还要根据上下文来适当调整。书面上这种停顿一般用破折号。

在以上三个特点中,前两个特点是歇后语的本质特点和主要特点,第三个是非本质的次要特点。判断歇后语时主要依靠前两个特点,适当参考第三个特点。

需要说明的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有的学者认为歇后语还应该包括一种叫作缩脚语的语言形式,如说“风调雨顺”的时候故意省去“顺”,只说出“风调雨”,说“张灯结彩”的时候只说出“张灯结”,说“无所谓”的时候只说出“无所”,但在这之后语言学界逐渐统一成了前面的看法,目前学术界对典型的歇后语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