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歇后语辨识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然而,在具体的语言运用中,有的语言形式只具有歇后语的某些特点,而缺少另外的一些特点,这时很难判断这一形式是否是歇后语。例如:
(1)你是狗扑老鼠!你有良心,把她抬到你家。放进龛里供养起,我李家管不着。(刘江《太行风云》)
(2)你们俩加起来,也斗不过姓蒋的,姓蒋的是棉花里藏针,肚子里有牙。(莫言《丰乳肥臀》)
(3)李大波抱着大枪,提心吊胆地做了押运兵。(柳溪《战争启示录》)
(4)在喧闹而无聊的气氛中,刘远心中计算着时间,一会儿比一会儿踏实,觉得十拿九稳把王金庆干掉了。(雪克《战斗的青春》)
其中的“狗扑老鼠”“棉花里藏针”“提心吊胆”和“十拿九稳”又出现在歇后语“狗扑老鼠——多管闲事”“棉花里藏针——软里硬”“下雪天过独木桥——提心吊胆”和“荞麦地里抓乌龟——十拿九稳”中。
有时即使断定了某一形式的歇后语的身份,但是它到底代表几个歇后语,也存在很大的争议,例如以下是两组在具体语言运用中找到的一些相近的歇后语形式:
(5)狗咬老鼠——多管闲事/狗拿老鼠——多管闲事/狗逮老鼠——多管闲事/狗抓老鼠——多管闲事/狗捉老鼠——多管闲事/狗捉老鼠——多事/狗咬耗子——多管闲事/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狗抓耗子——多管闲事/狗逮耗子——管闲事/狗拉耗子——多管闲事/狗扑耗子——多管闲事/狗咬耗子,猫看家——多管闲事
(6)孙猴子的筋斗云——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孙悟空打了七十二个跟头——打不出如来佛的掌心/孙悟空翻千个跟头——还在如来佛手掌心/孙悟空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还是翻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孙猴子一蹦十万八千里——还是跳不出如来佛的掌心/孙悟空本事大——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转引自温端政主编《中国歇后语大词典》(辞海版)]
以上其实是辨识歇后语的两个方面,即歇后语的分离性和同一性。其中的问题至今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歇后语的分离性和同一性理论来源于词的分离性和同一性理论,所以有必要首先介绍一下词的分离性和同一性理论。这是首先由苏联的语言学家斯米尔尼兹基提出的一个重要的词汇学理论,他先后曾经写过两篇长论文《词的分离性》和《词的同一性》, 1957年中国出版的第一部汉语构词法专著《汉语的构词法》(陆志韦著,科学出版社),其中以附录的形式收入了由王福庭译、陆志韦校的《关于词的问题》,即斯氏的《词的分离性》一文,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文革”结束后1982年张永言先生出版了《词汇学简论》一书,该书将这一理论比较好地应用到了普通词汇学的研究中;1990年刘叔新先生出版了《汉语描写词汇学》,该书在第二章广泛运用这一理论分析了现代汉语中的词。在此影响下,汉语语法学中虽然并没有出现大篇幅地介绍这一理论的论著,但是学者们经常会在各种论著中使用这一理论。可以说,分离性和同一性理论主要运用到词的辨识当中,并且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了。但是在语汇的研究中这一理论使用得并不多,在歇后语的研究中就更少了。我们目前仅见到王吉辉在其专著《固定语研究》中讨论过“歇后语的同一性”问题,但是讨论并不深入。本书着眼于此,将这一理论和歇后语的研究结合起来,以期能科学有效地解决歇后语的辨识工作。
具体说来,目前“歇后语的分离性和同一性”的分析中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不能清楚地区分歇后语和其他固定结构如成语、惯用语和谚语;另一方面是歇后语一般是在口语中使用,因此动态形式非常丰富,加之在不同的方言区和社会群体中可能又存在不同的运用情况,这导致我们对其进行辨识时很难找到足够的依据。这两方面都与歇后语动态形式有关,都属于在动态中辨识歇后语的内容。以往歇后语的研究主要侧重静态形式的研究,虽然也有对歇后语运用问题的探讨,但是基本上是为说明其结构和语义方面的特点以及规范化服务的,说到底,主要还是针对静态研究的需要而进行的,但是由于“语”的特点,歇后语的动态形式还有不同于静态的特点,比如变体多、存在临时性的歇后语等,这是辨识歇后语时遇到的主要难题,这在以往的研究中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只有从歇后语的动态形式入手,才能有效解决歇后语的辨识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分离性和同一性理论其实是一种辨识词汇单位的普遍性理论,过去主要用来辨识词,本书用来判定歇后语。同样作为词汇单位,又使用同一辨识方法,这两项工作肯定有许多相通之处;但与词不同的是,歇后语是一种固定的句子形式,因此它带有“语”的明显特点,这一点在运用辨识理论时必须充分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