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歇后语的分离性
歇后语的分离性工作就是在语流中分离歇后语的工作,也就是将歇后语和相邻的语言单位区分开来。这包含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将歇后语和其他固定结构谚语、成语、惯用语等区分开来,另一方面是将歇后语和临时性的自由词组、句子区分开来。这大体分为两种情况:
1.完整形式的歇后语
同时具有引子和注释的语言形式一般都是歇后语,我们称之为完整形式的歇后语。这种歇后语是在语流中最容易切分而且基本没有争议的一类。其他固定结构一般不具有这种结构形式和引注关系,例如(本章在举例时,如果引子和注释同时出现,则在引子下用着重号标明,在注释下用下划线标明):
(7)行行行,就算我是嘴上抹石灰——白说。其实我是给你开个玩笑,我哪儿会打什么篮球呀。
(8)我虽然负责仓库,但那是丫鬟带钥匙——当家不做主,要是开仓库门,还得体育部长说了算。
(9)众人一听更合心意,纷纷摩拳擦掌喊道:“好哇,这叫孙悟空闹地府,勾他的生死簿!”(唐亢双等《闹海记》)
(10)夏连凤不吱声,觉得本来已经到手的钱钞“呼啦”一下子又飞走了,一肚子不舒坦,横眉竖眼地转过身去,嘴里嘀咕:“豁上性命也得救大家的急!反正庄户人挑粪蛋,两头都是屎(死)! ”(王火《血染春秋》)
需要说明的是,停顿也是歇后语的重要标志,在语言运用中,大多数歇后语引注之间仍然有较长的停顿,书面上经常用破折号表示,有时在一定条件下,停顿也可能变短,这时,在书面上经常用逗号加以体现,如例(11),甚至不用任何标点,如例(14),例如:
(11)秦亚男伸手打了唐龙一巴掌,“你真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柳建伟《突出重围》)
(12)头儿是保卫火岛的英雄,是首长握过手的,上过报的,人家是拽着胡子过河,牵须(谦虚)过渡(度)。(周振天《天边有群男子汉》)
(13)你呀,想套我的话!不愧叫做假圆。假者,心术不正;圆者,圆滑也。前两年我赠给你这个雅号,就像牛角套竹笋,正合适!(武剑青《流星》)
(14)政府有5000亿公款吃喝资金,3000亿公车消费资金,但绝对没有这个名目的资金,所以我们别有那些意图,猪大肠扶不上墙的。(转引自铁血网《央视永远不会公布的照片》)
(15)这个队长有什么当头!亏不少吃,罪不少受,骂不少挨,家里外边不成样子,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浩然《艳阳天》)
(16)小梅也愁蹙蹙的说:“谁说不是呀!咱们两个笨鸭子上不了架;受了一回子训,就装了一肚子小米饭,回去怎么见人哪?”(《新儿女英雄传》)
还有时引子和注释之间不仅仅是较长的停顿,而且还被其他词语间隔,例如:
(17)甲:他说的相声,又好比是“隔着门缝吹喇叭——”
乙:又怎么讲呢?
甲:鸣声(名声)在外。(相声《俏皮话》)
此外,还有引子和注释前后倒置的情况,有时它们倒置后中间仍然有较长的停顿,有时中间会加入别的词语或融合成一个词组,例如:
(18)这天他碰上丑毛,心上可就有几分恍惚:“人常说,知冬不知夏,腊月里买镰把。天下可真有这号怪事。”(刘江《太行风云》,转引自温端政《汉语语汇学》例)
(19)“他们倒是一套配一套,歪锅配扁灶。”陈大春对张桂贞和符癞子都很看不起。(周立波《山乡巨变》,转引自温端政《歇后语》例)
(20)胡兰她们又和马儿大娘谈了一会就离开了。路上玉莲说道:“这才是白费吐沫哩,好话说给聋和尚,白不怎。”(马烽《刘胡兰传》)
(21)征收处的敞声狂笑起来,说:“稀奇!耗子向猫要肉吃!你还想上天啊!”(徐君慧《澎湃的赤水河》)
(22)拜读后,宛然成了摸不着脑袋的丈二和尚。赶紧找一本先生的散文选,始知误于现代化的“错简”。(宏图《错得奇》)
可见,歇后语的停顿和语序在动态环境下都有许多变化,但是只要注释和引子都出自同一个歇后语,而且在上下文中同时出现了,都算作歇后语。通过这个标准,歇后语同词和固定词组(成语和惯用语)都可以比较容易地区分开来。
另外,在语言中除了歇后语外,谚语也是一种固定的句子,一部分谚语也可以由前后两部分构成,两部分间的关系也往往通过运用比喻引申和谐音双关的手法构建,而且中间可以有停顿,例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兔子的尾巴,长不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等,这类语言形式既表述了一定的知识,又同时具有引注性的结构,因此我们认为它们既是歇后语,又是谚语。
2.不完整形式的歇后语
某一语言形式的内容,只与某些完整形式的歇后语的引子或注释相同,这种情况有时是歇后语,有时不是歇后语,这要根据和歇后语的关系来判断。这样的语言形式又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如果这一语言形式,只是歇后语的某一部分(通常是引子)在言语中单独使用了,而另一部分省略,这时,这一形式本身的结构定型性和它在歇后语中的情况相同,它所反映的语义内容和完整的歇后语形式也完全一致,所以,这种情况也是歇后语,我们称之为不完整形式的歇后语。省略的部分也分为两种情况:
A.由于上文中已经出现或下文将要出现而省略,如例(23):
(23)温十三妹周身痉挛,支吾道:“那,那就算我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吧!还不行吗?”“不行!你得说清楚,到底是‘小和尚念经’,还是你十三妹造谣?”何畅乘胜追击,步步紧逼。(《霞岛》第112页,转引自温端政《歇后语》例)
B.由于语义直接明了,所以直接省略注释,如例(24)—例(26):
(24)我们底儿都揭了,什么情况都在桌面上摆着,就看咱们双方怎么来个周瑜打黄盖了!(谌容《梦中的河》)
(25)短处暴露,又不愿对外宣扬,只好面面相觑,忍气吞声,一个个成了哑巴吃黄连。(凌初《形形色色的遗嘱》)
(26)兆生,心急吃不了热粥,锤子一定要取回来。但是,我们要三个指头捡田螺,有十足的把握,才能动手啊!(邱恒聪《狂飙》)
例(24)“周瑜打黄盖”、例(25)“哑巴吃黄连”和例(26)“三个指头捡田螺”的意义和其完整形式“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和“三个指头捡田螺——十拿九稳”意义完全相同,它们是在其完整形式基础上的缩略(省略)形式,直接来源于完整形式,因此也应该是歇后语。在后面同一性的判断中,我们会把这一不完整形式看成是一种歇后语变体。
第二种情况:如果这一语言形式也是歇后语的一部分,但在单独使用时本身又是成语、惯用语或谚语,那只能算成是成语、惯用语或谚语的动态形式,不能看成是歇后语的动态形式。因为它们在进入歇后语前就已经存在,歇后语产生后也一直和歇后语各自在语言系统中独立使用,如“黄连树下弹琴——苦中作乐”“掩耳盗铃——自欺欺人”“抱着木炭亲嘴——碰一鼻子灰”中下面加点的部分单独使用了就都不是歇后语了。这种情况是很容易判断的。
事实上,现代汉语中的歇后语在刚刚产生的时候一般都是完整形式,随着语言的发展,有些歇后语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成为约定俗成的一种固定结构时,它的引子和注释都为大多数语言使用者所熟知,这时在交际时经常只保留引子,同时省略注释,形成一些不完整的动态形式,因此,往往是定型化的歇后语才具有较多的不完整形式,但是无论如何它的完整形式在语境中出现的次数肯定要超过不完整形式的出现次数,所以,反倒是一些临时的言语性歇后语通常都是完整形式,很少有不完整的形式,例如:
(27)老舍先生曾讲到一个故事:有一位老爷子,岁数越大越怕死,规定家里的人一律不准说“死”字,到了非说不可的时候,就用“喜”字代替。有一次,老爷子过生日时,轮到三女婿祝寿时,他认真地说:“我祝岳父大人长寿,就好比王大娘的裹脚布——永远不洗(喜)! ” [转引自谷正义《歇后语趣谈》中《老舍与歇后语(四)》]
另外,一些新产生的言语性歇后语也属于这一类,如:
(28)赵忠祥秀“太空舞步”——走样
(29)占着茅坑不拉屎——不便久留
有时语言运用中会以某一个歇后语形式为基础,成系列地临时创造出一组歇后语,例如:
(30)涨工资——空调/又说涨工资——美的空调/中央发文件说涨工资——中央空调/农民工涨工资——空调下乡/十二五期间工资翻番——远大中央空调/涨工资越涨越穷——变贫(频)空调
如果除去引子或注释的话,剩余部分都和原来整个歇后语的语义不同,所以,这一类歇后语必须是完整形式,否则就无法将它们与自由词组和句子区分开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