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银行卡的起源

一、什么是银行卡

从广义上说,凡是由银行发行的、具有支付功能的卡片,都可以称为银行卡。在国内,说起银行卡,既有借记卡,也有信用卡;在国外,银行卡则主要指的信用卡。作为一种集消费信用、转账结算、存取现金等全部或部分功能于一身的支付工具,银行卡以其方便、快捷、灵活的特点而备受人们的青睐。

二、银行卡的出现——来自于商家的灵感

借记卡主要扮演着两个角色:一个是存款证明的介质,一个是实时支付的工具。借记卡产生以前,存款证明通常是存折和存单的形式。但纸质的存款凭证既不利于保存也不利于携带。随着银行电子时代的到来,以及人们消费支付要求的提高,出现了既能作为存取款凭证又能作为支付工具的塑料卡片。借记卡由此产生。

相比而言,信用卡的产生则颇费周折。说起信用卡,人们自然想到银行,其实,信用卡作为一种支付工具,却并非由银行首创,而是脱胎于早期的“商家信用卡”。

这种信用卡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一些百货商店、饮食店、汽油公司为招徕顾客,推销商品,扩大营业额,有选择地在一定范围内发给顾客一种类似金属徽章的信用筹码,后来逐渐演变成为用塑料制成的卡片,作为客户购货消费的凭证,开展了凭信用筹码在本商店、公司或汽油站购货的赊销服务业务,顾客可以在这些发行筹码的商店及其分号赊购商品,约期付款。这就是信用卡的雏形。

三、世界上第一张信用卡——大莱卡

1915年,美国商人弗兰克·麦克纳马拉在纽约招待客人,就餐后发现自己没带钱包,深感尴尬的麦克纳马拉不得不打电话叫妻子带现金来饭店结账。由此麦克纳马拉产生设计一种能够证明身份及具有支付功能的卡片的想法。1950年,他与其商业伙伴在纽约创立了“大莱俱乐部”,即大莱信用卡有限公司的前身,并发行了世界上第一张以塑料制成的信用卡——大莱卡。

四、信用卡的广泛运用

1952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富兰克林国民银行作为金融机构首先进入发行信用卡的领域,由此揭开了银行发行信用卡的序幕。1959年,美国的美洲银行在加利福尼亚州发行了美洲银行卡。此后,许多银行加入了发卡银行的行列。到了20世纪60年代,信用卡很快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并得到迅速发展,不仅在美国,而且在英国、日本、加拿大以及欧洲各国也盛行起来。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中国的香港和台湾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开始开展信用卡业务。

五、信用卡国际组织

目前,在国际上主要有维萨国际组织(VISA International)、万事达卡国际组织(Master Card International)两大组织及美国运通国际股份有限公司(American Express)、大莱信用卡有限公司(Diners Club)、JCB日本国际信用卡公司(Japan Credit Bureau)三家专业信用卡公司。

六、信用卡进入中国

20世纪70年代末期,当中国打开国门,大胆引进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信用卡作为国际流行的信用支付工具也进入了中国,并得到较快的发展。1979年,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首先同中国香港的东亚银行签订协议,开始代理东美信用卡业务,信用卡从此进入了中国内地。不久,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中国银行分行先后与东亚银行、汇丰银行、麦加利银行以及美国运通公司等发卡机构签订了兑付信用卡协议书。

1985年3月,中国银行珠海分行第一张“中银卡”问世,1986年6月,中国银行北京分行发行了长城信用卡,经中国银行总行命名后,长城信用卡作为中国银行系统统一的信用卡名称,在全国各地的中国银行分支机构全面推广。长城信用卡的诞生和发展,不仅填补了我国金融史册上的一项空白,而且预示着我国传统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支付方式,将由此开始发生重大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