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业意向关系研究
- 木志荣
- 2958字
- 2025-04-13 05:37:31
2.3 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的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他是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20世纪70年代末之前,Bandura的研究精力主要集中于以观察学习为中心的社会学习理论,随着研究的深入,Bandura进一步关注人类思想和行为改变的社会根源和主体内部因素(如认知、情感、动机等)的作用。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Bandura初步形成了他的社会认知理论,1986年出版的《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一书,是其社会认知理论思想的系统总结。
在《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一书中,Bandura将社会认知理论总结为两大主线。第一,人是由外部环境、内部主体性因素及过去与现在的行为这三者之间的动态交互作用的产物,即著名的三元交互决定论的因果模式;第二,人具有主体性能力或意向性能力,即人具有自我反思和自我调节的能力,人不是环境的消极反应者,而是环境的积极塑造者,这是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在这两大理论之下,社会认知理论更为深入地研究了人的主体性因素在心理和行为机能发挥中的作用[51]。
2.3.1 三元交互决定论
行为主义学者Watson和Skinner认为环境因素决定了人的心理和行为机能,Floy和Hull认为是人的内部因素决定了人的心理和行为机能。Bandura综合了环境决定论和个体内部因素决定论,提出了自己的三元交互决定论,认为环境、人的内部因素和行为这三种因素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三者的交互决定模式如图2-6所示。

图2-6 三元交互决定论模式图
注:P代表人的内部因素,B代表行为,E代表环境,箭头代表因果作用的方向
资料来源:A.班杜拉著.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M].林颖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图中的E到P的双向箭头表示环境因素与人的内部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环境因素会影响人的内部因素,人的内部因素也能影响环境因素。P到B的双向箭头表示人的内部因素与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首先,人的内部因素包括认知的、动机的、情感的和生理的,它可以支配人的行为;同时人的行为及其结果也会影响其内部因素。最后,B到E的双向箭头表示行为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行为是人与环境之间的中介,是人选择、改造、创造和适应环境的手段,但行为也受环境条件的制约。
根据三元交互决定论,人会对环境的作用做出反应,人也控制着自己的行为。人的能动性是其主体性因素、行为和环境三者交互作用的产物,同时又对这三者有着能动性作用。根据三元交互决定论,环境因素会影响大学生对创业的认知,同时,个人对创业活动的认知会进一步影响其创业行为,行为的结果会反过来加强或者削弱个体的认知。
2.3.2 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Bandura在1977年发表的《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一文中提出的概念,它主要关注的是三元交互决定论中的主体性因素,尤其是认知因素。Bandura认为,一个人即使看到某个潜在的机会或者某种行为可能会带来的结果,也不一定马上会采取行动,而是会考虑自己是否有能力、有信心去实施这个行为,即个体的所有心理和行为的改变都要通过个体对行为的把握感和控制感(即自我效能感)来实现。个人对自己从事某项活动的自我效能感越强,采取实际行动的可能性就越大,即使遇到困难也不会轻易放弃,行动的成功率也会越高。因此,自我效能理论已成为当代心理学用来探究和解释人对其能力的知觉或信念的最重要理论。
1.自我效能的定义
Bandura的自我效能概念的含义前后有所变化,详见表2-1的总结。
表2-1 Bandura对自我效能界定的演变

① Bandura, A, (1977).Self-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Psychological Review,84:191-215.
② Bandura, A, (1986).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a social cognition theory.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Prentice-Hall, Inc.p.391.
③ Bandura, A, (1989).Human agency in social cognitive theory.American Psychologist,44(9):1175-1184.
④ Bandura, A, (1997).Self-efficacy:the exercise of control.New York:W.H.Freeman and Company, p.3, pp.477-525.
国外大部分学者在研究中沿用了Bandura对自我效能的定义,也有学者提出了对自我效能的独立理解。Ashton和Webb(1986)[52]认为自我效能是个体对特定环境做出反应的一种心态;Stajkovic和Luthans(1998)[53]认为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己能力一种确切的自信心,这种能力能够使个体在某种特定背景下为了成功地完成某项特定任务,调动起必须的动机、认知资源以及一系列行为。我国学者李艳华(2003)针对自我效能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认为自我效能是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念和信心[54]。周勇、陈涛(2009)认为自我效能感是员工对自身能否达到某一表现水平的预期,产生于行为发生之前,是针对某一具体活动的能力的知觉,是一种对自己能否实现目标或者达到特定水平的主观判断[55]。
从不同学者对自我效能感的不同界定来看,所谓的自我效能,实际上是指个体对自己完成某项特定任务或达成某个特定目标的能力的信心。其中,自我效能具有四层含义:①自我效能并不是指某项能力本身,而是个体对某项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和自我评估;②自我效能具有领域特定性,即面对不同的任务和目标,个体的自我效能判断会存在差异;③自我效能是个体在加工、权衡反映其自身能力的各种信息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④自我效能形成后最终会成为个体的一种内在自我信念。Bandura指出自我效能决定于人们对其能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做什么的判断而不是实际的技能或行为,同时,自我效能不是一种纯粹的能力判断,而是包含人们对自己能否完成某个任务或活动的能力的信息或主体对自我的感受和把握,其结果就构成了一种自我信念[51]。
2.自我效能的信息来源
Bandura认为人们自我效能信息的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四种。
(1)亲历的掌握性经验。亲历的掌握性经验是指个体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获得的经验,它是自我效能信息中最直接和最有力的来源。一般而言,个体成功完成某一任务或者目标会加强个体对这一任务或目标的自我效能感,反之亦然。就大学生创业而言,其在与某种创业有关的活动中的成功经验,比如参加创业计划大赛并且获奖,就会提高其创业自我效能感,而与创业活动有关的失败经验则会降低其创业自我效能。
(2)替代性经验。当个体不能从自己的亲身经验中获得所需的信息时,就会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行为结果,从别人那里获得某一行为的经验信息,以此来形成对自己的行为和结果的预期,增强对自己能力的认识。替代性经验对个体效能感形成的影响受观察对象的相似性、示范的方式、榜样的数量和多样性、榜样本身的能力和权威性等因素的影响。针对大学生创业,当其看到与自己相似的人在创业活动中获得成功时,能提高其对创业活动的自我效能感,反之亦然。
(3)言语说服。言语说服是指用建议、劝告和暗示等方式,提高人们对自己从事某一活动所需能力的信心。尤其在个体遇到困难,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时,重要人物对他积极的肯定和评价会增强其自我效能。
(4)生理和情绪状态。在包含身体运动、健康机能和应付应激的活动领域中,效能判断更加依赖于生理和情绪提供效能信息。在这些活动领域,人们往往倾向于把应激的高压力情境中的生理活动状态当作身心机能是否会失调的信号。高情绪唤起和紧张的生理状态会阻碍行为操作,降低人们对成功的期望;一般而言,中等强度的唤起能提高注意力并促进技能的有效应用。此外,心情也是影响个体效能判断的一个重要因素,引起积极的心情增强自我效能知觉。如果某个大学生习惯将自己在从事与某种创业有关的活动时所体验到的负面的生理唤醒与失败感、无法胜任感联系起来,则会降低他的创业自我效能感。
通过以上四种效能信息来源获得的信息本身并不能诊断个人效能,只有通过个体的认知加工,这些信息才能影响自我效能感。即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各种效能信息(包括亲历的、替代的、说服性的和生理的)进行认知加工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