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业意向关系研究
- 木志荣
- 1166字
- 2025-04-13 05:37:31
序言
木志荣博士自2005年起就开始致力于创业类课程的教学和创业辅导活动。由于从事相关课程教学与研究的关系,自那时起通过合作与交流中我见证了他的努力付出和成效。据我观察,他的教学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富有激情,感染力强,给学生带来强大的正能量;二是亲和力强,学生不论在课程讲授期间还是课程结束之后都愿意与他持续保持联系,创业中遇到问题都会想到去向他请教;三是善于开展合作整合资源,不仅将原来的一门课扩展成多名教师分期执教的系列课程,而且还引入一批已取得事业成功的创业企业家作为创业导师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给有志于创业的本科生带来丰富的经验和生动的指导。
与此同时,木志荣博士还高度重视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研究。我们知道,在创业教育领域,一直存在有关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是否能够提高大学生从事创业的人数比例的争议。一方面,正如木志荣博士观察到的一样,历年的创业率在5%左右,而且其中部分学生可能在上课之前就已经开始创业了;另一方面,创业又是个有很高风险的事业,需要有信心和资源又需要有足够的驾驭能力,年轻人在这些方面总是存在一些缺口。而适当的创业教育生态体系能够在这几个方面同时给予支持,因而可望显著地促进大学生的创业比例。木志荣博士的研究没有回避这一难题。他引入创业自我效能感作为中介变量,来研究创业教育最终对创业意向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和实证分析,对一系列假设得出了不同的验证结果,其中部分呈现了明确的正相关关系,而另一部分则未获得支持。这比较客观地反映了现实中的冲突现象。因此,他的此项研究有助于拓展和加深我们对创业教育提升创业意向的认识。
当然,有关这个议题的研究远未穷尽。我们看到,本项研究已经考虑到时滞效应即毕业若干年后才开始创业可能与大学期间接受的创业教育有关的可能性。如果再深入下去,还可以作进一步的分类研究。
比如,高新技术创业和非高新技术创业有门槛高低差别之分。一般来说,在校学生总体上不适合主导科技创新含量较高的高新技术创业。如果我们的创业教育导向是促进高新技术创业,那么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就可能相形见绌,创业意向自然下降。同样的,创新型创业和跟随型创业也是这样。如果目标是创办后者,那么自我效能感可能就会随着提高,有了勇气并解决了资金问题,创业项目就可以起步,所以意向也就提升。
再如,学生在创业项目中扮演的角色也可以细分出来而展开研究。事实上,如果是参与而不是主导一个创业项目,那么提升自我效能感和创业意向对创业教育来说就比较容易奏效。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创业教育能鼓励在校学生更广泛地参与而不仅仅是主导创业,愿意进入到初创期的企业与创始人一起奋斗而伴随企业成长,显得更有实际意义。
相信有了像木博士这样一群全身心从事创业教育探索的教师队伍,经过不懈的努力,我们的创业教育一定可以为中国的创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翁君奕
2015年1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