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赵抃清白廉政文化的逻辑体系与价值维度

赵抃(公元1008—1084年)字阅道,自号知非子,北宋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柯城区)人。仁宗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进士,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曾在潭州、建州、泰州、益州、虔州、青州、杭州等地任地方官三十余年,清白自矢,勇于任事,重民生彝伦,行中和简易之政,政声卓著。赵抃曾四次入蜀为官,两任成都知府。宋代的四川“地远民弱,吏肆为不法,州郡公相馈饷”[1],官场生态极恶劣,贪腐盛行,士风奢靡,民生凋敝。赵抃“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龟自随,为政简易”[2],以身率蜀,以俭行政,以宽治民,整饬吏治,“父老喜相慰,奸吏竦服”[3],蜀地大化,蜀风为之丕变。神宗特地奖谕:“卿在蜀甫逾年,而使者以其治绩尤异,上于朝廷。夫吏所以治民也,能尽其治,民赖之。岂不汝嘉乎?故兹奖谕。”[4]对赵抃治蜀取得的政绩做了高度评价。

赵抃在朝为官,先后任殿中侍御史、右司谏、知御史杂事、三司度支副使、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等职。在谏官任上,赵抃恪守“谏官为国纳忠”的本职,惩贪治腐,正风祛邪,弹劾不避权幸,明正典刑。据《宋史》记载,赵抃先后弹劾了宰执陈执中、枢密使王德用、枢密使宋庠、枢密副使陈升之等朝中重臣。赵抃曾连上十二道奏章,弹劾仁宗朝宠臣陈执中违背纲纪、不知廉耻、失大臣之体等不法行径,要求朝廷罢黜陈执中宰执之位,依律治陈执中失职奸佞之罪。纠察了三司使王拱辰、翰林学士李淑、内殿崇班阎士良、秘书丞萧汝砺、内副都知邓保信等近臣勋戚,使贪腐者得到应有的惩罚,对整肃北宋官场的贪腐枉法之风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赵抃爱惜人才,伸张正义,先后为欧阳修、杨察、吴奎等鸣冤,使吴充、鞠真卿、刁约、马遵、吕景初、吴中等被贬外任的“清强官”被悉数召还并官居要职,维护官场正气。

针对仁宗朝政长期存在的诸多社会弊端,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四月,赵抃还向神宗提出“任道德、委辅弼、别邪正、去侈心、信号令、平赏罚、谨机密、备不虞、勿数赦、容谏诤”等重整纲纪,重树朝廷威信的系统化建议,为王安石变法打下了坚实的法制思想基础。

赵抃淡泊以明素志,清白以重民生,良法善政,是历代清官中廉洁自律、清白一生的楷模。赵抃反贪治腐,斥逐权奸,惩贪治腐,伸张正义,重视强化朝廷法制纲纪,是北宋反贪治腐的能官良吏。神宗特别称赞他说:“以惠术扰民如郑子产,以忠言摩士如晋叔向。”在《宋史》中,他与包拯、吴奎、唐介等同列清官人物传,并评价他说:“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京师目为‘铁面御史’。”

作为“清白廉政文化”历史传统的生动实践者,赵抃实现了治国理政之术与安身立命之道的有机结合,从四个方面诠释了清白廉政传统思想文化的价值内涵与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