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铁面御史”清白廉政文化史鉴
- 刘平中 任利荣
- 2574字
- 2025-04-24 20:07:07
二 赵抃清白思想与廉政文化的特点
综观赵抃一生,不是在中央朝廷数度为言官、谏官,就是在地方主政一方,数度为县官、州官和府官;朝廷谏官与地方主政这两方面构成了他的事业和生活。
(一)清白文化的特点
他作为谏官,类似于今天的纪检官,主要是言论和奏疏。直言敢谏,弹劾贪腐,不畏权势;公忠体国,遵守法纪;善于分别君子与小人,主张“评议官公举”,是他在朝廷谏言所体现的清白文化的特点。
他作为主政一方的地方官,主要是政策和政绩。为政简易,行中和之政;“诚心爱人”,“以民心得失为重”,以民之惠利为本;既“以宽为治”,又能度势宽猛,刚柔相济;“崇学校,礼师儒”,干实事,“体官恤民”,是他主政地方所体现的清白文化的特点。
(二)清白思想的总特点
在御史司谏言官方面,他主张选用“清强官”,以“爱直”为标的;在地方主政方面,他主张“学术才行备具”,清白奉献。“清强”与“清白”,这是赵抃清白思想的总特点。
(三)赵抃“清白文化”的主要内涵
1.主张谏官御史评议官(类似于今日之纪检官)当选用“天下第一流”的“清强官”,而且一定要通过“公议”“公举”(众人评议)的程序,“内外公议”才能举荐出人才
苏轼认为这是赵抃与其僚属善于识人用人主张的功劳:“是时将用谏官御史,必用天下第一流,非学术才行备具,为一世所高者不与。”正因为用了第一流学术才行备具的谏官,故“是非明辨,而赏罚必信,士居其官者少妄”,“而忠良全妥”。(苏轼:《赵清献公神道碑》)
其典型的例子是朝廷任用平庸“素无士誉”的汤夏做开封府执法的判官,赵抃上劄子要求罢免,主张一定要任用“清强官”。
赵抃在弹劾奸佞不法的枢密院副使陈旭时,提出了“公议”主张。他认为:凡升迁一人,一定公议允许,人无意见,方谓“得人”;如果公议不平,人言不可,就谓之“失人”。有群众公议,就“为朝廷斥邪幸之党,杜奸慝之门”提供了基本保证。(《赐宸断屏黜陈旭劄子》)他主张“详议官”(检查官员)应实行“公举”,以塞浮竞弊幸之路。他根据这个原则,坚决要求罢免纵容本家营私、结交权贵的贪官萧汝砺“评议官”的职务。
2.为官者当有铁面无私,“通方亮直”的优良品质,有“重在天下之民心得失”的情怀
赵抃反对王安石新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王安石多任用一心谋财利而失天下民心,“顺非文过,违众罔民”的小人。他弹劾王安石刚愎自用,一个“制置条例司”竟任用了四十余个这样的人,分配为“诸路提举官”,引起“物论喧哗,人情惊骇”。以司马光为首,范镇、吕公著、吴师孟、张次山、范世京等十余个重臣要求外放做官,退出朝廷。赵抃弹劾王安石用人不当,要求制止贤官外流的状况。他主张应以“天下之民心得失为重”,而不应以追求财利为重。(《乞罢制置条例司及诸路提举官劄子》)
赵抃主张“国家置御史台”,目的是为了“执法司直,肃正天下”,因此用谏官“必得端亮公正之士,同心协定,维持纲纪,以重朝廷”。(《论命俞希孟别与差遣状》)
赵抃以铁面无私、清白纯明的思想言行自作表率,神宗表扬他“纯明不杂,金玉自昭”,能“识其公器”,以国之大事为先,治蜀而“蜀民歌之”。神宗因此而将赵抃升至相位并制定了“丞相之治者,宜有通方亮直之臣”的原则。
3.民生为重,民用为先,勤政为民,踏踏实实干事,从实际出发,实事必求其是
这方面的事例很多。例如:请求根据地方实情,免除泗州酒坊钱。(《乞放泗州酒坊钱劄子》)淮南路酒坊酒户为官吏盘剥,“破竭家产,赔纳官钱,负欠积压”。赵抃要求皇上允准酒户按正常比例缴纳买扑酒坊课税,以现钱缴纳。又如,要求赈救河北、京东路流移之民。京东、河北天旱民饥,“流民饥殍,充满道路”。赵抃要求为民祈雨。汴京汴河两岸增筑堤岸,宦官借机敛财,赵抃请求停止宦官掌握修筑汴堤大权的状况。又如,县官应管理本府界内的水涝问题;请求废除运盐司,停止扰民的问题;要求废除扰民均税的问题,均是以民生为重,从实际出发的好例子。最有名的例子是赵抃主政越州(今绍兴)时,制定旱灾预案,为防大疫盛行,先计算粮食出入,挖掘食品资源,有序救灾,以身作则,使人人尽其力,创造了“越州救灾模式”。这类事例甚多,由此可见赵抃以民生民用为重,关心民瘼的情怀。这种情怀和情操是儒家以民为本思想的体现。唐宋时代,特别是宋代理学,已把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思想,扩展成为“圣人之心民为本”的思想,“天地之心即圣人之心”,民生为重就是圣人之心,天地之心。赵抃是儒家圣人以民生为心的传统的直接传承者和践行者。
4.惩贪反腐,正风祛邪
决狱断案要秉公执法,“明正典刑”,对百姓的冤假案或处理过重失当的案件,以及对失职有过错处理不当的官员的案件一定要加以纠正。而对于贪赃枉法的案件,特别是贪渎失职、行贿臣僚的官员反而升官受赏的案件,赵抃认为“有失国家权重”,一定要严加惩处。对于贪赃枉法,结交权贵子弟,巴结上司,中饱私囊,卖官鬻爵,如同商贾的人,赵抃要求当从严惩处。贪赃行贿案件,要“估赃”的价值,按赃款大小定罪。对于做官不顾羞耻,公行贿赂,放纵罪人,关碍说情,上欺下瞒,随意枉法定罪的官员,赵抃主张严查秉公处理。如果累次上疏皇帝都扳不倒的“贪邪之官”,他坚决要求同贬出朝,决不同朝苟合。这类事例很多,见于他的奏疏和有关事例。总之,痛恨贪腐,诛除强恶,清白为官,是赵抃清白文化的闪光点。
5.端正官纪,讲究规矩,以忧患意识纠正社会奢靡之风
赵抃提倡为官当有忧患意识,提倡无论官民均要“知耻”。他提供舆论监督,讲究众议口碑。他主张对官员的奖惩升降都要建规立矩,讲究按规矩办事,按朝纲行事。他上疏建议对于犯错犯过失、承担罪责的官员,不能在当地承担了罪责,又调任另一个地方了事。对于出入枢密机要之地和拜访结交权贵之门,都要制定“条令”,加以“约束”,以杜绝请托拉关系之风。他反对人浮于事,主张减免冗官,特别是副使副职过多的冗员。这个建议是针对北宋朝廷的要害问题的。冗官冗员过多,是北宋朝廷国家机器权威轻佚的要害问题,也是事关北宋社会安危的一个重要因素。赵抃是在北宋中期敏感意识到这一问题的先进人物之一。
对于尸位素餐不作为的官员,赵抃坚决主张罢免。特别有趣的是,他曾上疏皇帝,揭露有的官员为了留任和升职,竟怂恿百人上访的歪风,要求制之。
针对巴蜀地区奢靡之风,赵抃主张当官要有“松柏之心,冰霜之操”,端正官纪。他以身体力行的表率行为治蜀,一琴一鹤,以身率人,“蜀风为之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