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铁面御史”清白廉政文化史鉴
- 刘平中 任利荣
- 1490字
- 2025-04-24 20:07:07
三 赵抃治蜀兴川与践行清白文化
赵抃不仅以个人的品德节操为蜀人做出了榜样,而且以治理巴蜀的政绩,践行了清白文化的理念。
赵抃清白治蜀的理念可归纳为中和、中庸、中正六个字。宋英宗评价赵抃治蜀是“中和之政”,时人评价他是“为政简易”,“以宽治蜀,蜀人安之”。第一次知成都府是“以宽为治”。第二次知成都府是在蜀地发生了严重的社会问题,而蜀地是北宋朝廷依托的财富之地,其他人都治理不好的情况下,皇帝特别委任他再治蜀的。他实践了自己的清白文化理念,为政是“中和”原则,治理是“中庸”原则,待人处世是“中正”原则,果然收到巴蜀社会长治久安的效果,韩琦称赞他:“赵公真世人标表。”
赵抃治蜀突出地体现了清白文化的几个方面:
(一)治理“公相馈饷”,公款吃喝的歪风
蜀地远民弱,曩有“吏肆为不法,州郡公相馈饷”的吃喝风气。赵抃在第二次入蜀做梓州和益州转运使时,即坚守清廉,拒绝送礼,“以身率之,蜀风为变”。
(二)带头到穷城小邑探访,访民疾苦,干实事,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蜀“行部无不至”,虽穷乡僻壤亦会亲自到访的好官风
蜀地“穷城小邑,民或生而不识使者,(赵)抃行部无不至,父老喜相慰,奸吏竦服”。百姓父老相喜相慰,有所敬佩。连奸吏也敬畏竦服。
(三)审时度势,总原则是以宽为治;但又从实际出发,当宽则宽,当严则严
蜀人好祭祀鬼神。巴人尚鬼,蜀人重仙,本是巴蜀文化的传统和特色。赵抃第二次入蜀时,蜀民把这种风气变成了迷信妖祀,赵抃就以铁腕解散,从严禁止。第三次入蜀,他考察这是一种民间文化习俗,只是聚饮过头,造成乱子,不算犯法,除刑其首恶外就释放诸人,“蜀民大悦”。这是“中和行政”的典型事例。
(四)治理行“中庸”之道;处理民生疾苦问题,换位思考,以“中正”为原则
赵抃第四次入蜀,本是为朝廷制止戍卒因粮饷不足骚动的问题。他换位思考,体味到长期戍守边境的士卒的困苦,劝说士卒的头领“卒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解决其实际问题,结果顺利解决险些兵变的问题。他与“卒长”聊天,平等相待。他说:“我与你年龄相差不多,我以一身清白入蜀,是为天子做事,镇抚一方。你也应该率众为国家做事,做士卒的表率。将来完成戍守任务,你可得到朝廷补偿余资回乡,为家室计,这是正当出路,比你带头闹事好。那样不会得到好结果。”赵抃以理服人,卒长心服口服,士卒群众“人喜相告,莫敢为恶”,顺利解决兵变问题,“蜀郡宴然”。
对比近1000年后保路运动中成都校场因饷银兵变的处理问题,蒲殿俊、罗伦躲藏起来了,成都街市抢劫累时,还是尹昌衡带新兵来才处理了兵变。对比之下,古人赵抃的为官智慧和中正治理、敢于担当,确是有他高明之处,连保路运动的领袖们也当自愧弗如。
其他如处理剑州民间有人私做僧度牒事,茂州夷剽掠境上又乞降,欲杀女婢,以人血歃盟的事,赵抃均以体谅民情的态度,做了人性化的处理,制止了人殉的歪风,上下“皆欢呼听命”。
(五)重蜀学,重人文,重礼教,“崇学校,礼师儒”
这是巴蜀精神家园治理和重塑的大问题。赵抃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他对保存杜甫草堂立了功,是将杜甫西川诗刻碑立于草堂的第一人。他对崇州罨画池的整治亦有大贡献。他留下的“清白江”水名,成为今天成都的一处重要的文化地标,是清白文化当之无愧的精神地标。
最重要的学术贡献是他访成都乡土历史,著了《成都古今记》,后人不断补作乙记、丙记、丁记,增为《成都古今集记》,这是成都乡土文化的第一部集记,是乡思乡情乡恋的代表性著作。成都,无疑已成为赵抃的第二故乡。
(六)坚持自省,警示自己;坚守报恩,服务国家与乡里
如对召伎的自省、半臂耐寒的故事。赵抃清白治蜀的事迹对后代有深远的影响,他清白治蜀的故事一直为后世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