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壮医的天人自然观
第六章 阴阳为本理论
第一节 阴阳为本的概念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最原始的含义是指日光的向背,向光者为阳,背光者为阴。后来,阴阳的含义不断延伸并抽象化,最终成为一对抽象的概念,几乎把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分为阴阳两大类,把阴阳的存在和运动变化视为宇宙万物的基本规律。
壮医“阴阳为本”的概念,最初是由黄汉儒教授在《壮医理论体系概述》一文中提出的,认为“阴阳为本”是壮医的天人自然观,提出“壮医认为大自然的各种变化,都是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平衡、阴阳转化的反映和结果”。壮医所称的“阴阳为本”是由“阴阳”和“为本”合成的概念。什么是阴阳?已如前所述,什么是“本”?“本”的基本含义原来是指木的根、草的茎、树的干,如“本草”“无本之木”“草本植物”等的称谓。“本”也指事物的根源、本源,与“末”相对,如“本末”(头尾、始终)、“根末”(根源、彻底、本质上)等。“本”还有“主要的”“中心的”“本来的”“根基的”“主体的”“根源的”等意义。“阴阳”和“为本”二者构成“阴阳为本”的概念,也就是“阴阳为本源”“阴阳为根本”之意。“阴阳为本”的概念可以定义为:阴阳的存在及运动变化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本源,阴阳的运动变化是天地万物普遍存在的一种客观现象。就人体而言,人体生理病理的各种变化、各种药物及治疗技法所起的作用、疾病的转归等都是阴阳运动变化的结果。
第二节 阴阳为本的来源
黄汉儒教授提出:壮族聚居和分布地区处于亚热带,虽然平均气温较高,但四季仍较分明。日月穿梭,昼夜更替,寒暑消长,冬去春来,使壮族先民很早就产生了阴阳的概念。加上与中原汉文化的交流和影响,阴阳概念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就更为广泛,自然也被壮医作为解释大自然和人体生理病理之间种种复杂关系的说理工具。明代《广西通志·卷十七》称:壮族民间“笃信阴阳”。关于阴阳,一些广西地方史志也有所记述。如清代魏笃修、王俊且纂《浔州府志》记述:瘴疟症候虽或不一,然大抵阴阳各不升降,上热下寒者,十有八九。况人身上本属阳,下本属阴,又感此阳燠阴湿不和之气,自多上热下寒之症。韦冠英修、梁培煐等纂《(民国)贺县志》记述:尝思天一生水,地二生火,是则水火者,乃先天之阴阳。阴曰元阴。阳曰元阳。元阴者,即元精,元阳者,即元气,精气足,则阴阳和,安有元阴元,竭元气无根而有阴阳真假之病哉,而不知世之人为七情劳欲所伤,故真阴假阳之病,从此而生矣,何也?阴者寒也,阳者热也,真寒假热之谓也,其阳非假无以辨其阴之真,其阴既真,即可辨其阳之假,于以知真阴固阴而假阳亦阴也,人徒知真阴之寒乃寒而不辨假阳者为真阴之极寒,极似火之象,夫乃叹真假之分,真者固当辨其真假者,尤当辨其假治,此者观其形之有神无神,切其脉之有力无力,闻问之余,自如指掌之明矣。善治之法,或以附子理中加减之,冷服四逆猪胆汁之从治,所谓热因寒用也,于此而扶危救急可为济世安民之方矣。也有学者提出:壮族处于中原与东南亚、华南与西南各省文化交流的交汇处,其文化具有相对开放和融合力的特征,在保持自主特征的前提下,发展充满生命力。壮族先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显示出民族文化的个性和地域性文化的特征。作为壮医基础理论中的“阴阳”起源,应该有壮族自身的民族文化特色。作为壮族朴素哲学观的一部分,万物“波乜”观与壮医“阴阳”理论的关系应该受到重视。也就是说,壮族万物分“波乜”观对壮医阴阳为本理论的来源有一定的影响。
第三节 阴阳为本理论的基本内涵
根据壮医对阴阳认识达到的深度以及对阴阳应用的程度,本书认为,壮医阴阳为本理论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如下。
一、阴阳是对事物属性归类的最基本的方式
天地万物,千姿百态,生命现象,纷繁复杂,对事物属性的归类有多种方式,但以阴阳进行归类是最基本的方式。如就气候而言,可分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高山)气候五种。就季节而言,有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就植物而言,有按人为分类,有按自然分类;就动物而言,可分为脊索动物和无脊索动物;就致病毒邪而言,有痧、瘴、蛊、毒、风、湿等。在所有的归类方法中,最基本、最简单的是按阴阳属性归类。例如,就自然界而言,总体上可分为天界和地界,天属阳,地属阴;就气候变化而言,有冷暖之候,其暖者属阳,冷者属阴;就季节变化而言,一年有四季,较温热的春夏属阳,较寒冷的秋冬属阴;就一天的变化而言,有白昼和黑夜之分,白昼属阳,黑夜属阴;就水火二者而言,火属阳,水属阴;就运动状态而言,升属阳,降属阴,动属阳,静属阴;就动物界而言,动物分雌雄,其雄者属阳,雌者属阴;就人类而言,人分男女,男属阳,女属阴;就人体各具体部位而言,背属阳、腹属阴,腑属阳、脏属阴,外属阳、内属阴,上属阳、下属阴等。总而言之,事物及现象中凡具有中空、外向、扩散、推动、温热、兴奋、升提等属性的都归为阳,具有实体、内收、结聚、宁静、冻润、抑制、沉降等属性的都归为阴。对于阴阳之中再分阴阳,壮医在实际中运用并不多。
总之,“阴阳为本”可理解为“阴阳为基本”或“阴阳为根本”,从对事物属性归类的角度来说,用阴阳对事物属性进行归类是最基本、最简单也是最抽象概括的一种方式。
二、阴阳运动变化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主要本源
阴阳为本是个合成概念,包括前面的“阴阳”和后面的“为本”,阴阳为本是想解释天地万物为什么会运动变化,其运动变化的本源在哪里?壮医认为,阴阳的运动变化就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本源,其对阴阳的认识是宏观的把握而不是微观的考究。如就气候变化而言,阴盛,天气就凉快一些,阳盛,天气就炎热一些,阴极盛则为寒冬,阳极盛则为酷夏。对阴是如何变盛的,阳又是如何变盛的这样一个复杂过程,壮医并没有很深的考究。就昼夜变化而言,阳盛则为白昼,阴盛则为黑夜,壮医并不考究其阴阳转换的详细过程。就动植物的生长壮老已而言,也是一个阴阳运动变化的过程,从生到壮是一个阴渐盛、阳渐盛的过程,从老到已则是一个阴渐衰、阳渐衰的过程,死亡则是阴阳“归零”的结果。就疾病过程来说,阴盛则表现为阴证,阳盛则表现为阳证。总之,阴阳的运动变化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本源,这一层的含义即“阴阳为本源”,也就是说,壮医认为阴阳运动变化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主要本源。对阴阳运动变化的基本形式,壮医与中医一样,认为有下面六种。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也就是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天地万物存在与变化的本源。阴阳互藏互寓,阴中寓阳,阴才有向阳转化的可能;阳中藏阴,阳才有向阴转化的可能。
阴阳的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排斥和相互制约。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阴阳双方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统一是对立的结果。阴阳双方的相互制约,主要体现为对立事物或现象的相互调控作用。正是由于阴和阳之间的这种相互对立制约,才维持了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因而促进了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无论是自然界的变化还是人体的生理病理,均体现了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
阴阳的互根互用,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对立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也就是“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滋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地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阴阳双方在彼此消长的运动过程中保持着动态的平衡。阳阳消长是阴阳运动变化的一种形式。导致阴阳出现消长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之间存在的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关系。由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导致的阴阳消长变化,主要表现为阴阳互为消长,或为阴长阳消,或为阳长阴消。由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导致的阴阳消长变化则主要表现为阴阳的皆消皆长,即此长彼亦长或此消彼亦消。
阴阳的相互转化,是指事物对立双方的总体属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转化为属阳的事物。阴阳转化是阴阳运动的又一基本形式,阴阳双方的消长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事物内部阴与阳的比例出现了颠倒,则该事物的属性即发生转化,故说转化是消长的结果。阴阳的相互转化,一般都发生于事物发展的物极阶段,即“物极必反”。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过程,则阴阳转化则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
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调节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对生命体来说,阴阳自和是生命体内的阴阳二气在生理状态下的自我协调和在病理状态下的自我恢复平衡的能力。阴阳自和是阴阳的本性,是阴阳双方自动地向最佳目标的运动和发展,是维持事物或现象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阴阳自和是阴阳运动的深层次规律,因而可以揭示人体疾病自愈的内在变化机制。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相对稳定状态。通过彼此之间随时发生着的消长和转化,从而使阴阳双方维持相对稳定的结构关系。阴阳的平衡,是动态的平衡,是说阴阳双方的比例是不断变化的,但又常是稳定在正常限度之内,是动态的均势,而非绝对的静态平衡。维持其平衡状态的机制,则是建议在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基础上的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的消长和转化运动。
第四节 壮医对阴阳为本理论的应用
根据调查资料,民间壮医对阴阳的实际运用还是较多的,壮医阴阳为本理论形成后,其应用主要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解释天地万物的变化
在正常状态下,阴阳保持一种相对的动态平衡状态,这是天地万物能够保持有序常态的主要本源。自然界的各种事物现象都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如日月星辰的运行,四时寒暑的更替,风云雷雨的形成,植物的生长化收藏、动物的生长壮老已等,都属于阴阳有序的变化;人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生长壮老已的变化,也是机体内阴阳的有序变化。也就是说,阴阳维持相对动态平衡,则天地万物就处于一种有序状态,在人体则为生理状态。阴阳失去了动态平衡状态,则会导致某种非正常的无序状态,如极端气候的产生、人体疾病的产生等。在一定限度内,人体阴阳变化能够适应天地阴阳变化,这是人体维持生理状态的主要本源。
二、对人体组织结构的属性进行归类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组成人体的脏腑、骨肉、气血、三道两路等,既是有机联系的,又是相对独立的,可以用阴阳对其属性进行归类。
就人体上下部位而言,头居上为天部,属阳;足居下为地部,属阴;就人体内外而言,体表属阳,体内属阴。就前后而言,背属阳,腹属阴。就脏腑而言,腑属阳,脏属阴。就心肺而言,心属阳,肺属阴。就肝肾而言,肝属阳,肾属阴。就龙路、火路而言,火路属阳,龙路属阴。就气血而言,气属阳,血属阴。就骨肉而言,骨属阳,肉属阴等。壮医主要是从宏观的层面上把人体组织结构的属性归为阴阳两类,在实际运用中并没有进行无限的划分阴阳,即不进行阴阳之下再分阴阳、阴阳再分阴阳然后逐级再分阴阳。这与中医的“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有很大的不同。
三、解释人体维持生理功能的机制
人体是由许多脏腑、组织、器官构成的整体,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机能可以用阴阳为本理论加以概括。阴阳为本理论认为,生理状态就是健康状态,是人与自然阴阳协调的结果,也是人体内部阴阳平衡的体现。具体来说,就是人与天地和谐,结构与功能统一,上下内外协调,气血水精均衡,阴阳变化有度,生命活动就保持有序常态。也就是说,人能维持生理机能的本源是阴阳的协调平衡,在一定范围内,人能够适应天地阴阳的变化,从而维持生理状态。
四、解释人体发生病理变化的机制
疾病发生的机制是由于人与天地的阴阳严重失调,人体内部的阴阳严重失调所致,阴阳失调有以下五种形式。
阴盛阳盛为阴阳同时过度增加。阴盛者常为阴毒致病,如寒毒、湿毒等偏盛所致的阴寒实证,表现为面色白㿠,形寒肢冷,脘腹冷痛,大便清稀,唇甲青紫等。阳盛者常为阳毒致病,如热毒火毒偏盛所致的阳热实证,表现为高热,面赤,口渴引饮,疔疮疖痈等。一般而言,阴阳同时偏盛的情况较为少见,如阴阳同时偏盛,多为复杂的寒热错杂病症。在壮族民间,有用阴盛阳盛来概括病理变化的本源者,如著名壮医罗家安认为,“白头蛇”病见肌肉痉挛、目闭、沉默寡言,为阴盛阳盛发展而来。
阴衰阳衰实际上是阴阳两虚,为阴阳同时过度减少。阴衰则无以制阳,表现为虚热,可见潮热盗汗、烦热、口干舌燥等。阳衰则无以制阴,可见畏寒肢冷、面色苍白、神疲懒动等。阴衰阳衰在临床上多表现为虚热与虚寒同时并见,为复杂的病候。
阴盛阳衰为阴过度增加,同时有阳过度减少。临床上实寒与虚寒的症状并见,或原有虚寒病症,复感寒毒而见实寒症状。如著名壮医罗家安的《痧症针方图解》手抄本中认为“蛇龙吊”病症见“恶心欲呕、胸胀闷、疼痛”是“由阴盛阳衰而来”,为阴寒凝滞,气机不通所致。
阳盛阴衰为阳过度增多,同时有阴过度减少。临床上实热与虚热并见,或原有虚热病症,复感热毒而见实热症状。如著名壮医罗家安认为,羊毛痧多为“阳盛阴衰”所致。
亡阴亡阳为阴阳俱散,是生命终结或行将终结的表现。
五、对病因病症的性质进行归类
壮医认为毒虚致百病,毒有阴毒和阳毒之分,如寒毒湿毒属阴毒,热毒火毒属阳毒,虚也有阴虚和阳虚之分。表现在病症的性质上,则有阴证、阳证之分。关于病因病症的阴阳属性,民间壮医有一定的认识,如广西民族医药研究院收集到的相关民族医药资料中,有“观形察色辨因由,阴弱阳强发硬柔,若是伤寒双足冷,诊之,鼻冷便是痘疹(候),耳冷因之风热投,浑身皆热伤风症,下冷上热伤食仇……心经有冷面无光,面赤须言热并当,心经发热惊四足,疾成虚肿起阴阳。诸如此类等。”
六、指导治则的确立
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的本源,治疗疾病就是调整阴阳,恢复阴阳的平衡。广西宁明民间壮医程玉安认为,“阳者冷之,阴者热之”。就具体治则而言,阴盛阳盛者,泄阴泻阳;阴衰阳衰者,补阴补阳;阴盛阳衰者,泄阴补阳;阳盛阴衰者,泻阳补阴;阴损及阳者,补阴益阳;阳损及阴者,扶阳益阴,孤阴独阳者,救逆回阳或救逆存阴。
七、指导临床用药
在壮药解毒药中,解热毒药属于阳性药,解寒毒药属于阴性药,分别用于阳热盛和阴寒盛的病症;在壮药补虚药中,有补阴药和补阳药两大类,分别用于阴虚和阳虚的病症。如广西宁明民间壮医程玉安治疗伤肿、淋巴结核、痞结、疖肿等,根据病情分阳虚、阴虚、阳盛阴盛来分别用药。
综述壮医阴阳为本理论,主要是对阴阳的认识和运用,关键在一个“本”字,核心为一个“衡”字,阴阳运动变化为天地万物之“本源”,“平衡”是天地万物普遍适用的自然法则,过与不及都是一种偏态。中医强调阴平阳秘,西医重视水电解质平衡,强调的都是一种平衡状态,壮医阴阳为本理论也强调阴阳的平衡性,阴阳运动必须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这是天地万物维持正常有序状态的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