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三气同步理论
三气同步理论与阴阳为本理论一样,都是壮医用于阐释天人自然关系、人体内部关系的理论,同属壮医天人自然观的内容。
第一节 三气的概念
一、天气的概念
“天”是中华传统文化信仰体系的一个核心,也是壮族传统文化信仰体系的一个核心,壮族民间就有《妈勒[1]访天边》的神话,说的是壮族先民寻访天边、探索自然、勇于进取的故事。
相传,古时候的人瞭望苍天,望见天就像一个锅一样,圆圆地盖着大地。于是,大家都说天一定有个边的。谁都想去看看天边,看它到底是什么样子。
有一天,人们聚集在一块,商讨去寻找天边的事情。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都来了。派谁去呢?每个人都摆出自己的理由来。
老年人说:“我们年纪大了,别的重活我们干不得了,但路还是可以走的。”他们要求让他们去寻找天边。
年轻人说:“我们年轻力壮,不怕山高水深,不怕毒蛇猛兽,什么困难也吓不倒我们。”年轻人说让他们去寻找天边最为合适。
小孩子说:“天边离得很远很远,说不定要走30年、40年、50年,甚至八九十年。”小孩子说他们现在刚好十几岁,走到八九十岁,一定能走到天边。
小孩子说得有理。于是,大家赞同让小孩子去寻找天边。正在这时候,有一位年轻的孕妇站出来,说:“让我去最合适,我年纪还轻,可以走五六十岁,到那时候还走不到天边,我生下的孩子可以继续向前走。”
她这么一说,人们都认为她的理由比小孩子的理由充分。
这样,人们就同意让这位年轻的孕妇去寻找天边。
第二天,太阳刚升起的时候,她就离开自己的家乡,向人们告别,朝着东方走去了。
临走的时候,男女老少都来到村边送行。有的送给她衣物,有的送给她干粮,有的把最锋利的刀子送给她途中作护身。
孕妇走远了,人们又欢喜,又难过。欢喜的是,这次人们可以知道天边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了。难过的是,天边离得这么远,什么时候寻找到天边才转回来呢!想着想着,人们不禁流下眼泪来了。
年轻的孕妇一直朝着东边行走。不知走了多少天,她便生下一个男孩子来了。这个娃仔,一生下来“哇哇”啼哭,长的又壮又粗。她带着自己的孩子,继续朝着东边走去。
母子俩一路走着走着,太阳升落不知多少回,月亮圆缺不知多少次了。母子俩走过了许许多多高山峻岭,涉过了许许多多大江小河,穿过了许许多多莽莽苍苍、荒无人烟的森林。一路上,母子俩还和许多的毒蛇猛兽进行搏斗。
母子俩沿路经过许多的村子,每经过一个地方,人们都要盘问。当人们知道母子俩不怕重重艰难,为的是要去寻找天边,谁都深受感动。于是,大家都帮助他们解决途中的困难,鼓励他们坚持下去,为人们找到天边。
母子俩不辜负人们的期望,向大家表示一定要把天边找到。
母子俩一直走了几十年,天边还是没有找到。妈妈的头发已经雪白,走不动了,人们劝她留下来。劝的多了,她才不得不留下,叫儿子继续向前走。
母子俩分离的时候,儿子满怀信心地说,
“妈呀,我要走完你没有走完的路,一直到把天边找到!”。
说完,他一个人又继续向前走了。
这篇神话反映了壮族先民在探索大自然奥秘中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
“天”的原始基本含义包括:人类生存范围(地球)以外的空间(天空)、宇宙空间;位置在人头顶部或上面的方位;气候、季节、时节、自然界;自然生成的属性,如天然、天性等。
广义的“天”,指大自然、宇宙;狭义的“天”,仅指与“地”相对而言的外部近地空间,壮医理论所说的“天气”主要是指地球以外的宇宙空间、大自然、阳光、空气、季节以及居于上部的方位等。其与“地气”相对而言,“天气”在特征方面偏于指人可以感知但又无形的自然现象。
二、人气的概念
人气主要指人类总体及个体的活动,如人的衣食住行,人的生命活动即生长壮老已等,是人类社会活动和生命活动的总称。人气是天地之间的一种客观存在,受天地之气的制约,人气会对天地之气产生正反两面的影响:正面的影响是人可以改造天地环境,使其更适于人类活动或生命活动的需要;负面的影响指人的活动可以破坏天地一定的环境,破坏自然生态的平衡。
三、地气的概念
地气与天气相对而言。“地”的基本含义有:人类生存及活动所在的地球;地球或地球的某个部分(如地质、地壳等);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如陆地、地下等);地球表面的土壤(如土地、田地等);地球上的一个区域(如地区、地域等);人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如地点、目的地等);还有指地理环境。壮医理论所称的“地气”,主要是指地球自然地理环境及方位中属于下部者,与“天气”相对,“地气”在特征方面偏于指可以感知而且有形的自然物质现象,如土地以及稻米、果蔬等可提供营养的物质现象。
第二节 三气同步的概念
壮医学认为,天气、人气、地气三者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三者之间“同步”或“不同步”两种状态。同步,是指三者之间协调平衡的一种状态,是为常态。壮医三气同步的概念最早由老壮医覃保霖先生提出来,经对民间壮医实地调查,证实确有此说,它是根据壮语“人不得逆天地”或“人必须顺天地”意译而来的。三气同步有以下四种情况。
一、人气与天气同步
自然环境是不断变化的,阳光、空气、季节等无时不在变化,就阳光的变化而言,夜晚全无阳光,白昼有阳光,但早晨较弱,中午较强,雨天较弱,晴天较强。就空气的变化而言,乡村清新一些,城市混浊一些;大雨之后清新一些,久旱扬尘时混浊一些。就空气含氧量的变化而言,海拔低的地方稠厚一些,海拔高的地方稀薄一些;绿树多的地方稠厚一些,绿树少的地方稀薄一些。就季节的变化而言,一年要经历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的变化,如此等等。人的起居及生命过程必须要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也就是人气与天气保持同步,如夜晚无阳光,人需利用灯光照明;白昼光照强烈,人需采取防晒措施;空气含氧量少,人懂得人工给氧;夏天天气炎热,人懂得减衣,使用空调,冬天天气寒冷,人懂得加衣被、烤火取暖等,都是人能够适应自然环境变化,保持人气与天气同步的体现。
二、人气与地气同步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自然地理环境是不断变化的,水、食物、居所的供给等,从总体看是处在动态的变化之中的。地球是人的家园,人总离不开水、食物的供给,离不开适宜的居住环境等。人的活动及生命过程要适应这种动态变化,这就是人气与地气同步。从人气与地气同步来看,人类保护自己的居住环境,才能有利于人类的生存繁衍。
三、天气与地气同步
天气与地气同步,是指空间环境的运动变化与地球自然环境变化的协调状态。如太阳总是给地球以阳光,空气、水滋养着万物的生长,水升腾变为云,云下降变为雨,植物吸收阳光、水分变为食物等。天气与地气同步所营造出来的宜居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没有一个宜居的环境,人是无法生存的。
四、天气、人气、地气同步
天气、人气、地气同步,是指人的活动及生命过程与空间环境的运动变化及地理环境变化的一种总体协调状态。如空间供给人氧气,土地供给人水、食物、居所,人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改变空间及地理环境,使之能适应人的生存等,都是人有一定的改造自然能力的例证。
第三节 三气同步理论的基本内涵
三气同步的内涵可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人与天地的同步协调
人与天地同步,即人与自然的协调状态。人禀天地之气而生,人的生命活动需要天地之气的涵养,也受到天地之气的制约,人气与天地之气是相通的。人要适应天地之气的变化,才能维持生理状态,不能适应天地的变化就会受到伤害或生病。人在一定范围内能够适应天地的变化,也就是人对自然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在一定条件下,人通过健身增强体质以及改进饮食起居条件等可以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就是提高自身生存能力,这就是人与天地的同步协调。
二、人体各部的同步协调
人体各部的同步协调,是指人体各部同步协调的生理状态。按照天人合一、取类比象的思维,人体内部也可看成一个小天地,也可分为天、人、地对应的三个部分,壮医认为:上部为天(壮语称为“巧”),主要是头面五官等;下部为地(壮语称为“胴”),主要是腹部器官及下肢等;中部为人(壮语称为“廊”),主要是胸部器官及上肢等。人体的这三个部分保持同步协调,才能维持生理机能和正常的生命活动。总体来说,天气主降,即属天部的器官组织在结构与功能方面向下与人部、地部的器官组织构成联系。地气主升,即属地部的器官组织在结构与功能方面向上与人部、天部的器官组织构成联系。人气主和,即属于中部的器官组织既向上与天部的器官组织构成联系,又向下与地部的器官组织构成联系,只有天、人、地各部的器官组织协调制约,总体处于“同步”的状态,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从总体来说,三气同步理论的内涵,其核心是两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的“同步”,即人与自然的协调平衡;二是人体内部各器官组织的“同步”,即人体内部各部的协调平衡。人与自然“不同步”或人体内部“不同步”,都是一种偏态,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第四节 三气同步理论的应用
一、解释人体保持生理状态的机理
三气同步理论认为,生理状态是人与天地保持同步,人体内部保持同步的结果。如人需要不断地摄入足量的氧气,补充足量的水分,获取足量的营养,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在一定范围内温度升高,人出汗就会增加,摄入的水分过多,尿量就会增加等,都是人能够适应环境变化,保持与天地同步的体现。就人体内部而言,气道的主气功能、谷道的受纳腐熟水谷和吸收精微功能、水道的化水排水功能、龙路的输送气血功能、火路的感知内外刺激和信息传递功能等,必须保持同步协调,才能保持正常的生理状态,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进行。
二、解释疾病发生的机理
三气同步理论认为,疾病的发生是三气同步被打破、三气不同步的结果,或为人与自然的同步平衡被打破,或为人体各部的同步平衡被打破。如缺氧人会窒息,营养不良会发生各种虚病,长期缺少日照、脱水也会发生疾病等,都是人与天地不同步的体现。
三、指导治则的确立
治疗疾病就是恢复天、人、地三气的同步平衡,这种平衡得到恢复,疾病就会向愈;这种平衡不能恢复,疾病就会恶化,甚至会死亡。因此,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则就是通过各种药物或非药物方法恢复天、人、地之间的同步平衡。
综上所述,阴阳为本理论和三气同步理论同为壮医的天人自然观,用来解释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体内部的关系以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等。解释人与自然关系,壮医除了阴阳为本理论外,还有三气同步理论,因此,壮医对阴阳的实际运用远没有中医那么广泛。就阴阳为本理论和三气同步理论二者而言,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其相同点是二者都是用来解释人与自然以及人体内部的相互关系,其不同点是阴阳为本理论侧重于用来解释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本源,三气同步理论侧重于用来说明天地万物之间是处于同步(即协调平衡)还是不同步(即不协调不平衡)这样两种状态。为什么会形成同步或不同步这两种状态有很多的原因,阴阳的影响是其中的原因之一。阴阳平衡,三气自然就保持同步,阴阳不平衡,三气肯定不能同步,前者为常态,后者为偏态,对人来说,生理为常态,病理为偏态,治病就是纠正偏态,恢复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