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914中国文学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古代文学

一、填空题(共20分,每空一分)

1.春秋三传是指哪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2.《登徒子好色赋》的作者是宋玉;《与山巨源绝交书》的作者是嵇康

3.魏晋时期的小说分为哪两类?志人小说志怪小说

4.古代小说分为两大系统,这两大系统是文言小说白话小说

5.“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6.“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出自曹操《短歌行》

7.“目送归鸿,手挥五弦。”是嵇康《赠秀才入军》(其十四)

8.“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出自《春江花月夜》

9.“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出自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10.“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出自李商隐《锦瑟》

二、名词解释(30分)

1.《庄子》

答:《庄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战国思想家庄周及其后学编著,《庄子》共33篇,分为内、外、杂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外篇、杂篇出于庄子后学。《庄子》一书集中体现了庄子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的思想,写法浪漫奇诡,“意出尘外、怪生笔端”,是先秦说理散文中最具文学性的一部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2.骚体诗

答:骚体诗,是指《离骚》一类的诗。骚体,亦称楚辞体,在《汉书·艺文志》属“诗赋”一类。它起于战国时的楚国,为屈原所创。骚体诗的基本特点是富于抒情成分和浪漫气息,篇幅、字句较长,形式较自由,句尾多带“兮”字。后代文人用这种文体创作了诸多优秀作品,尤以汉代的骚体抒情诗为代表。

3.玄言诗

  答:玄言诗指东晋时期在玄学思想的影响下,诗坛上流行的“寄言上德,托意玄珠”的作品。代表作家有东晋孙绰、许询。玄言诗以玄学思想方法体悟玄理,以玄理入诗,以诗为老庄哲学的说教和注解,诗味不浓,“理过其词,淡乎寡味”。但其中通过景物来表现哲理的作品对山水诗的出现起到了催化作用。

4.世情小说

  答:所谓世情小说,就是以“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笑花主人《今古奇观序》)为主要特点的一类小说,专指描写世俗人情的长篇。《金瓶梅》通常被看作世情小说的开山之作。明清两代的世情小说,或着重写情爱婚姻,或主要叙家庭纠纷,或广阔地描绘社会生活,或专注于讥讽儒林、官场、青楼,内容丰富,色彩斑斓,在我国小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5.古文运动

  答:古文运动是中唐时期一场文风、文体和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主要倡导者是韩愈、柳宗元,参加者有李翱、皇甫堤、刘禹锡、白居易等人。其主旨是为了纠正六朝以来以骈文为主的创作形态,恢复和发扬先秦两汉散文质朴流畅的传统,使散文更适宜于叙事、说理和抒情。因为先秦两汉的时间比六朝为古,所以,文学史上称这次运动为“古文运动”。唐代“古文运动”得到北宋欧阳修、王安石等人的响应,对散文创作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6.西昆体

答:西昆体得名于北宋初期杨亿、刘筠、钱惟演等馆阁文士吟咏唱和而成的《西昆酬唱集》。杨亿、刘筠、钱惟演等人主要学习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近体律诗,夸大了李诗的形式美,注重对偶,喜欢用典,堆砌辞藻,崇尚纤巧,追求华艳,在内容上歌功颂德,粉饰太平,总体来说,西昆体形式精美,内容空洞,但因主要诗人多为馆阁高官,故有较大影响。

三、简答题(20分)

1.简述苏轼的文学成就。

答: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1)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的成就

在文道并重的文学思想指导下,苏轼的散文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苏文的风格随着表现对象的不同而变化自如,如行云流水一样自然、畅达,文章气势雄放,语言却平易自然。苏轼的杂说、书札、序跋等议论文,善于翻新出奇,形式活泼,议论生动,往往是夹叙夹议,兼带抒情,以艺术感染力来加强逻辑说服力。苏轼的叙事记游之文,叙事、抒情、议论三种功能更是结合得水乳交融。苏轼的笔记小品文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苏轼的辞赋和四六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辞赋继承了欧阳修的传统,但更多地融入了古文的疏宕萧散之气,吸收了诗歌的抒情意味,从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创作出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的名篇。苏轼在四六中也同样体现出了行云流水的风格。

(2)苏轼诗的创作成就

对社会的干预和对人生的思考。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合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他的诗歌常常展现他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的经验,从客观事物中见出的规律。苏诗还集中体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对艺术技巧的娴熟运用和超越。苏轼学博才高,对诗歌艺术技巧的掌握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纯熟境界,并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对待艺术规范,纵意所如,触手成春。苏诗中的比喻生动新奇,层出不穷,用典稳妥精当,浑然天成,对仗则既精工又活泼流动,构思精巧,打破常规。

有必达之隐而无难显之情。清人赵翼评苏诗说:“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瓯北诗话》卷五)苏诗具有极强的表现能力,在苏轼笔下几乎没有不能入诗的题材,即使是十分难于处理的题材,也能化难为易,举重若轻。

刚柔相济的艺术境界。苏轼对诗歌风格主张兼收并蓄,在创作中十分注意使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互相渗透,互相调节。苏诗中许多佳作已经做到了刚柔相济,从而呈现出“清雄”的风格。

宋诗最高成就的代表。苏轼是北宋诗坛上的第一大家。在题材的广泛、形式的多样和情思内蕴的深厚这几个维度上,苏诗都是出类拔萃的。而且苏轼具有较强的艺术兼容性,基本上避免了宋诗尖新生硬和枯燥乏味这两个主要缺点。

(3)苏轼词的创作成就

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苏轼提出了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词须“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是一致的,从而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并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

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开拓了词境。苏轼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变革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

开创了“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所谓“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苏轼在词中与诗一样大量采用题序,丰富和深化了词的审美内涵。苏轼还在词中大量用典,增强了词的抒情性和表现力。苏轼的“以诗为词”突破了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开拓了豪迈奔放的词体新风格。苏轼大多数词的风格仍与传统的婉约柔美之风比较接近,但已有相当数量的作品体现出奔放豪迈、倾荡磊落如天风海雨般的新风格,这一新风格为南渡词人及辛派词人继承与发扬,形成了与婉约词平分秋色的豪放词派,影响深远。

2.简述元杂剧的体制。

答:元杂剧具有完整、严密的结构体制,具体表现为:

(1)四折一楔子的基本结构。元杂剧一般由四折和一楔子组成一个剧本,“折”相当于现代戏剧的“幕、场”,在音乐上用同一宫调的一个完整套曲,一折即一个剧情段落,四折大致暗含了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段落。

(2)曲、白、科(介)和题目正名组成的剧本形式。元杂剧以“曲”为主,主要用于抒情、叙述情节,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手段,也起渲染气氛、描写景物的作用。“白”是说,有“宾白、韵白、散白”之称。“科(介)”,主要是演员的动作、表情以及舞台效果。

(3)以唱为主,说白只起次要作用,一角主唱的演唱形式。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4)演剧角色可分末、旦、净三类。末分正末、小末;旦分贴旦、搽旦、小旦。

(5)曲的最基本单位为单支曲,这些单支曲的曲调又按照各自的音乐特点分别隶属于不同的宫调。

四、论述题(20分)

1.论述对《红楼梦》主题的争论。

答:在明清小说中,最为后人称道的莫过于《红楼梦》。关于《红楼梦》的主题,作者曹雪芹在第一回中写到:“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但自《红楼梦》诞生之日起,关于其主题的争论就未曾停息,尤其是近百年来“红学”研究日盛,《红楼梦》的主题问题更是聚讼纷纷,未有定论。主要观点可分为以下几类:

(1)索隐主题说。所谓索隐,就是探索作品有没有什么隐喻暗指的史实。

(2)自传主题说。胡适1921年在《〈红楼梦〉考证》中最先提出这种观点。

(3)爱情主题说。何其芳在《论〈红楼梦〉》中提出《红楼梦》一书的主题即为爱情。

(4)政治主题说。毛泽东在1964年谈到《红楼梦》,认为其不是爱情小说,而是政治小说,写爱情是为了掩盖政治,此后政治主题就成了一种很流行的提法。

(5)封建社会主题说。孙逊在《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衰亡史》中认为《红楼梦》描写的是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衰亡史。

(6)多重主题说。廖可斌《双重悲剧与〈红楼梦〉的主题》一文中说:“双重悲剧,归根结底,是双重悲剧历史时代的产物。《红楼梦》所产生的时代就正是这样一个时代。”梅新林《〈红楼梦〉哲学精神》第六章提到《红楼梦》主题问题,将以前流行的各种主题说概括为三种:一曰史说,一曰悟说,一曰情说。

(7)悲剧主题说。遂夫《〈红楼梦〉主题辨》突出了“悲金悼玉”这一主题。宋子俊《对〈红楼梦〉大旨、本旨、主旨的再认识——兼评贾宝玉形象》认为《红楼梦》主题是封建制度下的人生大悲剧。

(8)此外,还有诸如女性主题说、宗教主题说、盛衰聚散说、人道主义主题说、抨击金钱罪恶说以及论情主题说等等。

关于《红楼梦》的主题问题,鲁迅先生曾精辟地总结:“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在关于《红楼梦》主题的争论中,各种观点层出不穷,见仁见智,不仅推动了“红学”的研究,更丰富了对《红楼梦》的解读。

现当代部分

五、填空题(每空1分)

1.文学研究会成立于1921年1月,代表作家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郭绍虞朱希祖蒋百里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等。

2.1917年,《新青年》刊登了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契诃夫外国作家的作品。

3.李劼人的“大河小说”三部曲为《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

4.徐迟的报告文学代表作有《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

5.新启蒙时代具有探索意义的现代主义话剧代表作有锦云的《狗儿爷涅槃》、高行健的《车站》、刘树纲的《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

六、名词解释(20分)

1.自叙传抒情小说

答:自叙传抒情小说作为一股创作潮流是从郁达夫1921年出版的小说集《沉沦》开始的,作者大多为创造社的成员,他们在留学日本期间,受到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和日本的“私小说”的影响创作而成。自叙传抒情小说的主观性和抒情性强,大都有一个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作家不着意于刻画人物性格,而是直接抒发主人公的强烈情感,打动读者。作品主张再现作家心境的大胆暴露,包括暴露个人私生活中的灵与肉的冲突以及变态性心理,作为向一切旧道德旧礼教挑战的艺术手段。自叙传抒情小说是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体式,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是一种全新的样式,也是对传统小说观念的新发展。

2.创造社

答: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7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等,主要出版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创造社的文学主张有明显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色彩,非常强调文学是作家的自我表现,极力反对文艺的社会功用,认为艺术应除却一切功利,力求本身之完美,同时,他们又极力反对社会黑暗。创造社的主要创作方法是浪漫主义的,重在抒发个人感情,表现自己的个性。代表作品有郭沫若的诗集《前茅》、郁达夫的《茑萝行》、《春风沉醉的晚上》等。

3.中国新诗派

答:中国新诗派是指20世纪40年代兴起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又称为“九叶诗派”。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中国新诗派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中国新诗派承接了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统,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4.寻根文学

答:“寻根文学”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以“文化寻根”为思想艺术追求的一股文学创作潮流。寻根文学的作家们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西方现代派文学技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贾平凹的《浮躁》等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寻根文学试图通过对民族文化的深入发掘,建立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学品格,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但是寻根文学对待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缺乏应有的理性思辩态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七、简答题(30分)

1.简述“广场戏剧”的三次高潮。

答:广场戏剧是一种不受舞台和剧场条件限制,适合广场、街头宣传演出的戏剧形式。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广场戏剧”出现了三次高潮,分别为:

(1)抗战初期街头剧、茶馆剧等短剧的风行

为了适应战争环境和流动演出的需要,抗战初期的演剧队创造了很多小型化、通俗化的演出形式,如街头剧、广场剧、游行剧、活报剧、谐剧、灯剧、朗诵剧等,它们大都情节单纯、人物不多、短小活泼、易编易演,具有很强的宣传鼓动作用,从而在抗战初期形成了短剧风行一时的局面。这是第一次“广场戏剧”的高潮。

(2)敌后根据地的新秧歌剧和新歌剧的成功

敌后抗日根据地在毛泽东"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文学方针的指引下,戏剧创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要表现在新秧歌剧和新歌剧的创作。新秧歌剧去掉了传统秧歌中的丑角和低级色情的动作,吸收了话剧、歌剧的一些表现手法,内容以表现解放区火热的现实生活为主,带有浓郁的喜剧色彩,有一股清新活泼刚健的民间文艺气息。代表作品有《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新歌剧既区别于中国古典戏曲,又区别于西洋歌剧,是在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广泛吸取各种营养而建立起来的,综合戏剧、诗歌、音乐、舞蹈、美术为一体的音乐戏剧形式。《白毛女》是新歌剧的代表作。这是第二次“广场戏剧”的高潮。

(3)40年代末学潮中的广场活报剧的流行

40年代末,反内战、反独裁的学生民主运动中涌现出以政治鼓动为主的各种文艺演出,主要采取的演出形式有:群众歌曲、漫画、诗朗诵和活报剧,其中最突出的是活报剧。称为“活报”是强调这种戏剧形式的时事新闻性,即所谓的“活的新闻揉进写剧的技巧,给观众一个忠实的报道”。著名的有联系1948年4月6日北平各界的罢教罢课而写出的独幕剧《控诉》、联系1948年7月5日发生的军警枪杀东北流亡学生的血案写成的《大江流日夜》、联系1947年南京学生“五一五”游行现编现演的《“社会贤达”》等。这可视为“广场戏剧”的第三次高潮。

2.简述“中国新诗派”的艺术贡献。

答:中国新诗派是指20世纪40年代兴起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又称为“九叶诗派”。中国新诗派的艺术贡献主要表现在:

(1)“中国新诗派”的诗学思想和创作实践对中国新诗现代化的影响深远。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他们在诗歌艺术上对诗歌“平衡美”的追求:“中国新诗派”在创作中自觉地追求诗歌艺术与现实的“平衡美”;“中国新诗派”在诗歌内容上追求表现现实与挖掘内心的“平衡美”;“中国新诗派”在诗歌创作中追求理性与感性的“平衡美”;“中国新诗派”在诗歌创作中追求中西诗歌艺术融汇过程中的“平衡美”。

(2)“中国新诗派”在诗歌艺术表现手法上对“新诗戏剧化”的追求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段。在中国新诗坛,闻一多、卞之琳等最早尝试新诗戏剧化,采用“戏剧化处境”和“戏剧化台词”来营造诗的意境。“中国新诗派”从他们那里得到启示,从西方现代派那里获得理论依据,从而发展起各种戏剧化手法:戏剧性结构、戏剧性情境、戏剧性独白或对白等,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段。

(3)“中国新诗派”的创作探索为新时期中国的新诗创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新诗派”的创作探索虽然因为后来特定的社会环境没有继续下去,但在新时期到来之后,其诗学价值有效地转化在新一代诗人的创作中,“如果将80年代朦胧诗及追随者的诗歌与上半个世纪已经产生的新诗各派大师的力作对比,就可以看出朦胧诗实是40年代中国新诗库存中的种子在新的历史阶段的重播与收获”。

3.试述老舍小说的艺术风格。

答: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他的作品的“北京味儿”、幽默风,以及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其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1)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在现代文学史上,很少有作家像老舍这样执著地描写“城与人”的关系,他用众多小说构筑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几乎包罗了现代市民阶层生活的所有方面,显示了老舍对这一阶层百科全书式的知识。而老舍在观察表现市民社会时,所采取的角度是独特的。老舍始终用“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他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作为“城”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因素的“文化”的蜕变。在老舍的市民世界中,活跃着老派市民、新派市民以及正派市民等几种不同的人物系列,各式人物的性格构成往往都在阐释着某种文化内涵,老舍写“人”的关节点就是写“文化”。

(2)作品具有浓厚的“京味”。老舍小说创作最大的艺术特色是“京味”。它是作家对北京特有的风土人情、特殊的文化趣味的精妙展示所形成的一种独特审美趣味。

老舍作品的“京味”首先表现为取材的特色。老舍聚集其北京的生活经验写大小杂院、四合院和胡同,写市民凡俗生活中所呈现的场景风致,写已经斑驳破败仍不失雍容气度的文化情趣,还有那构成古城景观的各种职业生活和寻常世相,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北京风景画、风俗画。“京味”作为小说的风格氛围,又体现在作家描写北京市民庸常人生时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方面。

“京味”语言。老舍的语言艺术得力于他对北京市民语言及民间文艺的热爱和熟悉。老舍成功地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统一起来,做到了干净利落,鲜活纯熟,平易而不粗俗,精致而不雕琢。其所使用的语词、句式、语气以至说话的神态气韵,都有他独特的体味和创造,又隐约渗透着北京文化。这也是“京味”的重要表现。老舍称得上“语言大师”,他在现代白话文学语言的创造与发展上,有着突出的贡献。

(3)老舍的幽默艺术。老舍的作品追求幽默,一方面来自狄更斯等英国文学的影响,同对也深深地打上“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形成了更内蕴的“京味”。老舍追求幽默的生活化,在庸常的人性矛盾中领略喜剧意味,谑而不虐,使幽默“出自事实本身的可笑,可不是从文字里硬挤出来的”;追求更高的视点,更深厚的思想底蕴,使幽默成为含有温情的自我批判;追求艺术表现上的节制与分寸感。逐渐克服了原有的单纯性质,产生了喜剧与悲剧、讽刺与抒情的渗透、结合,获得了一种丰厚的内在艺术力量。

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与价值。老舍创作的成功,标志着我国现代小说(主要是长篇小说)在民族化与个性化的追求中已经取得重要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