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历史散文

一、填空题

1.“春秋三传”指的是《左传》、《公羊传》和______。(中山大学2011年研)

【答案】《谷梁传》

【解析】春秋三传是指《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它们不是包含在《春秋》里,而是解释春秋的,其中《左传》被称为《春秋内传》,《国语》为《春秋外传》。

2.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是______。(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案】《尚书》

【解析】《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部以应用文为主要内容的历史文献总集。

3.“春秋三传”指《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和《______》。(北京大学2011年研)

【答案】春秋谷梁传

【解析】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即《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三书。

4.《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______》。(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案】左氏春秋

【解析】《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著作,也是一部富有文学价值的历史散文著作。

5.“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均出自于《______》。(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案】战国策

【解析】《战国策》作为史学名著,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此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和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借用寓言阐述道理。成语“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均出自这里。

二、名词解释

1.尚书(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尚书》原称《书》,被儒家定为“六经”后,又称《书经》。大体是春秋以前历代史官所收藏的政府重要文件和政治论文的选编。主要是帝王或大臣的誓辞、讲话、训诫、文告等,是研究中国古代早期历史及文化的珍贵资料。同时,也显示着早期历史散文的文学水平及特征。

2.“春秋三传”(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春秋三传”是《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的合称。《左氏春秋传》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不单记鲁国一国的史实,还兼记各国历史;不但记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一改《春秋》流水账式的记史方法,内容丰富,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不但记春秋时史实,而且引征了许多古代史实,从而提高了《左传》的史料价值。《春秋公羊传》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其起讫年代与《春秋》一致,释史十分简略,而着重阐释《春秋》中的“微言大义”,用问答的方式解经。《春秋谷梁传》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用这种方式来注解《春秋》,它是研究儒家思想从战国时期到汉朝演变的重要文献。

3.《左传》(北京语言大学2010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

答:《左传》是一部成书于战国初期的编年体史书。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本书全面记载了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活动,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本书的作者直书无隐,褒贬分明。本书因其记事记言,追载附载、夹叙夹议而体例完备。与《公羊传》《榖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4.春秋笔法(南京大学2010研;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春秋笔法”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又称“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它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是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明作家自己的态度,并且在作品中灌注强烈的感情色彩。作为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的。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曲笔的一面。

三、简答题

1.简述《战国策》寓言的特点。(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在先秦散文中,《战国策》的文辞之胜在语言艺术上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其寓言的特点主要有:

(1)善于用比喻和寓言来比附现实以表情达意

《战国策》用大量的寓言故事、佚闻掌故来增强辩辞的说服力《战国策》中的寓言大都即事编撰,独出心裁,比附现实,以表情达意。这类寓言俯拾皆是,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等。用具体的形象概括抽象的道理,表现出极强的艺术力量。

(2)用大量的寓言故事营造辩丽横肆的艺术风格

寓言的巧妙运用,成为《战国策》文章的一大特点。如《燕策二》苏代以鹬蚌相争,说赵惠王不应伐燕,以免强秦坐收其利。说辞引类譬喻,借动物植物或人们生活中席间的事物为例,循序渐进地达到辩说的目的。《战国策》的,纵横捭阖的游说之辞,形成辩丽横肆的艺术风格。

(3)运用寓言形象说理,增强辩辞的说服力

《战国策》还用大量的寓言故事、佚闻掌故来增强辩辞的说服力。其叙述语言,也长于铺张渲染。《战国策》文章辩丽横肆的文风,雄隽华瞻的文采,是当时纵横捭阎时代特征的体现,标志着先秦叙事散文语言运用的新水平。

总而言之,《战国策》辩丽横肆的文风,雄隽华瞻的文采,是当时纵横捭阖时代特征的体现,标志着先秦叙事散文语言运用的新水平。

2.《苏秦始將连横》出于什么书?主要写的什么内容?对其内容你有何看法?(中国传媒大学2010、2011年研)

答:(1)《苏秦始將连横》出于《战国策》。

(2)主要内容

苏秦以“连横”说秦未成,又以“合纵”游说赵王,终于一举成名,身佩六国相印,傲世天下。苏秦朝“连横”暮“合纵”,足见战国时各国之间斗争的复杂。

(3)对《苏秦始将连横》一文的看法

《苏秦始将连横》一文主要是通过苏秦的外交活动来塑造苏秦这个人物的形象。通过对人物的行为,肖像,语言等生动细致的描写刻画出一个性格丰满,有血有肉,令人拍案叫绝的苏秦形象。苏秦这一人物形象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苏秦是个勇于尝试的人

即使秦王已经表明不接受他的观点,他还是把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表述完整,力图说服秦王。这种勇于尝试的精神并不是自讨没趣,而是自信的表现,是走向成功的必备品质。

苏秦是个懂得坚持也懂得适时放弃的人

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他踏上一条路后会有所坚持,遇到障碍也会多试几次。但他又不是我们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那种人。他会坚持,但他更懂得放弃,而且是适时的放弃。衣服穿破,钱用完之后,再留在秦国也许只会自取其辱,自讨苦吃,所以他选择离开,可以说他个很识时务的人。

苏秦有强烈的成功欲望

他没有坚定不移的政治立场,但他有很明确的人生目标——实现自我价值,为了这个目标,他坚忍不拔,不懈努力。他的勤奋努力刻苦坚持的动力就是获取成功的信念和出人头地的决心。他学有所成之后转而说服赵王并帮助他“约从散横以抑强秦”,他的政治立场转变很快,前后的主张也不一致,但这并不代表他没有原则。

苏秦是一个坚韧不拔的勇者

面对一时的失败,他不会自暴自弃,面对家人的冷漠,他也没有丧失继续奋斗的勇气。说秦失败后,普通人常常会因此一蹶不振,然而苏秦不但没有因此气馁,反而更加刻苦努力,孤军奋战。前面的挫折和失落都只能衬托出苏秦内心高人一等的坚强和他令人佩服的隐忍和承受力。

苏秦是个很实际也很圆滑的人

在当时想要成功就必须审时度势,投其所好,从苏秦针对不同国君提出不同的方案可以看出他对时代局势把握准确,为人实际而且圆滑,这种能力其实是相当难得的。在当时很难说那个国家就是正义的,那种立场就是正确的,所以苏秦的“见风使舵”实际上是一种智慧。

出众的口才和令人叹服的语言技巧

文章中苏秦说服秦王的话语占据了较大篇幅,虽然秦王没有被说服,但是苏秦的语言艺术是值得肯定的。他先向秦王陈列出秦国的有利条件来顺理成章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再举上古五帝三王的例子来证明,加以分析当时的社会现象来动摇秦王。其中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形成磅礴的气势和撼动人心的力量。还有用典和激将法都用得很巧妙,语句中辞藻的堆砌和用词的恰当都能体现苏秦极具讲究的语言艺术。

至此,苏秦的整个形象已经丰满的展现在人们面前。他极具才华,有雄心有谋略。他的性格既复杂又简单,既矛盾又合理。文章刻画出来的苏秦的形象血肉丰满,个性突出,是一个令人叹服的历史人物形象。

四、论述题

1.左传的叙事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北京大学2010年研)

相关试题:

(1)试谈《左传》的叙事特征。(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2)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说明《左传》的叙事特点。(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

答:《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完整的编年史书,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被誉为先秦散文的“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1)《左传》的叙事特征

《左传》灵活运用倒叙插叙等叙事方法

《左传》按时间顺序来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并灵活运用倒叙插叙等叙事方法。

倒叙是在叙事过程中回顾事件的起因,或交代与事件有关的背景等。如“宣公三年”先记载了郑穆公兰之死,然后再回顾了他的出生和命名:其母梦见天使与之兰,怀孕而生穆公,故名之兰。《左传》中还有插叙和补叙,性质作用与倒叙类似。这些叙述,常用一个“初”字领起。预叙即预先叙出将要发生的事,或预见事件的结果,如秦晋崤之战中蹇叔在秦出师伐郑时,已预知了必然失败的结果。

善于描写复杂的战争

《左传》写战争善于把握繁富的事件、线索及众多的人物和复杂的矛盾。明确地交待战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结构完整,条理井然,情节精彩,描写有声有色,运笔灵活自如。善于在战争的叙写中透入对战争胜败原因的交待和分析,具有历史家的卓越识见。并且在战争事件的叙写的同时,也注意到各种人物的描写,虽然是速写式、,片断式的勾勒,但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却很出色,并时而穿插一些有趣的细节。例如记载长勺之战的《曹刿论战》不仅记载战前情况,还有战中情况以及战后情况,将战争发生的前因后果描写得淋漓尽致。

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作者通过政治、军事、外交等活动的描述,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雄才大略的晋文公、明察善断的子产、迂腐可笑的宋襄公、能言善辩的烛之武等。《左传》的人物描写主要有两种情况:累积式和闪现式。《左传》以事件为中心,人物描写是为事件服务的,所以大多人物的描写是片断式的,但作者却常能以精炼的语言、典型化的人物行为和性格化的人物语言,突出地表现出人物性格的某一方面。当然有些篇章人物形象的刻画还是比较完整的,如《晋公子重耳之亡》等,描写手法也比较丰富有正面侧面、细节描写、对比描写等等。

《左传》注重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并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倾向

例如,作者在总结城濮之战经验时云:“谓晋于是役也,能以德攻。”不仅是城濮之战,整个《左传》叙事中,礼、义、德等道德因素,都被作者当作影响事件成败的重要原因加以叙述,而且叙述中往往还带有神秘因素。这些预兆有时是智者的言论,有时则是占卜、梦境、天象等的神秘暗示。例如,“僖公十五年”秦晋韩之战,在“僖公十年”就有已故晋太子“敝于韩”的预言;“僖公十四年”又有晋卜偃“期年将有大咎,几亡国”的预言,战前又有秦卜徒父释卦之兆,晋惠公不从占卜之失。在这些看似神秘的预兆之后,是晋惠公违礼、失义、背信之举。作者面对既成的历史事实,根据历史人物的言行得失,在叙述历史事件时,加人种种神秘化的传说故事,来预示事件的结局,解释事件的因果关系。这反映了春秋时代人们的世界观和认识水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左传》叙事角度独特

《左传》发展了《春秋》笔法,主要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叙述,人物言行举止的展开描写,来体现其道德评价。此外,它还创立了一种新形式,即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以“君子曰”、“君子是以知”、“孔子曰”等,即作者以第三人称作为叙事的角度,来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伦理评价,发表评论,这使其创作视角广阔灵活,几乎不受任何限制。并在叙事后面加上议论,对事件或人物做出道德伦理的评价,这种形式,更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立场和感情,增强了叙事的感情色彩。

语言简练含蓄,富于文采

《左传》的叙述语言简练含蓄,富于文采,言近旨远,辞浅义深。刘知几评论说:“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义未尽。使夫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尤工于外交辞令,这类文字多是经过精心提炼的,具有形式上委婉典雅、内涵上深刻犀利而又极富文采的特点。其议论文字多是针对性强,论题集中,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在文学语言的运用上有很高的造诣。例如:僖公十五年阴饴甥与秦伯的一段对话,针锋相对,富有文采。

(2)《左传》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在体例上,编年体的顺序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创作有直接启发

在体例上,对于战争的描写顺序,《左传》采用的是编年体的顺序,这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创作有直接启发。如《史记》纪传体的体例是在先秦编年史和国别史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的,而《汉纪》和《资治通鉴》则是对《左传》编年体史书的直接继承。

在叙事结构上,对后世史传文学和古代小说的影响

a.有完整的情节

《左传》的战争描写是以《春秋》的记事为纲,把《春秋》中的简短的记事发展成为叙事完整历史散文,有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左传》中作者用了五个段落详细地描述了这一历史事件,使其具有生动的故事性和丰富的情节性。这一点对后代史传文学的影响:如《史记》对于《左传》中战争描写的史实有的略加改动便加以运用;有的对于特别精彩篇目,甚至不加改动直接运用,这都是由于《左传》具有完整的故事性和生动的情节性。对古代小说的影响:奠定了古典小说的基本叙事结构。我国的古代小说常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串联情节,特别重视对故事起因、过程和结果的完整描写。

b.叙事方法呈现出灵活多样的特点

顺叙是《左传》战争描写常用的叙事方法,除此以外还有倒叙、插叙、补叙和预叙。这些叙述方法常用一个“初”字领起。如“僖公三十三年的齐晋崤之战”中,蹇叔在出师伐郑时,已预知了必然失败的结果“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预叙),战争的结果:“(晋)败秦师于崤”。此点对古代小说的影响:古代小说常以倒叙、插叙、补叙等方式叙述事件起因,以预叙的方式暗示故事的结局。这些都是《左传》中早已形成的叙事传统。

c.文章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左传》中的战争描写还记叙了大量的占卜释梦和神异传闻的事件,如“僖公十五年”写的秦晋之战,秦国在与晋国作战前进行占卜:“卜徒父筮之,吉。涉河,侯车败。诘之,对曰:‘乃大吉也,三败必获晋军’”。作战的实际结果“秦获晋侯而归”。类似的这样事件的描写使文章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反映了春秋时代人们的世界观和认识水平。但也启发了读者的想象力,为后世文学在创作上提供了想象和联想的写作方法。

在人物描写上,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a.褒贬分明的道德和伦理倾向

《左传》中的战争描写体现了对人物道德和伦理的评价,这种褒贬分明的倾向对后世的史传文学和古代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的是通过战场人物的言行举止体现出来的。这一点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影响:如司马迁《史记》中有论赞和序论,作者在写人叙事中直接或间接的插入自己的主观论断或抒发个人的感慨,展示了司马迁独特的史笔和史才,这也是对《左传》的继承和发展;对古代小说重视教化作用有直接的影响。有的是在战争中或战争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以“君子曰”、“君子是以知”、“孔子曰”等来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伦理评价的。这种写法对文言小说如唐宋传奇、《聊斋志异》等书中被直接借鉴,就是在明清白话小说中也有明显的痕迹。

b.对人物描写的双重手法

《左传》战争中的人物描写的手法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关系和言行来表现人物的性格;二是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这两种描写人物的方法为后代的司马迁、班固、陈寿、范晔等人所继承,同时对古代小说也有影响。我国的古代小说主要是通过上述两种方法来描写人物的性格,而较少大段的对人物的肖像和心理进行描写。因此,《左传》战争中对人物的刻画为古代小说奠定了写作模式。

在语言的描写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a.词约义丰、简括有力

在叙事上体现了词约义丰、简括有力的特点。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中写了晋师溃败时的狼狈情景:“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为争船逃命,先上船者砍断后来者攀着船舷的手指,船中的断指多得可以捧起来。简练的一句话写尽了晋师溃败后争先恐后、仓皇逃命的混乱场面。

b.战争中似柔实刚或慷慨激昂的外交辞令描写

对战争中外交辞令的描写,体现了言词或锋利或不卑不亢或似柔实刚或慷慨激昂的特点。如“成公二年的齐晋鞍之战”,“齐师败绩,(晋)逐之。将及滑泉而止。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曰:‘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无令舆师陷入君地。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且惧奔辟而添两君,臣辱戎士,敢吉不敏,摄官承乏’。”这体现了韩厥外交辞令的谦虚、不卑不亢、似柔实刚的特点。

《左传》词约义丰的特点使其能长久的流传;其外交辞令上的特点也为后世史学家在写史书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之处。

综上所述,《左传》无论是情节的完整性、结构安排的合理性,还是人物形象的生动性、战争描写的高超性都成为后世叙事散文的典范,对我国古代小说艺术的进步产生积极的影响与重大意义。与此同时,《左传》“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的语言特点也给读者以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