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 圣才电子书
- 11491字
- 2020-11-18 19:58:49
第4章 诸子散文
一、填空题
1.先秦散文包括历史散文和______。(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案】诸子散文
【解析】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前者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后者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其中如《论语》、《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轲的弟子对其师言行的记录,《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则为本人的著作。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出自______一书。(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案】《论语》
【解析】这句话出自《论语》。岁寒,是每年天气最寒冷的时候。凋,是树木落叶子。松柏后凋,是说别种树木到这个时候,都已枯槁零落,独有松柏仍旧青翠不凋比喻修道的人有坚忍的力量,可以耐得困苦,受得磨折,而不至于改变初心。
3.最后一部进入《十三经》的是______。(北京大学2010年研)
【答案】孟子
【解析】《十三经》是儒家的十三部经书,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4.批评“儒以《诗》、《礼》发冢”的思想家是______。(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案】庄子
【解析】《庄子·外物》:“儒以《诗》、《礼》发冢。”大儒胪传曰:“东方作矣,事之何若!”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接其鬓,压其顪,儒以金椎控其颐,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
5.“小说”一词最早见于《______》。(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案】庄子·外物
【解析】“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琐屑之言”“浅识小道”,正是小说之为小说的本来含义。
6.“望洋兴叹”这一成语出自______。(北京大学2010年研)
【答案】《庄子·秋水》
【解析】出自《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7.《庄子·寓言》云:“寓言十九,重言十七,______日出,和以天倪。”(北京大学2012年研)
相关试题:《庄子》运用了“寓言”、“重言”、“______言”等多种文学手法。(中山大学2011年研)
【答案】卮言
【解析】庄子为文擅用“三言”——“寓言”、“重言”、“卮言”,也曾自诩其文章是“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 和以天倪”。“三言”中,“寓言”是指出自虚构、别有寄托的语言;“重言”是指援引或摘录前贤或古人的谈话或言论;“卮言”是指写起来行云流水、读起来酣畅淋漓,给人以浪漫主义美感的语言。
8.《庄子》作为创作方法的“三言”是指卮言、重言、______。 (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案】寓言
【解析】《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人们习惯于以“我”为是非标准,为避免主观片面,把道理讲清,取信于人,必须“藉外论之”。重言即借重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为使自己的道理为他人接受,托己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言,这种言语层出无穷,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下去。
9.“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这句话出自《______》。(中山大学2012年研)
【答案】荀子·天论
【解析】“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出自《荀子·天论》。
10.《______》和《______》中的专题论文,标志着说理散文体制的定型。(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案】荀子;韩非子
【解析】战国末期,《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标志着说理散文体制的定型。荀、韩之文,往往是长篇大论,有一个标明全篇主旨的标题,论点明确,中心突出,论证精密,注意谋篇布局,结构浑然一体,表明我国说理文体制已经成熟。从此以后,专论体成为 我国说理散文的主要形式。
二、选择题
1.庄周梦蝶的寓言出自( )。(北京大学2012年研)
A.《庄子·齐物论》
B.《庄子·逍遥游》
C.《庄子·大宗师》
D.《庄子·养生主》
【答案】A
【解析】庄周梦蝶,典出《庄子·齐物论》,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庄子所提出的一个的哲学命题。在其中,庄子运用浪漫的想象力和美妙的文笔,通过对梦中变化为蝴蝶和梦醒后蝴蝶复化为己的事件的描述与探讨,提出了人不可能确切的区分真实与虚幻和生死物化的观点。
2.“小说”一词最早见于( )。(北京大学2011年研)
A.《庄子外物》
B.《汉书艺文志》
C.《七略辑略》
D.《左传》
【答案】A
【解析】《庄子·外物》中有“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之语。但这里所说的小说,是指琐碎的言谈、小的道理,与现时所说的文学体裁的小说相差甚远。
三、简答题
1.简要分析评述《孟子》中的重要思想观念。(中山大学2011年研)
答:《孟子》中的重要思想观念主要有:
(1)《孟子》中的生命权意识
①孟子仁义思想中的生命观
儒家正统法律思想“贤人之治”的渊源之一是孟子提出的“舍生取义”的人生价值观。同时,作为对“舍生取义”的一个补充,孟子提出了“权”的范畴。在具体事件中实践“义”的程度适宜与否,要根据当时的情况,遵照“权”的精神来确定,而不是一味地强调“舍生取义”,去作无谓的牺牲。另外,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正因为如此,人生来就具备仁义之心,对仁义的追求是与生俱来的,仁义是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孟子反对人们自暴自弃。在孟子看来,仁、义与生命是融为一体的,弃仁义便是毁生命,毁生命便是弃仁义。在个体生命与个人理想二者之间,孟子并没有偏废任何一方的取向,相反,二者是紧密融合在一起的。
②孟子天命观中的生命意识
孟子继承了孔子“尽人事而待天命”的思想。他一方面重视天命的作用,认为顺天者存,逆天者亡,人要安顺天命;但另一方面,这种安顺天命是有条件的。在孟子看来,天命的实现离不开人力的配合,虽然失败主要是天命所致,但人事未尽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顺天命的同时,孟子更强调人事的作用,他以人的角度看待“天命”。只有从生命的本体出发,去“尽心”、“知性”才能“知天”,去“存心”、“养性”才能“事天”,至于寿命的长短不必去顾及,君子修身养性以待天命而已。
(2)《孟子》中的民本思想
①民贵君轻论
在《孟子·尽心》篇中,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这段论述是对春秋以来重民思想的大总结、大升华。孟子认为民是国家之本,而王道仁政,要在贵民。轻民、贱民、残民,便无王道可言,亦无仁政可言。所以,孟子认为,只有不嗜杀人的君主才能统一天下;一国的君主要注意保民而王、为民父母、与民偕乐;在治国时不能耽误民事。这些都是孟子民本思想的表现。
②养民富民说
孟子生活的战国时代,征战连年,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站在民众生计的立场上,孟子主张“薄税敛”,强调“取民于有制”,严格按照他想象中的尧舜所定的税法来办事,“事取其中”,不轻也不重,不能重得让人民生活不下去。同时,孟子主张“制民之产”,并由此提出了“正经界”的办法,即实行井田制。孟子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看到了广大农民是否有恒产是农民能否生存发展下去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社会兴衰的标志或根本原因。
2.庄子散文风格特点。(复旦大学2010年研)
答:庄子散文风格特点主要表现为:
(1)以寓言为思想,寓哲理于形象
《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许多篇目都是以寓言为文章的主干,大量运用寓言,使《庄子》的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以捉摸。如《逍遥游》前半部分,不惜笔墨,用大量寓言、重言铺张渲染,从鲲鹏展翅到列子御风而行的内容,并非作品的主旨,而“至人无己,圣人无功,神人无名”这个题句,却如蜻蜓点水,一笔带过。
《庄子》的说理不以逻辑推理为主,而是表现出形象恢诡的论辩风格.在论辩过程中,往往又表现出作者精辟的思辨能力。《庄子》的论辩,与其说读者是被其逻辑推理所征服,不如说是被奇诡的艺术境界、充沛的情感所感染。如《逍遥游》末,庄子在寓言中再套寓言,以“不龟手之药”,说明“所用之异”,无用即为有用。
(2)意出尘外的想象和深远奇妙的意境和谐统一
《庄子》中的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庄子》的想象虚构,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恢诡谲怪,奇幻异常,变化万千。如《逍遥游》中北溟之鱼,化而为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子》诡奇的想象,是为了表达其哲学思想。寓真于诞,寓实于玄,是《庄子》的主要特征。
(3)多种修辞手法的妙用使文章具有文辞之美
《庄子》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清人方东树说:“大约太白诗与庄子文同妙,意接而词不接,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庄子的句式错综复杂,富于变化,喜用极端之词,奇崛之语,有意追求尖新奇特。如《齐物论》写大风,既有赋的铺陈,又有诗的节奏。
3.举例说明《韩非子》寓言的特点。(北京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韩非子》作为先秦说理散文代表著作之一,是先秦法家的代表作。丰富的寓言故事成为说理散文的闪光点,也是先秦诸子寓言故事之大成。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1)《韩非子》寓言故事的独立性,即寓言真正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
寓言在《战国策》、《孟子》等诸子散文或历史散文中还只是偶一用之,在《庄子》中虽连篇累牍,但都为阐明一个中心思想,寓言仍只是议论说理文的一部分,充当说理论辩的一种手段或叙事的一部分,而非独立的文学体裁。到了韩非手里,才开始有意识地系统收集、整理、创作寓言,并将它们分门别类,辑为各种形式的寓言故事集。如《内外储说》、《说林上下》即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寓言故事集。韩非寓言形象生动,性格鲜明,细节丰富,显示出高超的文学技巧。
(2)《韩非子》寓言故事的现实性,即其题材植根于现实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主要取材于历史事迹和现实,很少拟人化的动物故事和神话幻想故事,也没有超越现实的虚幻境界和人物。韩非的寓言形象化地体现了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他受庄子等诸子前辈的影响,取材方面来源于现实历史,让历史人物说话,改变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使之反映自己的思想观点。题材的平实,使韩非寓言不像庄子寓言那样恢诡谲怪,但韩非寓言在艺术上并不平淡,而是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
(3)“寓言群”形式的创立
例如,《内储说上》的论述中心是“七术”,为此韩非用了四十九个寓言故事里晓喻“七术”的内容。《内储说下》的中心是“六微”,也用了五十个寓言故事。这些寓言故事集的出现,说明寓言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已开始脱离散文母体,取得了独立存在的形式。韩非子是新兴地主阶级代言人,他继承了商鞅的“明法”,申不害的“任术”,申到的“乘势”理论,将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为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理论基础。他收集、整理和创作寓言是为宣传他的法制思想服务的,体现了其法家的思想。在《外储说》四篇中,使用寓言一百一十多个,从二十个方面宣扬了封建专制的法制和权术,成为中外寓言史上罕见的奇迹。
(4)寓言故事的思想性,即其表现出的哲学智慧都是韩非寓言思想深度的反映
可以说,寓言故事是设喻说理的寄托平台。韩非的寓言常蕴含着深刻明切的哲理,他可以从常见的生活现象来推演出重大的道理。成语“自相矛盾”出自寓言“鬻矛与盾”,是韩非矛盾学说的寓言体现,用逻辑学的话说,两个相互否定的命题是不能同时成立的,二者不能为真。韩非对于逻辑性有着严密的要求,虽然韩非的主观意图是说明法治与礼治的根本对立,着意批判儒家宣扬的礼治思想,为法治战胜礼治制造理论根据,但它确实客观地揭示了当时儒法两种思想根本对立的现实。
(5)《韩非子》中的寓言故事还体现出朴素辩证法思想
尽管《韩非子》中有过分强调对立、斗争绝对化的倾向,但对矛盾的转化条件,也作了辩证的解释。他还以水火为例,说明矛盾转化的条件性。水本来是能够克火的,但若把水盛在锅里,火就可以反过来克水,把水烧干,这是因为条件不同的缘故。他也用朴素辩证法来解释历史现象,形成他的进步历史观。他认为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因循守旧、复古倒退是没有出路的。他用耳熟能详的“守株待兔”这个寓言故事,猛烈抨击顽固守旧的陈腐思想,为推行他的革新变法主张寻找理论根据。
四、论述题
1.孔子说“诗可以兴,诗可以观,诗可以群,诗可以怨”。 请举例谈谈中国古代诗歌的这四种功能。(中国人民大学2011年研)
答:中国古代诗歌的“兴观群怨”功能主要表现在:
(1)诗之兴
诗之兴含有兴盛、兴起、振兴、复兴等多种意义,可以感发人的意志。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300余篇中,就有100多篇是围绕国家民族兴衰而发出的心声。在我国历代诗人的笔下,抒发爱国主义情怀的诗歌,也是数不胜数的。最早出现的伟大诗人屈原的《离骚》,就充分表现了诗人的政治理想、炽热的爱国感情和嫉恶如仇的反抗精神。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他一辈子念念不忘的是统一祖国。他的《示儿》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也是他爱国诗歌的名篇。宋代抗金名将岳飞,其杰出的爱国主义名作《满江红》,充分表现了他对敌寇无比痛恨、报仇雪耻的迫切心情和收复中原失地的不可动摇的意志。又如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充满爱国激情的动人诗篇,表现了“头可杀,志不可屈”的崇高无比的磅礴正气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反映了他耿耿的爱国忠心和高尚的民族气节。还有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综上举例,证明一条爱国主义红线,贯穿了全部中国诗歌史。
(2)诗之观
诗之观是通过对表象的观察,反映事物的本质、核心和规律,从而提高人们的辨别能力和认识能力。
曹植“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通过豆和豆萁相煎的深刻而形象的比喻,以及豆在釜中泣诉的饶有风味的拟人化手法,讽刺了曹丕的残忍不容,表现了曹植内心的悲郁。唐朝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作者运用朴素的文字,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景色。特别是对春草乍生未生之时的景致描绘得淋漓尽致,俨如画家设色,在有意无意之间。这就是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和体会才发现的。又如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也是通过细致的观察,抓住庐山的特点,写出庐山峰峦的千变万化,表现了庐山的深邃。同时也说明了因为人在山中观赏,跳不出山的圈子,所以不能认识庐山的真面目,告诫人们应高瞻远瞩,总揽全貌。
(3)诗之群
诗之群是要凝集人心,团结人民、鼓舞人民、激励人民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
例如《诗经·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表现的是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的义愤。唐朝戴叔伦《塞上曲》:“汉家旌旗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诗人把汉家借指唐朝,首二句写汉军军力强大和灭敌的雄心,后二句写士兵长期坚守边疆、打击敌人的坚强意志,表现了边疆战士奋勇杀敌,誓死保卫国家的英雄气概,充分体现出浓郁的爱国主义豪情。宋朝抗金名将李纲《病牛》诗:“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心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通篇以朴素深沉的语言,把病牛为了人们的温饱而任劳任怨的形象刻画得丝丝入扣。1937年郭沫若毅然从日本返国,他哭吐精诚地写道:“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这些诗都是富有高度的凝聚力,为团结人民、鼓舞人民斗志发挥了极大的社会作用和功能效应。
(4)诗之怨
诗之怨是运用辛辣讽刺的手法,针砭社会弊端,从而起到疾恶扬善的作用。
我国古人写诗,运用讥剌的方法,揭露时弊之作很多。唐朝刘禹锡《戏赠看花诸君子》,诗的表面上写的看花,实际上是以“桃千树”隐指朝廷提拔的新贵,对他们显赫一时,不可一世,表示极大的愤慨和不平。在封建社会,还有许多针砭时弊、反映人民悲惨生活的诗歌,如唐末杜荀鹤《山中寡妇》即是一例。诗曰:“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桑拓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尽尚征苗。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诗中对封建统治阶级无比残酷地剥削人民,以及人民所过的极端悲惨生活,作了深入而具体的揭露。最后诗人还对当时无往不在,难以逃脱的封建暴政,发出了深长的慨叹,作了尖锐的指摘。此外,诗词的怨还有自疚之意,如韦应物《寄李儋元锡》诗:“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氓愧俸钱。”表达了作者为官没尽到职责,没有解救百姓的疾苦,以致百姓流落在外感到惭愧不安。同时,还有怨物的。唐人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就是写一个妇女在梦中和她所思念的远人相会,因被无端惊醒,乃迁怨于黄莺。
2.关于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阶段论述。(南京大学2013年研)
答: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他们纷纷著书立说,互相辩论,因而促进了诸子散文的发展。诸子散文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1)春秋末年至战国初期
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有《论语》、《老子》等,它们用词简约,含义深刻丰富。《墨子》基本形成论说文的形式。《论语》、《老子》分别是儒家和道家的代表著作,以其弘深的思想,词约义丰的写作特点,对后世说理散文有广泛的影响。先秦说理散文的一些文体特征。在《论语》中已有萌芽,但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论语》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论语》言近旨远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老子》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的形式,是先秦说理散文的另一形态,它和《论语》都以注重情感和形象性,奠定了先秦说理散文的基本特征。
(2)战国中叶
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有《孟子》、《庄子》等,它们的文辞比前一个时期繁富,论说畅达有力。《孟子》的文风以辩论见长,写得刚柔相济,曲折尽情,波澜壮阔。孟子的议论文,善用比喻说明道理,有时也用寓言来说理,如“揠苗助长”和“齐人有一妻一妾”等故事。孟子的散文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唐宋古文家如韩愈、苏洵、苏轼等,不但在思想方面受到他的影响,在文章方面也效法他。
《庄子》中的散文,文字优美,想象丰富。庄子的散文中有“寓言”、“重言”和“言”三部分。寓言包括一些神话幻想故事,也包括通常所说的寓言。“重言”是引证一些历史故事和古人的话,其中有许多只是作者的假托。“言”是抽象的论说。庄子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在于他的寓言和重言富于浪漫主义的色彩和浓郁的诗意,《秋水》和《逍遥游》是他的代表作。他的作品给后世文学家以极大的启发,许多诗人和散文家都爱学习庄子的风格和技巧。在战国诸子中以庄子给后世文学的影响最大。
(3)战国末期
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有《荀子》、《韩非子》等。其代表性文章都写得结构严密,分析深入,文笔流畅,逻辑性强。战国末期,《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标志着说理散文体制的定型。荀、韩之文,往往是长篇大论,有一个标明全篇主旨的标题,论点明确,中心突出,论证精密,注意谋篇布局,结构浑然一体,表明我国说理文体制已经成熟。从此以后专论体成为我国说理散文的主要形式。《韩非子》其中的寓言故事数量居先秦散文之首,这也是《韩非子》最具文学意味的一点。《韩非子》的寓言故事主要取材于历史事迹和现实,很少拟人化的动物故事和神话幻想故事,没有超越现实的虚幻境界和人物。韩非寓言形象化地体现了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如“郑人买履”、“郢书燕说”等具有的讽刺力量,“矛与盾”等表现出的哲学智慧,都是韩非寓言思想深度的反映。题材的平实,使韩非寓言不像庄子寓言那样恢诡谲怪,但韩非寓言在艺术上并不平淡,而是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如《外储说左上》中的“棘刺母猴”,三个人物各侧重其性格的一端,故事情节波澜起伏,跌宕生姿。《韩非子》中的许多寓言,千百年流传不衰,“守株待兔”、“郑人买履”、“买椟还珠”等等,都以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至今为人们广泛运用。
总之,先秦诸子散文是阐述哲理的理论著作,同时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诸子散文各有特色,从文学的角度来说,在诸子著作中,《论语》、《老子》分别是儒家和道家的代表著作,以其弘深的思想,词约义丰的写作特点,奠定了先秦说理散文的基本特征。而以《孟子》和《庄子》的文学价值最高,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更重要。《荀子》和《韩非子》则以论说文见长,它们对后来论说文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3.试述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代表作为《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思想。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1)“道法自然”的含义
“道法自然”是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认为,“道”虽是生长万物的,却是无目的无意识的,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即不把万物据为己有,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主宰和支配万物,而是听任万物自然而然发展着。
(2)“道法自然”中“自然”的内涵
“道法自然”语出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是自然而然的自然,即“无状之状”的自然。人受制于地,地受制于天,天受制于规则,规则受制于自然。从这里可以看出老子的法的意识里,就是自然法。当然,法制的概念尚未形成。不过,在治理国家时,他主张用自然法来治理天下。
(3)“道法自然”中“道”的内涵
道法自然即道效法或遵循自然,即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遵守自然规律的。最能表达“道”的一个词就是自然规律,同样可以反过来说与这里所说的自然规律最相近的一个字就是“道”。这包括自然之道,社会之道,人为之道。
道就是对自然欲求的顺应。任何事物都有一种天然的自然欲求,谁顺应了这种自然欲求谁就会与外界和谐相处,谁违背了这种自然欲求,谁就会同外界产生抵触。所以在这里蕴含了我们看待世界的基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5)“道法自然”的现实意义
每一件事物都有着它本身的天性和本质,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个性特征。改造一个人的效果是有限度的。人们需要做的不是试图消除这些缺失,而是把他们的优点合理地加以利用,尽量避免他们的缺失,并力图帮助每个人在其独特天性的基础上持续进步,去放大其中有益的部分。
综上所述,老子“道法自然”思想中“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是形上的本体。“自然”是“道”的存在方式或内在属性。“道法自然”有利于宇宙和人类生生不已。“道法自然”还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础,在三教合流之后基本未变,可见其影响深度和持续时间之久。
4.简述《孟子》散文的艺术特征。(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游说诸侯,进行政治活动,宣传自己行王道、施仁政的政治主张,是孟子一生的主要活动内容。《孟子》一书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言论与思想,其散文的艺术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长于论辩
孟子曾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在百家争鸣的时代,要阐明自己的观点,维护自己的立场,批评其他学派,就不得不进行论辩。《孟子》的论辩文具有艺术的表现力,具有文学散文的性质。《孟子》中的论辩文,巧妙灵活地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地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
(2)长于譬喻
在论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孟子的比喻性推理使孟子的论辩富于形象性,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孟子》中的比喻,大多浅近简短而贴切深刻,如“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以一个简单的比喻,表现民众归仁的必然趋势。再如,“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生动形象地揭示出欲以霸道达到“莅中国而抚四夷”的目的是多么荒唐可笑。这种简短浅近的比喻,在《孟子》中大量运用。
(3)气势浩然
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孟子曾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养气”是指按照人的天赋本心,对仁义道德经久不懈的自我修养,久而久之,这种修养升华出一种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具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在精神上首先压倒对方,能够做到藐视政治权势,鄙夷物质贪欲,气概非凡,刚正不阿,无私无畏。写起文章来,自然就情感激越,辞锋犀利,气势磅礴。正如苏辙所说:“今观其文章,宽厚弘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气盛言宜,孟子内在精神修养上的浩然气概,是《孟子》气势充沛的根本原因。
(4)语言特色
《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练准确,它和古奥难懂的《尚书》等显然不同。它继承发展《论语》《左传》《国语》等开创的新的书面语言形式,形成了一种精练简约、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可以说,后来统治了我国两千多年的标准书面语,在《孟子》那里已经成熟了。同时,《孟子》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加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5.试述《庄子》的文学艺术特色。 (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
答:先秦说理散文,最有文学价值的是《庄子》,其文学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庄子》的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重言即借重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为使自己的道理为他人接受,托己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言,这种言语层出无穷,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下去。《庄子》一书,大都是用“三言”形式说理。这三种形式有时融为一体,难以分清。“三言”之中,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有“寓言十九”的说法。《庄子》内篇及外、杂篇中的许多篇目,都以寓言为文章的主干。大量运用充满“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的寓言,使《庄子》的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以捉摸。
(2)超常的想象力,奇特的形象世界
《庄子》一书的文学价值,不仅在于寓言数量之多,还在于这些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庄子》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深奥玄妙,具有高深莫测、不可捉摸的神秘色彩,用概念和逻辑推理来直接表达,不如通过想象和虚构的形象世界来象征暗示。同时,从“道”的立场来看待万物,万物等齐一体,物与物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而且,庄子认识到了时间的无限,空间的无限,宇宙的无穷,他不仅站在个人的立场看待世界万物,也站在宇宙的高度看待世界万物,因而,《庄子》的想象虚构,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恢诡谲怪,奇幻异常,变化万千。
(3)寓真于诞,寓实于玄
《庄子》诡奇的想象,是为了表达其哲学思想。“寓真于诞,寓实于玄”,是《庄子》的主要特征。《庄子》中奇幻的想象,不仅形象地表达了他深邃的哲学思想,而且反映了他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充满批判精神。《庄子》奇丽诡谲的艺术形象,是其哲学思想的反映,同时也是其深沉情感迂回曲折的流露。《庄子》作者尽管主张忘情寡欲,心斋坐忘,但也有强烈的个性与感情。
(4)瑰玮淑诡的艺术境界
《庄子》以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使其具有散文诗般的艺术效果,但《庄子》毕竟是哲理散文,和其他诸子说理文一样,属于议论文。只是它的说理不以逻辑推理为主,而是表现出形象恢诡的论辩风格。《庄子》常以寓言代替哲学观点的阐述,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代替逻辑推理的论述。较少直接发表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是让读者从奇特荒诞、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中,去体味、领悟其中的哲理。而在论辩过程中,往往又表现出作者独特的思辨能力。
(5)诗化的语言
《庄子》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清人方东树说:“大约太自诗与庄子文同妙,意接而词不接,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庄子》的句式错综复杂,富于变化,喜用极端之词,奇崛之语,有意追求尖新奇特。而像《逍遥游》末段那样的文字,简直就是抒情诗。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如第一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予人的情性,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