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 圣才电子书
- 11331字
- 2020-11-18 19:58:49
第5章 屈原与楚辞
一、填空题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出自楚辞的《______》。(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案】九歌·湘夫人
【解析】“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出自《九歌·湘夫人》。第一句写出了微微的秋风,吹拂着眼前的万物。第二句写出了洞庭湖湖水泛起了波浪,周围的树木纷纷坠下了落叶。
2.路漫漫其修远兮,______。(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案】吾将上下而求索
【解析】出自屈原的《离骚》。这句话意思是虽然现实很黑暗、很残酷,追求真理的道路很曲折、很遥远,但是,“我”(即屈原)也会不惜一切去寻求真理,表现出屈原勇于追求真理的执着、不屈、矢志不渝的无畏精神和坚定信念。
二、名词解释
1.高唐神女(中山大学2011年研)
答:高唐神女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个女性形象。高唐神女的故事由《山海经·中次七经》所记炎帝死为草事演变而来。宋玉以丰美奇诡的神话为源头,在《高唐》、《神女》中塑造了一位光耀千古的女神,其为寓言托兴甚明。作品既从写男女之情出发,又不越过礼教的界限,宋玉真正领会了《诗经》作者“有益风化”的精髓。两千多年来,它以浓郁浪漫的色彩、似真似幻的情节、美丽多情的形象,成为我国古代诗赋中长盛不衰的文学母题。
2.楚辞(吉林大学2012研;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楚辞”既是一种诗体的名称,又是一部总集的名称。作为诗体名称,楚辞是指战国时候产生在楚地的由屈原吸取楚神巫文化和民间歌谣的特色而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又称“骚体”,它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明显的区别。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宏伟繁复的体制、句式的加长和“兮”字的大量运用。作为总集名称,楚辞是指西汉末年刘向编辑的一部用“楚辞”作书名的辞体诗歌集,收录了屈原《离骚》、《天问》、《九章》、《九歌》及宋玉、景差等楚辞体作家的作品。
3.《楚辞·九歌》(北京语言大学2010年研)
相关试题:九歌(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研;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楚辞•九歌》是《楚辞》中的代表作之一。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战国楚人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国殇》一篇,是悼念和颂赞为楚国而战死的将士;多数篇章,则皆描写神灵间的眷恋,表现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伤感。代为抒写他人或神的感情,风格大都凄清幽渺,细腻动人。从现存的《九歌》来看,它的民间文化色彩十分浓郁,而屈原的个人身世、思想痕迹倒并不重,可以说《九歌》主要是南方巫祭文化的产物。
4.庄骚(北京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庄骚是《庄子》和《楚辞》的合称,语出唐代韩愈《进学解》:“下逮庄骚,太史所录”。作为浪漫主义珍品,《庄子》、《离骚》同受荆楚文化和古代神话的影响,都具有奇伟超拔的想象,显示出一种独立不群的个体人格。与此同时,它们都从神话、传说、民歌、祭词、咒语以及仪式、风俗的吸收养料,因此而并称为“庄骚”。
三、简答题
1.《九歌》的创作特点。(北京大学2011年研)
相关试题:简述《九歌》的艺术特征。(南开大学2011年研)
答:《九歌》是屈原吸取楚地的民间神话故事,并利用民间祭歌的形式写成的一组意象清新、语言优美并富有爱国主义的抒情诗。《九歌》的创作特点主要有:
(1)具有明显的表演性
《九歌》是歌、乐、舞三者合一的,从《九歌》中人们能看到不少对舞乐的描述,如《东皇太一》云:“扬袍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即是对当时歌、乐、舞同时表演的记录。《九歌》中既有独唱,又有对唱和合唱,如《湘君》、《湘夫人》,男女双方互表心迹,对唱的痕迹十分明显。无论是歌、乐、舞三者一体,还是巫与神分角色演唱,都具有一定的戏曲因素,是后世戏曲艺术的萌芽。
(2)描写人物心理细腻深入
《九歌》在描写人物心理方面十分细腻深入,除了那些一往情深的倾诉外,还叙写了一些细节,如《湘君》言:“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由爱之深、思之切,而生焦虑疑惑之心,对痴情心态的描述可谓入木三分。此外,诗人善于用景物来衬托人物的心理状态。《湘夫人》云:“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婀姻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点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被后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山鬼》中众多的景物描写:林深杳冥,白日昏暗,淫雨连绵,猿啾犹鸣,风木悲号,那种压抑低沉的气氛,真切地表现了山鬼的孤独和绝望之情。
(3)善于用景物来衬托人物的心理状态
《湘夫人》云:“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婀姻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点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被后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山鬼》中众多的景物描写:林深杳冥,白日昏暗,淫雨连绵,猿啾犹鸣,风木悲号,那种压抑低沉的气氛,真切地表现了山鬼的孤独和绝望之情。
(4)语言极富表现力
《九歌》的语言自然清丽,优美而富有韵味,节奏舒缓深沉,不论是写情还是摹景,都能曲尽其态,有极强的表现力。在传达悲剧性的意境中,尤能低徊婉转,韵致悠长。后人赞之日:“激楚扬阿,声音凄楚,所以能动人而感神也。”
四、论述题
1.屈原有哪些作品?代表作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
答:(1)屈原及其作品
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
①主要作品
屈原的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东汉王逸《楚辞章句》认为屈原所作有《离骚》、《九歌》(11篇)、《天问》、《九章》(9篇)、《远游》、《卜居》共24篇。在《楚辞章句》目录中,除去《远游》、《卜居》、《渔父》、《大招》,屈原的作品共计23篇。正是这23篇奠定了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②作品思想
屈原在诗中抒发了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表达了对楚国的热爱,体现了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为此九死不悔的精神。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积极影响。
(2)《离骚》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全诗共三百七十多句,近二千五百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①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
《离骚》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从开头到“岂余心之可惩”。诗歌首先自叙家世生平,认为自己出身高贵,又出生在一个美好的日子里,因此具有“内美”。他勤勉不懈地坚持自我修养,希望引导君王,兴盛宗国,实现“美政”理想。但由于“党人”的谗害和君王的动摇多变,使自己蒙冤受屈。在理想和现实的尖锐冲突之下,屈原表示“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显示了坚贞的情操。
②在幻漫诡奇的艺术情境中,抒发对理想的追求
后一部分极其幻漫诡奇,在向重华陈述心中愤懑之后,屈原开始“周流上下”,“浮游求女”,但这些行动都以不遂其愿而告终。在最后一次的飞翔中,由于眷念宗国而再次流连不行。这些象征性的行为,显示了屈原在苦闷彷徨中何去何从的艰难选择,突出了屈原对宗国的挚爱之情。
《离骚》全诗缠绵悱恻,感情强烈,诗人的苦闷、哀伤不可遏止地反复迸发,从而形成了诗歌形式上回旋复沓的特点。这种回旋复沓,乍看起来好像无章次文理可寻,其实是诗人思想感情激荡冲突的反映。
2.结合屈原作品,谈谈屈原及其作品的意义(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
答:(1)屈原
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在诗中抒发了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表达了对楚国的热爱,体现了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为此九死不悔的精神。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积极影响。
(2)屈原作品的意义
屈原及其作品的艺术成就深为后人所推崇。与《诗经》相比,楚辞在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极其深远而广泛的影响。《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其主旨是爱国和忠君。全诗共三百七十多句,近二千五百字。《离骚》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热爱宗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也抒发了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全诗缠绵悱恻,感情十分强烈,他的苦闷、哀伤不可遏止地反复迸发,从而形成了诗歌形式上回旋复沓的特点。这种回旋复沓,乍看起来好像无章次文理可寻,其实是他思想感情激荡冲突的反映。
①楚辞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
这种诗歌形式无论是在句式还是在结构上,都较《诗经》更为自由且富于变化,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塑造艺术形象和抒发复杂、激烈的感情。就句式而言,楚辞以杂言为主,突破了传统的四言句式。就语言描写而言,楚辞善于渲染、形容,词语繁富,很重视外在形式的美感,这为汉代赋体文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②楚辞突出地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
这种浪漫精神主要表现为感情的热烈奔放,对理想的追求,以及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想象的奇幻等。楚辞中另一浪漫特征表现在它通过幻想、神话等创造了一幅幅雄伟壮丽的图景。《楚辞》,尤其是《天问》是我国神话材料保存得较为集中的。《离骚》、《九歌》、《招魂》中都有不少神话或神话形象,使得诗歌显出缥渺迷离、谲怪神奇的美学特征,为李白、李贺等后世诗人所学习和继承。
③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
楚辞中典型的象征性意象可以概括为香草美人,它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内涵更加丰富,也更有艺术魅力。这种以男女君臣相比况的手法成了中国文学史上常见的创作手法。由于屈原卓越的创造能力,使香草美人意象结合着屈原的生平遭遇、人格精神和情感经历,从而更富有现实感,也更加充实,赢得了后世文人的认同,并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香草美人的文学传统。
3.屈原《离骚》的艺术特色和影响。(复旦大学2010年研)
相关试题:简述《离骚》的艺术特色。(简答题,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屈原《离骚》是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也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屈原《离骚》的艺术特色和影响主要表现为:
(1)《离骚》的艺术特色
①塑造了一个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的光辉形象
抒情主人公他那傲岸的人格和不屈的斗争精神,激励了后世无数的文人,并成为我们的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象征。
②香草美人的象征和意象
这是屈原的创造,又与楚国地方文化紧密相关。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前者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后者如“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屈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自拟弃妇而抒情的,所以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以夫妇喻君臣不仅形象生动,深契当时的情境,而且也符合中国传统的思维习惯。《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总之,《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还有,《离骚》中的比兴开始将物与我、情与景融合起来,从而使物具有象征的性质,情具有更具体的寄托。
③在诗歌形式和语言上的创新
《离骚》学习借鉴了楚歌的形式特点,还吸收了当时新体散文的笔法.从而增强了诗句的容量和表现力,此外还吸收了大量的楚地方言,尤其是对“兮”等语助词的多种方式的使用,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性和音乐美.使《离骚》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
④《离骚》中充满着浓郁的浪漫色彩
诗人把现实和幻想结合起来,用幻想的形式表达生活的波涛在内心所激起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在现实中遭到失败后,他乘坐由飞龙驾驶的宝车,腾空而逝,辞国远游,显示出诗人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力。
(2)屈原《离骚》的影响
屈赋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也有着巨大的影响。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说屈原的作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与《诗经》相比,楚辞在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极其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①楚辞这一新的诗歌样式对后世影响深远
屈原创造了一种句式长短不齐、音节抑扬顿挫、章法灵活多变的新的诗歌样式,这种诗歌形式无论是在句式还是在结构上,都较《诗经》更为自由且富于变化,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塑造艺术形象和抒发复杂、激烈的感情。就句式而言,楚辞以杂言为主,词语繁富,很重视外在形式的美感,这为汉代赋体文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他善于运用楚国的民间方言口语来写诗,使诗歌语言丰富多彩,显示出浓郁的地方特色,还在诗中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和叠音词,创制对偶句式,使作品在悲怆、愤慨的激情里融进一种低徊往复的忧叹与哀思,增强了诗的音乐美。
②楚辞突出地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
这种浪漫精神主要表现为感情的热烈奔放,对理想的追求。以及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凸现,想象的奇幻等等,通过幻想、神话等创造了一幅幅雄伟壮丽的图景,使得诗歌显出飘渺迷离、谲怪神奇的美学特征,对李白、李贺等后世诗人有巨大的影响。
③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
楚辞中典型的象征性意象可以概括为香草美人,它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内涵更加丰富,也更有艺术魅力。由于屈原卓越的创造能力,使香草美人意象结合着屈原的生平遭遇、人格精神和情感经历,从而更富有现实感,也更加充实,赢得了后世文人的认同,并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香草美人的文学传统。
4.《庄子》和《离骚》比较论。(北京语言大学2010年研)
答:《庄子》和《离骚》的不同主要表现为:
(1)语言表达的不同
①《庄子》:富有诗意的语言
《庄子》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清人方东树说:“大约太白诗与庄子文同妙,意接而词不接,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庄子的句式错综复杂,富于变化,喜用极端之词,奇崛之语,有意追求尖新奇特。如《齐物论》写大风,既有赋的铺陈,又有诗的节奏。
②《离骚》:富有地方色彩
《离骚》学习借鉴了楚歌的形式特点,还吸收了当时新体散文的笔法.从而增强了诗句的容量和表现力,此外还吸收了大量的楚地方言,尤其是对“兮”等语助词的多种方式的使用,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性和音乐美.使《离骚》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
(2)想象表达的不同
①《庄子》:意出尘外的想象和虚构
《庄子》中的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庄子》的想象虚构,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恢诡谲怪,奇幻异常,变化万千。如《逍遥游》中北溟之鱼,化而为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子》诡奇的想象,是为了表达其哲学思想。寓真于诞,寓实于玄,是《庄子》的主要特征。
②《离骚》:立足于现实的奇特想象
诗人把现实和幻想结合起来,用幻想的形式表达生活的波涛在内心所激起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在现实中遭到失败后,他乘坐由飞龙驾驶的宝车,腾空而逝,辞国远游,显示出诗人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力。
(3)创作方法的不同
①《庄子》: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
《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许多篇目都是以寓言为文章的主干,大量运用寓言,使《庄子》的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以捉摸。如《逍遥游》前半部分,不惜笔墨,用大量寓言、重言铺张渲染,从鲲鹏展翅到列子御风而行的内容,并非作品的主旨,而“至人无己,圣人无功,神人无名”这个题句,却如蜻蜓点水,一笔带过。
②《离骚》:香草美人的象征和意象
这是屈原的创造,又与楚国地方文化紧密相关。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前者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后者如“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可以说,屈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自拟弃妇而抒情的,所以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以夫妇喻君臣不仅形象生动,深契当时的情境,而且也符合中国传统的思维习惯。《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总之,《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离骚》中的比兴开始将物与我、情与景融合起来,从而使物具有象征的性质,情具有更具体的寄托。
5.试比较屈原与庄子的浪漫主义异同。(中山大学2012年研)
答:由于出身不同、政治态度不同、经历不同,庄子和屈原虽同为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在批判现实、崇尚人格美等方面也有相同之处,但在创作风格、精神境界、思想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二者却存在相当明显的差异。
(1)浪漫主义的异
①因政治态度不同而导致不同的浪漫主义风格
a.屈原作为一个受时代理性精神激荡而觉醒较早的诗人,对祖国的现实、民族的前途和自身的命运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江河日下的国运使他忧心如焚;对弥漫于朝野上下的贪婪愚妄之风和迫害贤良、祸国殃民的群小,他切齿痛恨;对自身价值和所坚持的理想的自信,使他对自己的遭遇愤慨难平。屈原虽“以道自任”,但超乎寻常的忠诚换来的却是“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结局。对宗国的眷恋,对国君的深情,对时不我待的感伤,对忠贞而被放逐的委屈,对重新起用的希冀,种种忧怨,郁结心头。这种情绪在诗人胸中激荡冲撞,浑融为一股悲慨愤激之气,于是就形成了屈原浪漫主义创作上郁愤缠绵的风格。
b.与屈原不同,庄子为文的目的主要不在社会批判,而在为困境中的人类寻找精神的家园,只是内心炽烈愤激之情无法掩抑的自然流露,洒脱超然才是他的终极目标。庄子不像屈原那样执着于政治理想,而是致力于对世俗价值的超越,对人生困境的超脱,这样就形成了庄子浪漫主义创作上冷峻超然的风格。
②因政治态度不同而形成了迥异的浪漫主义精神
a.由于庄子、屈原的政治态度不同,同样也形成了他们在创作上不同的浪漫主义精神。在屈原的诗篇中,始终充满着奋发向上的入世精神。作为屈原浪漫主义精神核心的“美政”理想跳荡于屈原的壮丽诗篇中。屈原的浪漫主义是用奔放的语言和瑰丽的想象来塑造形象,表达自己的节操、志向、忧患、理想等内心世界的感情,抒发对理想政治的追求。这是屈原浪漫主义的精神实质。
b.而庄子的作品始终葆有平民知识分子的强烈愤世精神。尽管在庄子的浪漫主义精神中杂有厌世、避世、混世等消极因素,并含有某种复古主义、虚无主义倾向,但是其愤世精神是贯穿于庄子一生的。此外,庄子的浪漫主义,更多地歌颂自然,批判人的异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表达对个性解放的要求,探索人生自由的理想境界—这是庄子浪漫主义的突出精神。
③庄子的文章属于消极浪漫主义,屈原的作品属于积极浪漫主义
a.庄子主张“小国寡民”和“至德之也”,他的作品主张人们采取避世的态度,显然属于消极的浪漫主义。就《庄子》的思想内容来说,其消极成分确实很多,所以说庄子的浪漫主义属于消极的浪漫主义。
b.屈原则采取积极入世的态度,积极参与现实政治,始终想用“美政”来改造楚国,反复表达“九死未悔”的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和奋斗决心,申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真理和光明的进取精神,这都显示出屈原积极浪漫主义的精神本色。
(2)浪漫主义的同
屈原和庄子的浪漫主义文学都对我国后世文学影响巨大而深远。
①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也是诗歌领域浪漫传统的开创者。屈原对后世影响最深的,一是他的爱国思想感情和高洁的品格。二是屈原继《诗经》之后所开创的重幻想的浪漫传统。如我国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诗歌中的浪漫精神,明显属于对屈原创作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②《庄子》散文则开创了浪漫主义风格的先河,对我国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在诗、词、文、赋、小说诸方面都有庄子浪漫主义的痕迹,诸如宋玉的赋,贾谊的文,魏晋时期阮籍、陶渊明的诗、文,唐宋李白、苏轼、王维的诗、词、赋,清代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乃至现代郭沫若的诗,深受庄子浪漫主义风格的影响。
6.汉代对屈原的评价主要有哪些分歧,体现了怎样的思想和美学观念?(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汉代对屈原的评价的主要分歧及其所体现的思想和美学观念主要有:
(1)贾谊、刘安、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
汉代文人对屈原的评价,总体上是褒扬的,特别是贾谊、刘安、司马迁等。
①贾谊:对屈原表示了极大的赞扬
最早对屈原和《楚辞》作出评价的是贾谊,贾谊结合自身遭遇,写作《吊屈原赋》。这篇辞赋对屈原表示了极大的赞扬,赞扬了他不向黑暗现实妥协,不与谄媚小人同流合污的品质。但是他并不赞成屈原这种过于执着的性情。
②刘安:多方位的肯定屈原及其作品
继贾谊后,对屈原及其作品给予较高评价的是刘安。刘安对《离骚》作了很重要的评论,其主要内容有三点:
a.他对屈原作品的评论,突出了“怨刺”的观点,强调《离骚》是通过回顾历史,“以刺世事”,继承了《诗经》的传统。
b.赞扬屈原与统治者作斗争和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
c.他对《离骚》的艺术成就给予了很高评价,指出其特点是寄托深远的比兴方法,这就接触到了一些浪漫主义特征,同时体现对《诗经》的继承和发展。
③司马迁:强调《离骚》“盖自怨生”和“发愤著书”
司马迁和屈原一样,曾受过重大政治打击,并且以“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来激励自己。他在《屈原贾生列传》中,在刘安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挥,更加突出《离骚》“怨”的特点。他强调《离骚》是悲愤哀怨之作。同时司马迁认为他的可贵就在于他敢于“直谏”,把个人安危抛之脑后,人民百姓的利益至上,将屈原的直谏能否被采纳和楚国的存亡联系起来,特别强调了屈原及其作品的政治意义。司马迁认为自己的“发愤著书”正是在评论屈原及其作品基础上的扩展。司马迁强调《离骚》“盖自怨生”和“发愤著书”,一方面继承孔子“可以怨”的思想,另一方面符合道家对黑暗现实愤激的特点。
(2)扬雄、班固、王逸对屈原的评价
从西汉后期至汉末,学者对屈原的评价颇有分歧,最有影响的是扬雄、班固、王逸。
①杨雄:认为屈原的浪漫主义内容不符合儒家经典
首先对屈原及其作品提出批评的是杨雄。扬雄对屈原的批评,主要从道家思想结合儒家明哲保身为立论根据,认为屈原不应投江自杀,君子知命不优,既然生不逢时,就应该远祸避害。对屈原作品的批评主要是认为它的浪漫主义内容不符合儒家经典,显示出“过于浮”、“蹈云天”。然而,他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评价也有肯定和赞扬的方面。他肯定了屈原人品的高洁,肯定他的作品丽而有则,文质并茂。他的这种矛盾观点正是汉代儒家文学思想内在矛盾的体现。
②班固:认为屈原违背了“发乎情,止乎礼”的原则
班固的批评是在杨雄基础之上的批评,他认为屈原对上层统治者的批评违背了“发乎情,止乎礼”的原则。他倾向于现实主义,对作品中浪漫主义持批评态度,这也反映了儒家思想的局限性。他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评价并不都是否定的,也有肯定和赞扬。
③王逸:认为屈原的为人及其作品是完全符合儒家思想
王逸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对屈原及其作品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认为屈原的为人及其作品是完全符合儒家思想的。在为人上,都强调对君主绝对的忠心,与班固所提倡的忠有所不同,王逸强调直谏。在对屈原的作品上,王逸认为它并没违背“温柔敦厚”之旨,也没有越出“礼仪”规范。在作品的艺术特点方面,屈原的作品继承了诗经的一些传统,同时在艺术表现上又有了新的突破和创新,他充分肯定了《离骚》的浪漫主义特征,认为诗中的比喻,象征,寄托都是有现实基础的。
总之,汉代人对屈原及其作品的批评反映了汉人的文学批评思想和文学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以人品定文品,肯定屈原及其作品者目之为“忠贞之臣”,而贬之者则说他是“狂狷之士”;司马迁透过屈原的作品发现了一个“怨”字,从而提出了“发愤著书”的创作动因论;以儒家诗教原则和儒家经典为标准对屈原作品进行了评判,反映出汉代以政教为中心的实用批评思想。
7.《文心雕龙·辨骚》说楚辞“乃《雅》、《颂》之博徒,而词赋之英杰也。……虽取镕经意,亦自铸伟辞”。结合具体作品,谈淡《诗》《骚》之承变关系。(南开大学2010年研)
答:以屈原的作品为例,《诗》《骚》之承变关系表现为:
(1)《骚》对于《诗》的承袭
①文学精神的承传
《楚辞》对《诗经》文学精神的继承主要体现在“怨刺”精神与忧患意识上。在《诗经》的“国风”部分作品中以及《大雅》、《小雅》的部分作品中,充满对昏君佞臣、暴虐政治、黑暗社会的揭露和批判精神。此外,由于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荒淫残暴,施政无道,许多贵族出身的统治阶级便为国家前途和个人命运而担忧,诗中诸如“我心忧亦”、“莫知我哀”这样的句子。《诗经》中这种“怨刺”精神与忧患意识,在《楚辞》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体现。如《离骚》:“众皆竞进以贪婪”、“各兴心而嫉妒”对统治阶级道德堕落行为的尖锐批判。又如,“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这种敢于把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的大无畏精神,较之于《诗经》,则更深一层。
②艺术形式的承传
语言的运用从形式上看,楚辞直接继承了《诗经》以四言体为主的特点,但又有发展,代之以参差错落、更为灵活自由的句式,如《天问》、《桔颂》、《招魂》等。另外,楚辞有很多地方化用《诗经》诗句的地方。如《离骚》中“仆夫悲余马怀兮”这句话,其实就是化用“我马脊兮,我仆痛兮”。又如,宋玉《九辨》中“窃慕诗人之遗风兮,愿望拖志乎素餐。”其中“素餐”就出自《诗经·魏风·伐檀》中的“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可以看出,《楚辞》的创作受《诗经》的影响是不小的。
③表现手法的承传
《诗经》的表现手法主要为赋比兴三种。楚辞不仅继承了诗经中引类譬喻、比兴寄托的手表现法,而且加以发扬光大,不仅在遣词造句上,且能开拓到膜片布局方面。楚辞的比兴与所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具有象征的性质。在谋篇布局上,诗经中的比兴往往只是一首诗片段,寥寥数语;而楚辞则在通篇以系统的、连续的比兴中表现了它的内容,比兴手法的运用贯穿始终,如《离骚》依《诗经》来比兴,满篇灵修美人、香草善鸟等形象。
(2)《骚》的新变:《骚》对于《诗》的超越
①文学情感的超越
屈原的作品,以纵恣的文笔,表达了强烈而激荡的情感。屈原赞美自我的人格,是率性任情,真实袒露;咏唱神灵的恋爱,是热情洋溢、淋漓尽致;颂扬烈士的牺牲,是激昂慷慨、悲凉豪壮……总之,较之《诗经》总体上比较克制、显得温和蕴藉的情感表达,屈原的创作在相当程度上显示了情感的解放,从而造成了全新的、富于生气和强。大感染力的诗歌风格。由于这种情感表达的需要,屈原不能满足于平实的写作手法,而大量借用楚地的神话材料,用奇丽的幻想,使诗歌的境界大为扩展,显示恢宏瑰丽的特征。这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后代个性和情感强烈的诗人如李白、李贺等,都从中受到极大的启发。
②表现手法的超越
他的诗篇,也喜欢大量铺陈华美的、色泽艳丽的辞藻。他还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赋予草木、鱼虫、鸟兽、云霓等种种自然界的事物以人的意志和生命,以寄托自身的思想感情,又增加了诗歌的美质。大体上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中讲究文采,注意华美的流派,最终都可以溯源于屈原。
③诗歌形式的超越
在诗歌形式上,屈原打破了《诗经》那种以整齐的四言句为主、简短朴素的体制,创造出句式可长可短、篇幅宏大、内涵丰富复杂的“骚体诗”,这也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总之,由屈原开创的楚辞,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文学形成无穷的影响。而由于时代的发展,以及南北文化的区别,楚辞较之《诗经》,已有显著的进步。因之,它对后来文学的影响,更在《诗经》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