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荣久《国际贸易》(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 圣才电子书
- 3914字
- 2021-04-30 14:51:20
2.3 考研真题与典型习题详解
一、概念题
1.规模经济(东北大学2003研)
答:规模经济亦称“规模利益”或“规模节约”,是指厂商采用一定的生产规模所能获得的经济上的利益,即指伴随着生产能力的扩大而形成的单位成本下降、收益递增的现象。其中,规模经济中的“规模”是指生产能力扩大而导致的较大生产批量;规模经济中的“经济”是指成本的节约、效益的提高或报酬的递增。
规模经济以生产技术水平不变为前提,考察所有生产要素同时变动所引起的收益变动。在增加各种生产要素,扩大生产规模过程中,收益变动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规模收益递增阶段、规模收益不变阶段和规模收益递减阶段。任何厂商、行业或地区,都应遵循适度规模原则,即应尽可能使收益递增,至少应使收益不变。
2.经济全球化(宁波大学2011研)
答:经济全球化是指以当代科技革命、市场经济和跨国公司的大发展为驱动力,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交通和通信的大发展,以及国际间人口的迁移,使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流动,使企业生产的内部分工扩展为全球性的分工,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优化配置,从而使各国相互依存和相互融合空前加速和深化的状态和过程。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的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经济全球化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
3.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答:需求偏好相似理论是从需求的偏好角度来解释产业内贸易的理论。该理论认为,需求偏好相似是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动因。国际贸易是国内贸易的延伸,因为厂商首先满足的总是国内市场,即为自己熟悉的国内市场而创新生产。在实践中,人均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的需求结构,人均收入相似则市场之间的隔阂较小,即便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穷国中的富人与富国中的富人的消费层次也很相似,这样在两国间便产生了共同的消费群体与消费层次,在没有贸易限制的时候,便易于发生贸易,因为消费者既可以在国内购买,也可以在国外购买同样的消费品。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说对外贸易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
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社会化的机器大生产为物质基础,由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并利用其所占有的生产资料作为资本,对雇用劳动者进行剩余价值的剥削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生产方式。对外贸易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其原因在于:
(1)从提供劳动力方面来看,英国的“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沦为雇用劳动者,为资本原始积累提供了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丧失了任何生产资料的劳动者。
(2)从提供货币财富上看,对外贸易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途径。欧洲的商业资产阶级在地理大发现以后,通过征服殖民地、贩运奴隶和进行掠夺性贸易等手段,从世界各地运回了大量的黄金白银,然后在欧洲转化为资本主义生产所必需的资本。
(3)从提供市场上看,地理大发现后,英国、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等欧洲殖民主义者在16~18世纪先后发动了一系列的商业战争,不仅扩大了殖民统治,而且也扩大了市场。非洲、亚洲和拉美广大地区都被纳入到世界市场中来,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由此可见,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始终都是在对外贸易的直接影响下进行的,对外贸易在劳动力、资本和市场方面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外贸易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
2.对战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对外贸易还是不是它们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答:对外贸易能否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取决于外部条件,另一方面取决于国内的战略和政策。
(1)从外部条件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形式有如下变化:①发达国家的工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制成品中的原料含量大大降低;②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服务部门比重大大提高,使得对初级产品的需求相对下降;③初级产品的需求弹性低;④工业原料的节约使用;⑤人工合成材料取代天然原料。这些条件的变化说明,作为发展中国家,主要依靠初级产品出口已不能推动经济的迅速增长。
(2)从一国国内的战略和政策来看,战后也有一批国家和地区通过推动对外贸易取得了经济的迅速发展,而这些国家和地区(以东亚四小龙的崛起为代表)主要是通过推动工业制成品的出口获得成功的。因此,如果一国能够根据变化了的条件调整其战略和政策,对外贸易仍旧能够推动经济的迅速增长。
3.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东北财经大学2011研)
答: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进社会福利
每个国家在经济上和生产上都有自己的相对优势和相对劣势。在国际间实行分工有利于各国发挥优势、扬长避短。一国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本国处于比较劣势的产品,通过国际交换,可以节约社会劳动,把节约下来的社会劳动用于创造其他方面的财富,这样可以增加社会财富的总量,加速经济发展。
(2)实现规模经济
对外贸易为工业品提供了一个广大的市场。生产规模的扩大,使现有的生产设备得到充分的利用,从而降低了单位商品的生产成本,取得规模经济效益。
(3)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由于国际市场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一个国家或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取胜,击败竞争对手,必须不断地更新技术,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可见,对外贸易有助于打破垄断,刺激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此外,通过对外贸易,还可以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等。因此,对外贸易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
(4)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由于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等方面的差异,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拥有或生产它所需要的一切。通过对外贸易,可以在各国间实现互通有无、调剂余缺,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5)协调国民经济发展
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是相互联系、互为市场的,由于自然条件或由于生产、市场等因素的变化,国内常常会出现某些部门的商品供过于求或供不应求的状况。通过对外贸易,可以加强国内外物资交流,从而协调各生产部门的比例关系,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和经济的稳定发展。
(6)带动相关经济部门的发展
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是相互联系的,对外经济部门的扩大对其余经济部门必将产生一系列的连锁效应。一个国家出口部门越发达,对国民经济中其他经济部门的带动作用越大。
(7)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基于比较优势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使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资本积累的速度将远高于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增加的速度。因此,资本将由相对稀缺变成相对丰富,资本的价格将由相对昂贵逐渐变成相对便宜。企业为了竞争的需要,就要根据相对价格信号的变化,调整产业和技术结构,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8)调整要素收入的分配
在大多数处于发展早期的经济中,劳动力相对资本而言是一种丰富的要素,在市场决定要素价格的条件下,劳动力的相对价格就比较低。这种价格信号会引导生产者生产劳动密集程度较高的产品,采用劳动密集型或资本节约型的技术,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劳动力的利用范围就较为广泛,就业也更加充分。然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将由相对丰富逐渐变成相对稀缺,工资水平将由相对低逐渐变成相对高。
(9)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通过对外贸易,各国间可以加强相互合作,扩大彼此交流,这有助于维护和平,改善国际环境,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三、论述题
对“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作出评价。(上海理工大学2002研)
答:(1)对该命题的肯定之处
应该说,这个命题从某种意义上是正确的,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是有促进作用的,有时这种作用还非常大。这是因为,一国对外贸易,对该国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效应,集中体现为:①收入效应。通过对外贸易,提高了收入水平,增加了国民收入总量;②资本积累效应。通过对外贸易,提高了收入水平,增加了资本积累;③替代效应。投资品的进口,使其对消费品的相对价格下降,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④收入分配效应。通过对外贸易,出口部门生产要素的报酬提高,从而增加这些部门的储蓄和积累;⑤要素加快效应。出口部门使用的增长较快的生产要素带动其他生产要素更快的增长。而且,上述积极效应都具有累积性,从而使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会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渐强化。
(2)对该命题的否定之处
“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这个命题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即经济增长完全是由对外贸易带动起来的,这必然会出现本末倒置的问题,即忽视经济的基本层面,盲目的增加出口,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仅会造成本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举步维艰,而且还会造成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失调。因此,可以看出,作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对外贸易仅仅是手段,不能过分把对外贸易作为发展经济的惟一途径,这样做的结果已经被事实证明是完全错误的。
而且,即使从经济角度看,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不是时时处处都有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许多发展中国家贸易增长了,但经济却没有发展起来,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恶化。
事实上,迄今为止,在理论上还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并为理论界所普遍接受的理论模型能够证明“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这一命题。更多的观点认为,出口仅仅是“增长的侍女”,即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不大,甚至只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综上所述,对于该命题,需要运用辩证法来加以分析,既要看到其合理的层面,也要看到其片面的成分,只要这样,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就能通过使用对外贸易这种工具来加速国民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