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从临证识分型

(一)中经络
1.脉络空虚,风邪入中
症状以平素经常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㖞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甚则半身不遂为特点。兼见恶寒,平素经常发热,肢体拘急,关节酸痛等症,苔薄白,脉浮数。
治宜祛风、化痰、养血、通络。
方用大秦艽汤(秦艽、川芎、川独活、当归、白芍药、石膏、甘草、川羌活、防风、吴白芷、黄芩、白术、白茯苓、生地黄、熟地、细辛)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天麻、茯苓、橘红、白术、甘草)。
2.肝肾阴虚,风阳上扰
症状以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少寐多梦,突然发生口眼㖞斜,舌强语蹇,或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等症。舌质红或苔腻,脉弦细数或弦滑。
治宜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方用镇肝熄风汤(怀牛膝、生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龟板、生杭芍、玄参、天冬、川楝子、生麦芽、茵陈、甘草)。
(二)中脏腑
1.闭证
(1)阳闭
症状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为特点。兼见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苔黄腻,脉弦滑而数等症。
治宜清肝熄风,辛凉开窍。
方先用局方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辛凉透窍,并用羚羊角汤加减(羚羊角、菊花、夏枯草、蝉衣、龟板、白芍、石决明、丹皮、生地)。
(2)阴闭
症状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为特点。兼见面白唇黯,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苔白腻,脉沉滑缓等症。
治宜豁痰熄风,辛温开窍。
方先用苏合香丸温开透窍,并用涤痰汤(半夏、南星、橘红、枳实、茯苓、人参、石菖蒲、竹茹、甘草、生姜)。
2.脱证
症状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自遗,肢体软瘫,舌痿,脉细弱或脉微欲绝为特点。
治宜益气回阳,救阴固脱。
方用参附汤(人参、附子)合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
(三)后遗症
1.半身不遂
(1)气虚血滞,脉络瘀阻
症状以半身不遂,肢软无力为特点。兼见患侧手足浮肿,语言蹇涩,口眼㖞斜,面色萎黄,或舌黯无华,苔薄白,舌淡紫,或舌体不正,脉细涩无力等症。
治宜补气活血,通经活络。
方用补阳还五汤(生黄芪、归尾、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
(2)肝阳上亢,脉络瘀阻
症状以患侧僵硬拘挛为特点,兼见头痛头晕,面赤耳鸣,舌红绛,苔薄黄脉弦硬有力等症。
治宜平肝潜阳,熄风通络。
方用镇肝熄风汤(怀牛膝、生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龟版、生杭芍、玄参、天冬、川楝子、生麦芽、茵陈、甘草)或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石决明、山栀、黄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
2.语言不利
(1)风痰阻络
症状以舌强语蹇,肢体麻木,脉弦滑为特点。
治宜祛风除痰,宣窍通络。
方用解语丹(天麻、全蝎、白附子、石菖蒲、远志、白僵蚕、胆南星、羌活、木香、甘草)。
(2)肾虚精亏
症状以音喑失语,心悸、气短及腰膝酸软为特点。
治宜滋阴补肾利窍。
方用地黄饮子去肉桂、附子(熟干地黄、巴戟天、山茱萸、石斛、肉苁蓉、五味子、白茯苓、麦门冬、菖蒲、远志),加杏仁、桔梗、木珊瑚开音利窍。
(3)肝阳上亢,痰邪阻窍
治宜平肝潜阳,化痰开窍。
方用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石决明、山栀、黄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或镇肝熄风汤(怀牛膝、生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龟板、生杭芍、玄参、天冬、川楝子、生麦芽、茵陈、甘草)加石菖蒲、远志、胆南星、天竺黄、全蝎。
3.口眼㖞斜
治宜祛风、除痰、通络,方用牵正散(白附子、白僵蚕、全蝎)。